周正端
- 作品数:59 被引量:133H指数:6
- 供职机构: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灯盏花、丹参、红花、血塞通注射液辅助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效果比较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对比分析灯盏花、丹参、红花、血塞通注射液辅助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50例。按随机分为5组各30例,其中4组分别给予灯盏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另1组仅传统治疗为对照组。比较5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5组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组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均显著改善,且丹参组和血塞通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灯盏花组、红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组和血塞通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灯盏花组、红花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血塞通注射液对腔隙性脑梗死有辅助治疗作用,灯盏花、红花注射液对腔隙性脑梗死辅助治疗作用效果不肯定。
- 孙震华周正端
- 关键词: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腔隙性脑梗死
- 加温联合化疗对培养的人直肠癌细胞的形态观察和DNA含量分析被引量:2
- 1992年
- 本文用42℃高温联合化疗处理体外培养的人直肠癌细胞,从光镜、扫描电镜及DNA含量三个方面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热化疗后细胞核空泡明显,胞膜凹陷,皱缩,微绒毛减少。DNA分布范围明显增宽,主干系右移,多倍体和非整倍体细胞增多。提示热化疗后残存的细胞与亲代细胞在生物学特性上存在差异。
- 周杰程宝鸾张淑春周正端齐德林黄祥成
- 关键词:细胞系直肠肿瘤高温疗法
- 中晚期直肠癌的高热综合治疗临床研究
- 1996年
- 于1987年4月开展了对中晚期直肠癌的高热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治疗结果显示,高热综合治疗能提高中晚期宜肠癌的切除率,提高机体免疫反应,近期疗效明显,为直肠癌的综合治疗增加了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 黄祥成周正端齐德林赵东辉
- 关键词:直肠癌高热中晚期切除率机体免疫反应近期疗效
- 大剂量大容积5-氟脲嘧啶腹腔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被引量:7
- 1996年
- 大剂量大容积5-氟脲嘧啶腹腔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卿三华周锡庚周正端齐德林姚明梁立德我们在裸鼠人结肠癌移植瘤模型上研究腹腔化疗(IPC)的抗癌疗效,并观察了36例中晚期大肠癌术后早期应用大剂量大容积5-氟脲嘧啶(5-Fu)IPC的疗效。材料...
- 卿三华周锡庚周正端齐德林姚明梁立德
- 关键词:大肠肿瘤氟脲嘧啶
- 手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胃肠癌的研究——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2
- 1997年
- 腹腔内恶性肿瘤术后复发和肝转移是其最主要的致死原因。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和残余微小病灶的存在,是腹腔内恶性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关键因素,至今尚未有十分有效的防治措施。腹腔热灌注化疗为此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为寻求腹腔热灌注化疗最佳温度、时间、加温方式、渗透压等条件,用MTT法在体外进行了热化疗联合MMC对人大肠癌细胞株LOVO的细胞毒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单纯热疗,43℃30分钟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单纯化疗MMC浓度0.01mg/ml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热疗联合化疗,细胞毒作用明显加强,大于单纯热疗和单纯化疗之和,两者具有协同作用。43℃30分钟以上。细胞毒作用很强,随着时间和温度升高,细胞毒指数变化不显著,曲线平坦。单纯热疗或单纯化疗在低渗条件下,CL值大于等渗的CL值(P<0.05)。热疗与MMC联合,同温度、时间、MMC浓度下,等渗状态下CL值大于低渗下CL值(P<0.05)。缓慢加热达处理温度时细胞毒指数小于直接达处理温度的CL值(P<0.01)。以上结果提示:经尽可能短的时间由等渗的MMC化疗液使腹腔内温度达到43℃,持续时间不少于30分钟,MMC浓度不低于0.01mg/ml时,对游离癌细胞和残余微小癌灶有很强的杀灭作用,为临床腹腔内恶性肿瘤术后行腹腔热灌注化疗,防止腹腔内复发和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刚庆卿三华齐德林周正端
- 关键词:热灌注化疗手术胃肠道肿瘤
- 热化疗对人直肠癌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
- 1996年
- 将体外培养的人直肠癌细胞进行反复热化疗处理,观察处理前后癌细胞染色体和AgNOR的变化。结果显示热化疗后癌细胞染色体有明显畸变,培养后期染色体断片明显增加,且AgNOR颗粒显著减少。提示染色体是人直肠癌细胞热化疗死亡的重要靶部位之一。
- 周杰程宝鸾周正端朱碧丽
- 关键词:热化疗直肠癌细胞遗传物质肿瘤
- 手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胃肠癌的研究——临床实验研究
- 1997年
- 本文报道了27例进展期胃肠癌术中根治或姑息性切除病灶后,施行丝裂霉素(MMC)腹腔或盆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在术中切除病灶后,以MMC~5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经NK-1单机电脑型热灌注化疗仪加热后循环灌入腹腔,使腹腔内温度维持在41℃~43℃,持续60分钟,并分别于灌注后10、20、30、40、50、60分钟分别取腹腔液、门静脉血、外周静脉血,以高效液相法测定MMC浓度。 结果:CHPP和PHC全过程顺利,血压、中心静脉压、二氧化碳分压稍上升,肺顺应性和血PH值稍有下降,无明显呼吸、循环障碍。术后无明显化疗症状,白细胞有暂时下降,3~7天恢复正常。无肠瘘、化学性腹膜炎、肠梗阻、腹腔感染出现。二例患者因其它病再次开腹,未发现复发和转移。药代动力学显示CHPP、PHC时,腹腔液MMC浓度最高,峰值浓度为门静脉和外周静脉血的1.6和4.4倍,平均分别为1.7和4.3倍。门静脉血MMC浓度次之,峰值浓度和平均浓度为外周静脉的2.7和2.6倍。外周血浓度最低,三者间保持持久恒定的浓度差。结果表明:CHPP、PHC在腹腔或盆腔提供高浓度MMC,通过热疗与化疗协同作用,直接杀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和残存微小癌灶,化疗毒副作用小。无手术并发症出现。防止术后复发和肝转移。
- 卿三华张刚庆周正端齐德林
- 关键词:热灌注化疗手术胃肠道肿瘤
- 胃肠道类癌的诊治被引量:3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结我院收治的 35例胃肠道类癌病例。其中胃、十二指肠各为 2例 ,小肠 3 ,结肠 4例 ,阑尾 7例 ,直肠 17例。有肝及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 2例及 3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结果 术前诊断为胃肠类癌 2 3例 ,其中经内镜检查确诊 19例 ;误诊 12例。治疗 :经内镜电烧割切除 7例 ,手术切除 2 8例。经随访 ,除 2例死亡外 ,其余均预后良好。结论 对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和治疗 ,除对有症状的患者的检查要全面、仔细外 ,还需对检查阴性的患者定期随访检查。对中年以上的人群的健康检查 ,应做直肠指检。必要时加做内镜检查 ,以提高胃肠道类癌的诊断率和检出率。对胃肠道类癌的治疗 ,应持积极的态度。即使肿瘤复发 ,也应积极酌情再次探查 。
- 赵东辉周正端黄详成
- 关键词:胃肠道类癌
- 房颤伴缺血性肠病患者血α-GST、CRP、D-二聚体相关性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分析房颤伴缺血性肠病患者血清α-GST、CRP、D-二聚体相关性,并探讨其在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正常对照来自本院健康体检者,年龄50岁以上。入选者排除各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肝肾疾病。30例单纯房颤患者,30例房颤伴缺血性肠病患者,均抽取静脉血,测定3组血清α-GST、CRP、D-二聚体,并分析其与缺血性肠病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房颤患者组静脉血清CRP升高(P<0.05),房颤伴缺血性肠病患者静脉血清CRP、α-GST、D-二聚体均升高(P<0.05)。结论房颤是缺血性肠病危险因素,CRP、α-GST、D-二聚体可作为房颤伴缺血性肠病患者早期诊断标准之一。
- 周正端薛龙
- 关键词:房颤缺血性肠病CRPD-二聚体
- 膈下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分析
- 1999年
- 膈下占位性病变位置深,诊断困难,有时甚至手术也不能明确肿物来源。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膈下占位性病变12例,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初步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统计我院近5年收治的膈下占位性病变共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7~53岁,平均年龄3...
- 周杰李朝龙吕祥枝周正端
- 关键词:肝肿瘤胃肿瘤脾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