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畅谈风月之中,寓谐铎谲谏之意——“退中有进”的民初小说理论被引量:3
- 2005年
- 小说理论、小说观念的调整是造成民初小说创作面貌迥异于清末的重要因素。表面上看,这一调整似乎只是传统小说观念的回潮,但它以世俗化、趣味化来调解清末小说的政治化、功利化,实则是走向世俗艺术的一种进步,也是中国小说观念的现代变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李国平
- 关键词:世俗化
- 民初小说的价值重估
- 1997年
- 民初小说颇为繁盛,无论就小说刊物的种类之多,小说的数量或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都足以与清末相比而毫不逊色。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分析了民初小说观念的折衷调和及其合理内核。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民初小说题材的转换,主要考察了其两种主要形态———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第三部分简要考察了民初小说在叙事技巧方面的突破。
- 李国平
- 关键词:小说观念《玉梨魂》小说界革命
- 论张恨水的“得意之作”《春明外史》
- 2020年
- 一般认为,《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是张恨水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啼笑因缘》。但是,张恨水本人引为得意的是《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八十一梦》,尤其是《春明外史》。因为,对张恨水而言,他用这部小说举起了自己改良章回小说的旗帜,也是这部小说奠定了他“北方小说界第一作家”的地位。而从现代通俗文学的发展角度看,《春明外史》在北方小说界引起了颇大反响,无论“新兴文艺家”还是通俗文学阵营,都注意到了其巨大影响力,堪称1920年代通俗文坛的重要收获。
- 李国平
- 关键词:张恨水《春明外史》成名作
- 新闻性:现代社会小说的重要特征——兼及大众传媒对其影响
- 2009年
- 社会小说是现代通俗小说中最重要的门类。而在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这些社会小说一方面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纳入小说,另一方面又吸纳了众多野史(政界轶闻),同时还把大量的杂闻(花边新闻)融入其中,凡此都表现出鲜明的新闻性特征。这些社会小说之所以具有新闻性,是因为其作者多数是以报人而兼小说创作的。新闻性无疑增强了这些小说的可读性,也易于与读者产生共鸣,但对新闻事件的强烈兴趣又导致这些作品大多重事不重人,长于叙事却拙于写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又损害了其艺术性和结构的完整性,成为其致命弱点。
- 李国平
- 关键词:通俗小说社会小说新闻性大众传媒
- 保守主义:吴地现代报人的文化选择—以1920年代的《晶报》文人群体为中心被引量:1
- 2015年
- 以1920年代的《晶报》文人群体为中心,对当时吴地报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探讨。此时期的《晶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撰稿人群体,这一群体有着比较一致的思想、文化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思想文化上的保守主义。他们的文化保守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于"名士风度"和"才子风流"的追慕。在其小说、诗词唱和、小品札记中,类似的名士情趣流露得都颇为充分。
- 李国平
- 关键词:《晶报》保守主义报人
- 论民初通俗小说作家及其作品的吴文化地域特征
- 2007年
- 民初大量的通俗小说带有十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主要是受吴文化影响所致。一方面,通俗小说阵营以吴地作家为主;另一方面,这些作家们之所以走向文学创作之路也同样与吴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具体到民初的通俗小说创作,这些作品中的情调反映出鲜明的吴文化特征,所用语言常常是比较浅显的吴地方言。
- 李国平
- 关键词:现代文学通俗小说地域性
- 论现代城市社会小说的新闻性
- 现代都市社会小说是通俗小说中最重要的门类。在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这些产生于上海、北京等现代化都市兴起过程中的小说一方面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纳入小说,另一方面又吸纳了众多野史(政界轶闻),同时还把大量的杂闻(花...
- 李国平
- 文献传递
- 新闻性:现代社会小说的重要特征——兼及大众传媒对其影响
- 社会小说是现代通俗小说中最重要的门类。而在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这些社会小说一方面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纳入小说,另一方面又吸纳了众多野史(政界轶闻),同时还把大量的杂闻(花边新闻)融入其中,凡此都表现出鲜明的新...
- 李国平
- 关键词:通俗小说社会小说新闻性大众传媒
- 文献传递
- 文学革命初期新诗论争的余波——重评1919年《晶报》与胡适关于白话诗的论争被引量:5
- 2008年
- 1919年下半年起,《晶报》与胡适之间就白话诗与旧诗的优劣展开了论争,《晶报》同入提出了不少值得深思的意见,这些意见甚至与鲁迅、朱自清、废名等人后来的看法不无相似之处。尽管由于胡适对《晶报》同人的先入之见和有意冷落,这场论争最终未能深入下去,我们仍不难由此发现小报所处的两难困境:他们有意靠探讨学理来提高品位,但新文学家的漠视却使得其努力化为乌有。
- 李国平
- 关键词:《晶报》
- 剪不断,理还乱——南社与鸳鸯蝴蝶派关系初探
- 2009年
- 南社和鸳鸯蝴蝶派,一者肇始于清末,一者兴盛于民初;一者慷慨激昂,一者柔情旖旎。多数研究者更强调二者之间风格的迥异而未能注意到其间诸多剪不断的联系:在队伍构成上,二者相互交叉;在文化气质和行为作风方面,二者颇多相似之处;表现在其小说创作方面,二者又有惊人的相通之处。而这一切,缘于他们同属传统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保守主义者。
- 李国平
- 关键词:鸳鸯蝴蝶派文化气质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