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娟

作品数:1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致病
  • 1篇致病菌
  • 1篇胞外产物

机构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1篇刘丽
  • 1篇蔡俊鹏
  • 1篇祝玲
  • 1篇李娟

传媒

  • 1篇水产科学

年份

  • 1篇2007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杂交鲍稚鲍“漫爬病”潜在病原菌胞外产物的分析及种类鉴定被引量:1
2007年
从发病的杂交鲍(皱纹盘鲍×盘鲍)稚鲍中共分离27株菌株,并对其分泌胞外产物(包括酪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磷脂酶和溶血素)的能力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磷脂酶和溶血素能力的菌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81.5%(22/27)、74.1%(20/27)、18.5%(5/27)、0%(0/27)、11.1%(3/27)、29.6%(8/27)。其中,1#、14#菌株具有很强的产胞外蛋白酶能力,而明胶酶的最大分泌者为2#、7#、9#、17#菌株,淀粉酶的为11#、14#菌株,磷脂酶的为11#、15#菌株,溶血素的为菌株10#、21#。此外,10#、11#、15#菌株可同时分泌4种胞外产物,而12#、14#、18#、21#、23#、24#菌株可同时分泌3种胞外产物。综合考虑每一种胞外酶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初步确认11株菌为潜在的致病菌:1#、2#、7#、9#、10#、11#、12#、14#、15#、17#、21#。用API条带法对它们进行了种类鉴定,11株菌中巴斯德氏菌和假单胞菌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5%、27.3%。
祝玲林阿乞李娟刘丽蔡俊鹏吴忠业
关键词:致病菌胞外产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