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科
- 作品数:29 被引量:230H指数:9
- 供职机构:邢台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邢台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视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管影像学检查
- 刘科胡沛霖胡岩芳张晓愉
- 关键词:眩晕后循环缺血TCD
- 重视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管影像学检查
- 目的:观察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阳性结果与影像学检查的临床价值.对象与方法:2013年4月~2015年8月邢台市人民医院门诊及病房后循环缺血患者803例,男294例,女509例;年龄3...
- 刘科胡沛霖胡岩芳张晓愉
- 关键词:眩晕后循环缺血TCD
-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在脑膜癌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技术在脑膜癌病(meningeal carcinomatosis,MC)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所观察脑脊液标本分为MC组、非MC组(对照组),以Shandon Cytospin4离心沉淀仪收集脑脊液细胞。分别进行Giemsa染色(42例)、联合癌胚抗原(CE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29例,对照20名)、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17例,对照20名)。CE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采用SP法,置于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以Cy5荧光二抗及4,6-联脒-2-苯基吲哚分别标记抗CEA单抗及细胞核DNA,置于LSCM下观察,进行定位、定性、定量分析。结果42例患者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均发现异常细胞,首次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85.7%(36/42),其中29例患者结合CE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率为79.3%(23/29),17例经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13例阳性。MC组[CEA(+)者1694.69±478.06,CEA(-)者1543.04±364.71]与对照组(603.72±178.04)比较胞核DNA荧光相对含量[CEA(+)者t=21.386,CEA(-)者t=23.144,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EA荧光相对含量CEA(+)者(1407.04±275.30)与对照组(202.51±54.0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42.934,P〈0.01)。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是诊断MC的重要定性手段,结合LSCM可将MC的诊断提高到定性、定位与定量相结合的新水平。
- 何俊瑛陈倩刘科王丽靖杨小彬邹月丽
- 关键词:脑膜肿瘤显微镜检查共焦癌胚抗原
- 脑膜癌病33例临床分析并多种诊断方法探讨
- 目的:33例脑膜癌病(MC)的临床分析及多种诊断方法探讨。方法:对我院2003年2月-2007年8月33例诊断M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MC患者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4-69岁,平均年龄53.24岁,多...
- 何俊瑛陈倩刘科王丽靖杨晓彬
- 关键词:脑膜癌病脑脊液脑脊液细胞学免疫组织化学
- 文献传递
- 浸渍血凝酶的明胶海绵对高龄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手术出血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浸渍血凝酶的明胶海绵对高龄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手术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观察研究49例高龄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随访患者按照手术止血方式分为A、B二组。A组为浸渍血凝酶的明胶海绵组;B组单纯应用明胶海绵组。观察二组患者术后总体引流量、术后引流终止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二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硬膜外血肿及再入院。但是在总体引流量、术后引流终止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二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应用浸渍血凝酶的明胶海绵对于高龄老年腰椎退变患者在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相对更高。
- 李强魏运栋刘科孔建军郁来报彭祥平郝占元王少锋苑乾
- 关键词:血凝酶超高龄出血量
- 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观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是否与颅内、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19例住院3 d内发生的急性后循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PETIA)测定血清CysC水平。采用CTA或DSA行头颈部血管检查,计算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CysC水平与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219例患者(平均年龄70.2岁),有大动脉粥样硬化78例(35.6%)。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部位分别是颅外段椎动脉28例,颅内段椎动脉/基底动脉35例(椎动脉8例,基底动脉25例,椎动脉+基底动脉2例)和串联狭窄15例(包括颅内段和颅外段的椎动脉/基底动脉)。与颅内段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比较,颅外段狭窄患者CysC水平更高(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CysC与颅外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结论CysC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高水平的CysC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急性后循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ysC水平与颅外段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 刘科李强贾叶华李爽胡岩芳王丽云王文胜
-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颅内段颅外段
- 脑膜癌病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脑膜癌病是指原发病灶的癌细胞在脑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内弥漫性播散或呈多数局灶性浸润,并可随血管周围间隙侵入脑实质,而颅内并无肿块形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的一种特殊分布类型。由于脑膜癌病的病变弥漫,
- 李喜朋刘科胡沛霖何俊瑛
- 关键词:脑膜肿瘤脑脊髓液细胞学
- 早期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早期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双重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序贯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评价指标、凝血功能、总体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水肿面积、血肿体积、PSQI评分与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athel指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时间(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SS-QOL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序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 胡岩芳刘科王建民李爽
-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丁苯酞
- 有限减压手术与扩大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高龄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观察有限减压手术与扩大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高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将94例75周岁以上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5例采用单纯有限减压手术,B组49例采用扩大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系统于术后3个月评定临床疗效。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2组疼痛及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 2组病例均手术顺利,无手术期间及住院期间死亡,A组并发症发生率4.4%,B组并发症发生率10.21%,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较A组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多,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晚,住院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优良率80.00%,B组79.59%,2组术后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3个月患者腰腿痛均较治疗前减轻,VAS评分下降,生活能力提高,功能障碍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比较,术后6个月及1年,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VAS及ODI功能障碍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减压手术对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安全性高、术后疗效确切的优点,对无需过多劳动的高龄患者能够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目的。
- 李强魏运栋刘科
-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
- 出血性结核性脑膜脑炎2例报道
- 2008年
- 邹月丽何俊瑛刘科陈倩
-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脑炎出血性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