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玉华

作品数:123 被引量:387H指数:11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14篇医药卫生
  • 9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7篇细胞
  • 44篇抗体
  • 25篇克隆
  • 24篇单克隆
  • 23篇单克隆抗体
  • 20篇生物学
  • 20篇分子
  • 17篇淋巴
  • 16篇小鼠
  • 15篇共刺激
  • 15篇刺激分子
  • 14篇免疫
  • 13篇基因
  • 13篇T细胞
  • 13篇CD28
  • 12篇共刺激分子
  • 10篇杂交瘤
  • 10篇转染
  • 10篇淋巴瘤
  • 9篇生物学特性

机构

  • 121篇苏州大学
  • 5篇江苏省人民医...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苏州大学附属...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河南中医学院...
  • 1篇包头医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宁波天一职业...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苏州卫生职业...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南通医学院
  • 1篇江苏省血液中...

作者

  • 123篇邱玉华
  • 52篇张学光
  • 25篇朱华亭
  • 24篇陈永井
  • 21篇孙中文
  • 15篇於葛华
  • 14篇程钢
  • 13篇胡玲玲
  • 13篇孙杰
  • 13篇马泓冰
  • 11篇陈昌友
  • 11篇孔永
  • 11篇郭静雅
  • 10篇刘玉华
  • 10篇徐耀瑜
  • 9篇孙玮丽
  • 9篇夏永洁
  • 9篇蔡磊
  • 9篇陈明心
  • 9篇王婧

传媒

  • 19篇中国免疫学杂...
  • 19篇细胞与分子免...
  • 15篇现代免疫学
  • 8篇上海免疫学杂...
  • 5篇苏州大学学报...
  • 4篇中国免疫学会...
  • 3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中国肿瘤生物...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蚕业科学
  • 2篇免疫学杂志
  • 2篇生物工程学报
  • 2篇中国血吸虫病...
  • 2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科技通报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国外医学(免...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国辐射卫生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年份

  • 2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10篇2011
  • 13篇2010
  • 11篇2009
  • 2篇2008
  • 14篇2007
  • 13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14篇2003
  • 10篇2002
  • 2篇2001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鼠抗人B7-2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1
2006年
以天然高表达膜型B7-2分子的人恶性B淋巴瘤经胞株Daudi和B7-2基因转染细胞株L929-B7-2为免疫原及检测细胞株,采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了1株稳定分泌抗人B7-2单抗的杂交瘤,命名为6A5。快速定性试纸法鉴定6A5属小鼠IgG1亚类。经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抗,小鼠腹水形成的阳性率为80%,腹水的收获量平均为5.9 ml/只小鼠。经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腹水中抗体蛋白的得率为1.1 mg/ml。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单抗6A5与L929-B7-2、PBTC、Raji和Daudi的阳性结合率分别为99.9%、4.6%、90.6%和99.1%。将6A5(终浓度为5μg/ml)加入到Daudi细胞的培养体系中,经显微镜观察及MTT法分析,6A5对Daudi细胞的生长在24 h内具有抑制作用(P<0.05)。以丝裂霉素处理的L929-B7-2为刺激细胞,PBTC为反应细胞,加入6A5共同培养。经MTT法分析,6A5能阻断B7-2介导的协同刺激信号,抑制PBTC增殖(P<0.05)。提示6A5是一株功能性抗体,在B7-2分子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陶然石云杰孙中文马泓冰徐颖程钢孙玮丽周立峰邱玉华张学光
关键词:B7-2基因转染细胞协同刺激分子单克隆抗体腹水
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胸腺T细胞重要膜型分子的改变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建立D-半乳糖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并探讨其胸腺T细胞重要膜型分子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8周龄雌性昆明种小鼠,12.5 mL/(kg.d)颈后部皮下注射100 g/LD-半乳糖溶液,连续注射42 d;逐日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和行为变化,并通过对小鼠血清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检测,对此衰老模型进行生物学鉴定;在D-半乳糖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成功建立的基础上,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胸腺T细胞重要膜型分子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造模过程中小鼠逐渐表现出脊椎隆起,体形消瘦,皮肤松弛等衰老体征;血清中SOD活力下降[模型组:(2.16±0.43)mKat/L,对照组:(5.52±1.55)mKat/L,P<0.01],MDA含量上升[模型组:(4.14±0.82)μmol/L,对照组:(1.24±0.21)μmol/L,P<0.01];小鼠胸腺初始T细胞相关分子CD45RA表达下降[模型组:(2.16±0.47)%,对照组:(2.98±0.53)%,P<0.05];小鼠胸腺T细胞活化相关分子CD28[模型组:(91.52±1.68)%,对照组:(95.12±1.21)%,P<0.05]和CD25[模型组:(7.42±0.75)%,对照组:(8.84±0.58)%,P<0.05]表达下降;小鼠胸腺T细胞活化负性调控分子PD-1表达上升[模型组:(21.25±1.95)%,对照组:(12.92±3.28)%,P<0.01];小鼠胸腺记忆T细胞相关分子CD196表达上升,但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模型组:(21.13±1.44)%,对照组:(19.73±2.02)%]。结论:成功建立了D-半乳糖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机体衰老时胸腺中初始和活化T细胞减少,记忆T细胞有增加的趋势。
张彦军朱华亭黄赛男薛秀青邱玉华
关键词:D-半乳糖亚急性衰老免疫活化免疫记忆
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模型脾脏B细胞的改变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运用D-半乳糖建立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在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的基础上,分析脾脏B细胞表面重要膜型分子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健康昆明鼠,颈后部皮下注射100 g/L D-半乳糖溶液,0.25 mL/20 g,1次/d,连续42 d。逐日观察动物的生存状态和生物学行为并定期称量其体质量动态变化。小鼠衰老模型的生物学鉴定采用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浓度的测定;脾脏细胞表面与活化、记忆相关的重要膜型分子的分析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血清中细胞因子IL-4的分析采用ELISA法。结果:成功建立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模型组小鼠脾脏细胞上CD20+为56.8%,CD40+为43.6%,CD20+CD45RA+B为14.04%,CD40+CD45RA+B为35.4%,CD20+CD86+B为2.25%。CD40+CD86+B为4.38%,CD20+CD196+B为10.68%,CD40+CD196+B为10.98%。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4的平均水平为7.93 ng/L。经统计学分析模型组小鼠脾脏细胞CD20、CD40、CD45RA、CD86的表达及血清中IL-4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CD196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机体衰老过程中,脾脏B细胞表面与活化、记忆相关的重要膜型分子的表达发生改变,活化细胞减少,记忆细胞增多,血清中IL-4的表达下降,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黄赛男朱华亭张彦军薛秀青邱玉华
关键词:D-半乳糖衰老脾脏细胞
七叶皂苷对肺腺癌A_(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研究七叶皂苷(aescine)对肺腺癌细胞A549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方法观察药物对A549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Annexin-FITC/PI双标记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七叶皂苷能明显抑制A549的生长,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七叶皂苷能明显的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结论七叶皂苷对A549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A549细胞凋亡。
江翊国胡勇张熠曹莉朱小凡明志君邱玉华杨金铭
关键词:七叶皂苷A549细胞周期细胞凋亡
FOXP3^+Treg在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究肿瘤患者外周血中FOXP 3+T reg细胞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肿瘤患者外周血,应用F ico 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PBM C;经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其中FOXP 3+T reg的表达。结果:肿瘤患者外周血中FOXP 3+T reg表达比例为(6.208±2.754)%,而对照组为(2.653±0.638)%。结论:肿瘤患者外周血中FOXP 3+T reg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提示患者免疫系统存在缺陷。
杜阳阳邱玉华沈丽琴
鼠抗人B7-2分子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及其在家蚕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0年
B7-2蛋白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成员之一。采用PCR法从分泌鼠抗人B7-2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克隆出该单克隆抗体的重链(VH)和轻链(VL)可变区基因,通过重叠延伸PCR(SOE-PCR)方法,在VH和VL可变区基因间引入连接肽(Gly4Ser)3编码序列,体外构建抗人B7-2的鼠源单链抗体基因B7-2-ScFv。利用新型杂交病毒HyNPV的Bac-to-Bac表达系统,将B7-2-ScFv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HTa中,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FastBacHTa-B7-2-ScFv,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获得重组杆粒Bacmid-B7-2-ScFv。将此重组杆粒的DNA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病毒HyNPV-ScFv。感染该重组病毒的BmN细胞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至感染24h时目的蛋白已有表达,96h达到最高表达水平,表达产物的分子质量约31kD。用该重组病毒感染家蚕5龄起蚕,感染后96h蚕体表现出明显的发病症状。RT-PCR结果表明,5龄起蚕感染后48h,在脂肪体内已有目的基因转录,一直持续到感染后120h;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5龄起蚕感染96h后方可在脂肪体中检测到目的蛋白表达。构建并在家蚕中成功表达鼠抗人B7-2单链抗体,为深入研究和开发该抗体奠定了基础。
胡静平董海辉邱玉华陈永井王文兵黄光镁吴小锋朱江
关键词:单链抗体家蚕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白介素2和白介素6及其受体的研究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探讨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及其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SLE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人外周血IL-2和IL-6及其受体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①SLE患者IL-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P<0.05),而sIL-2R、IL-6、sIL-6R均显著增高;②SLE患者sIL-2R、IL-6、sgp80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呈显著正相关;③SLE患者治疗后sIL-2R和sgp80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IL-2、IL-6及其受体是参与SLE免疫病理机制的重要细胞因子,其中sIL-2R、IL-6及sgp80与病情活动性密切相关,sIL-2R、sgp80对判断疗效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钱齐宏张学光殷昌硕顾宗江邱玉华王宝涛刘铭杨晓惠
关键词:SLESIL-2R受体白介素6白介素2
重组人可溶性gp130的纯化及生物学活性鉴定
2006年
采用转瓶培养可溶性gp130基因转染细胞。运用免疫亲和层析法,将抗人可溶性gp130的单克隆抗体偶联于CNBr活化的Sepharose 4B。收获基因转染细胞的培养上清,经抗gp130单抗/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柱吸附,用pH2.8、0.1mol/1.甘氨酸溶液洗脱,获取可溶性gp130重组蛋白纯品。基因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溶性gp130的表达量为100~120μg/ml,纯化后的回收率为70%~75%,SDS-PAGE电泳后出现一条蛋白曲带。经Western blot分析,纯化的可溶性gp130能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将可溶性gp130(终浓度为5μg/m1)与IL-6依赖性生长细胞株XG2共同培养,细胞的生长与增殖出现抑制。提示经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的可溶性gp130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邱玉华马泓冰程钢孙玮丽孙中文周立峰张学光
关键词:可溶性GP130单克隆抗体生物学活性
阻断B7/CD28途径诱导异种免疫耐受的体外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B7单抗阻断B7/CD2 8通路在体外异种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豚鼠 ,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豚鼠细胞经丝裂霉素处理作为刺激细胞 ,大鼠细胞作为反应细胞 ,通过异种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Xeno MLC) ,3 H TdR掺入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 (ELISA) ,流式细胞仪 (FCM )检测对照组 ,反应组 ,B7单抗组的淋巴细胞增殖效应 (cpm) ,以及IFN γ ,IL 4和CD3+ ,CD3+ CD2 5 + ,CD4 + ,CD8+ ,CD4 + /CD8+ 的动态变化。结果 B7单抗组的淋巴细胞增殖效应 (cpm) ,以及IFN γ ,IL 4和CD3+ ,CD3+ CD2 5 + ,CD4 + ,CD8+ 的变化均显著低于反应组 ,但其对CD4 + /CD8+ 比值无影响。结论 B7单抗可以部分抑制异种细胞间免疫反应 。
李红卫孟自力张卫民邱玉华沈振亚滕小梅
关键词:异种移植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细胞因子
人CXCR3基因转染细胞株的构建、鉴定及初步功能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构建含有人CXCR3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稳定表达人CXCR3分子的基因转染细胞株L929-CXCR3,研究CXCR3与其配体Mig、IP-10及I-TAC相互作用引起的L929-CXCR3的迁移效应。方法:TRIzol一步法从经PHA和IL-2活化的人PBMC中抽提总RNA,RT-PCR扩增人CXCR3全长基因,装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erm,与两辅助病毒载体脂质体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收集培养上清感染L929细胞,500μg/mlzeocin加压筛选获得稳定表达人CXCR3分子的基因转染细胞株L929-CXCR3。采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分别从蛋白及基因水平对CXCR3的表达进行鉴定。Transwell分析L929-CXCR3细胞在Mig、IP-10及I-TAC作用下的迁移率。结果:构建了含人CXCR3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建立了人CXCR3基因转染细胞株L929-CXCR3,其膜表面CXCR3分子的阳性表达率为98.4%;趋化L929-CXCR3发生迁移的最小配体浓度分别为Mig10ng/ml、IP-105ng/ml及I-TAC1ng/ml,相应迁移率分别为2.46%、2.34%及2.24%。结论:L929-CXCR3细胞株的建立为研究CXCR3信号转导与生物学功能及制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孙杰刘玉华陈永井郭静雅陈昌友胡玲玲陈明心杜阳阳徐耀瑜邱玉华
关键词:CXCR3趋化因子基因转染逆转录病毒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