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龙晓君

作品数:13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CT
  • 3篇成像
  • 2篇动脉
  • 2篇症状
  • 2篇中毒
  • 2篇梗死
  • 2篇房颤
  • 2篇房颤患者
  • 2篇出血
  • 2篇磁共振
  • 1篇导管
  • 1篇导管消融
  • 1篇低张
  • 1篇低张力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多排螺旋CT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蛛网膜...
  • 1篇心耳
  • 1篇心房

机构

  • 7篇攀枝花市中心...
  • 6篇成都中医药大...
  • 2篇米易县人民医...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四川中医药高...

作者

  • 12篇龙晓君
  • 5篇许勇
  • 4篇孔令秋
  • 2篇汪义成
  • 2篇张宏才
  • 2篇伍洲
  • 2篇张凌
  • 2篇李林霞
  • 2篇金斌
  • 2篇张其林
  • 2篇王智清
  • 2篇张均
  • 1篇余建群
  • 1篇唐红
  • 1篇姜建
  • 1篇张松
  • 1篇杨庆
  • 1篇康彧
  • 1篇解云川
  • 1篇张泽明

传媒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四川医学
  • 2篇医用放射技术...
  • 2篇中国处方药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伤性少见部位脑内血肿的CT诊断
2005年
目的:提高对外伤性脑内血肿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5例外伤性脑内血肿的CT表现。结果:15例中,基底节区血肿6例,丘脑区血肿4例,小脑区血肿3例,脑干区血肿2例。CF表现为小圆形、点状、小片状高密度影,单侧为13例,2例为双侧。结论:对于外伤性少见部位的脑内血肿,只要仔细阅读CT片、薄层扫描、并结合外伤病史,一般都能作出正确诊断。
龙晓君
关键词:血肿外伤性脑内血肿CT诊断基底节区血肿
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一家系调查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观察一个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PROS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6至9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先证者及其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一家系共计7人.采集直系家属的临床资料,多次检测蛋白S水平,并对先证者及确诊为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的家庭成员进行PROS1基因筛查.采集直系家属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DNA标本中PROS1基因的15个外显子及周围内含子,并对PCR产物纯化后进行核苷酸测序,确定突变位点.家系中已去世者及无血缘关系的配偶仅询问血栓/栓塞病史,未进行蛋白S及基因检测.结果 该家系中2代7名直系亲属中4名临床确诊为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先证者表现为反复肺栓塞,其兄表现为脑梗死,侄女表现为深静脉血栓.PCR产物序列分析显示,蛋白S缺乏的家庭成员,其PROS1基因均表现为第10外显子中1063位碱基C→T突变(c.1063C> T),该突变可引起蛋白S第一球状域的层黏连蛋白精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p.R355C).结论 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以反复出现的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为主要表现,PROS1基因错义突变是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的遗传学基础之一.
黄恺悦孔令秋伍洲文霞赵珏张宏才许勇龙晓君康彧
关键词:肺栓塞突变
维生素A中毒致脑改变1例被引量:1
2004年
龙晓君
关键词:维生素A中毒脑积水
磁共振成像评估房颤患者无症状脑梗死的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高龄房颤的无症状脑梗死(ACI)发病率及具体影响机制,以期为临床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用头颅磁共振检查,根据患者心脏节律分为房颤组和窦律组。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并结合临床评估房颤患者无症状脑梗死。结果磁共振成像结合临床诊断研究证实:高龄(年龄≥65)、男性以及有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病史的患者均为ACI的高危人群;同时高胆固醇血症及超声所见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为ACI的高危因素。肥胖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下降(<55%)与ACI的发生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颈动脉斑块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ACI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均高于无ACI者,提示ACI可能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拥有相类似的病理生理过程,亦或ACI本身便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微小血管的特殊类型。
范贤弟许勇龙晓君田巨龙
关键词:无症状脑梗死头颅磁共振房颤颈动脉斑块
一氧化碳中毒的脑CT表现
2002年
龙晓君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CT症状
Shone综合征致急性主动脉夹层、心肌梗死和脑出血一例
2015年
患者男性,23岁,因“反复头晕伴双下肢乏力1年”,于2014年1月12日在我院就诊.门诊测量左右侧上肢血压分别为240/120和230/115 mmHg(1 mmHg =0.133 kPa),左右侧下肢血压分别为135/80和130/85 mmHg;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向左侧扩大,心律齐,心率89次/min,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心房内径扩大,左心室壁肥厚;二尖瓣未见明显增厚、钙化,其瓣叶左心房侧附着一圆形纤维环,致瓣膜开放明显受限(图1);多普勒超声提示二尖瓣前向血流速度为2.3 m/s.考虑为先天性二尖瓣瓣上环所致瓣膜狭窄.
孔令秋伍洲龙坤兰张松许勇龙晓君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心肌梗死综合征脑出血左心房内径瓣膜狭窄
房颤患者左心房憩室及副心耳形态特点的多排螺旋CT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导管消融前行多排螺旋CT明确左心房及肺静脉解剖形态及其变异,把心房的三维电解剖与MSCT进行融合成像进行研究分析应用,并在术前评估中加以重视,以减少或杜绝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机,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回顾性分析AF导管消融患者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影像资料,选取进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107例作为观察对象(设为AF组),与另选取经冠状动脉MSCT检查的非AF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统计。结果 LAD的发生率为19%~41%之间,且男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女性,LAD及LACA在解剖上均较附近心房壁薄弱,当此类结构靠近肺静脉前庭或左心耳时,消融导管能量过高或操作不当,便有可能导致此处心房穿孔,从而引发心包填塞。总结了LAD及LACA在AF患者中的分布及形态特点,分析LAD/LACA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房结构变异,二者可能具备不同的胚胎学基础,但均可能导致AF消融术中或术后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MSCT以其成像快速、分辨率高等特点,已成为结构性心血管疾病评估的重要手段。在房颤导管消融术前,除常规进行CT检查明确心房及肺静脉大体解剖形态之外,仔细寻找LAD、LACA并分辨其中有无微血栓形成,是术前栓塞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心房的三维电解剖与MSCT进行融合成像,对于术中明确LAD/LACA的位置,增加消融线完整性应该有一定帮助。故应把心房的三维电解剖多排螺旋CT融合成像应用在术前评估中。
范贤弟孔令秋许勇唐红杨庆姜建龙晓君余建群
关键词:导管消融多排螺旋CT并发症术前风险评估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观察
2006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结果纵裂池、直窦、矢状窦旁出血48例,其中有矢状窦旁征13例;侧裂池及脑沟出血16例、天幕区出血4例,常累及几个部位;合并其他颅脑病变36例。结论分布在脑沟脑池、小脑幕、直窦、矢状窦旁密度增高影是诊断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征象。
龙晓君田志强
关键词: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
螺旋CT彩色3D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螺旋CT彩色3D成像(C3D)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诊断价值.总结C3D的应用经验。方法:使用美国Marconi SCT(Sele CT/SP),改进图像处理技术,完成284例1704幅C3D图像(样本组),并设置了随机抽样等量的无C3D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样本组在定位诊断准确性上头部达100%(73/73)、胸部98.31%(58/59)、腹部98.82%(84/85)、其他98.51%(66/67).合计98.94%(281/284),与对照组比较P值〈0.Ol,有高度显著差异,具十分明显的诊断意义;在定性诊断方面样本组头部达97.26%(71/73)、胸部94.92%(56/59)、腹部97.65%(83/85)、其他98.51%。(66/67),合计97.18%(276/284),与对照组比较除胸部P值〉0.01〈0.05外,其余部分P值均〈0.01,定性诊断仍有显著价值。结论:研究证明,随CT技术的改进C3D图像具有十分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向纵深发展,C3D图像立体直观易于表达和交流。
张凌金斌张均汪义成张泽民张其林王智清冉勇李林霞龙晓君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三维重建
CT与MRI低张力检查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低张力消化道CT与MR成像诊断胃肠道病变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 :用低张力检查诊断 42 8例消化道 ,并与 10 12例普通扫描进行了对比研究 ,病变者均经临床随访证实。 结果 :(1)低张组明显提高了解剖显示能力(P <0 0 5 ) ;(2 )低张组提高了消化道病灶的定位准确性 (CT提高 2 8 7%、MR提高 19 2 % ;P <0 0 1) ;(3 )低张组显著提高了消化管病灶的定性可靠程度 (P <0 0 1) ;(4 )有助于消化道毗邻结构的显示 (P <0 0 5 ) ;(5 )仅 9 6%有轻中度低张药物反应 ,无需处理。结论 :低张力消化道的CT与MR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且安全、易行 ,应予肯定和推广。
张凌解云川张泽明张均汪义成王智清张其林金斌龙晓君李林霞邢鹏环罗明凤邓强民王奉竹
关键词:低张力CT消化道疾病病灶MRI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