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曙蓉

作品数:16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审美
  • 2篇士人
  • 2篇人格
  • 1篇当代歌词
  • 1篇道教
  • 1篇道教思想
  • 1篇道士
  • 1篇雕龙
  • 1篇对立
  • 1篇对立统一
  • 1篇心理
  • 1篇性情
  • 1篇修炼
  • 1篇绚烂
  • 1篇意象
  • 1篇意志
  • 1篇元词
  • 1篇元明
  • 1篇知识
  • 1篇中古

机构

  • 7篇华中师范大学
  • 5篇喀什师范学院
  • 3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作者

  • 15篇彭曙蓉
  • 1篇戴建业

传媒

  • 4篇喀什师范学院...
  • 2篇贵州文史丛刊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江汉论坛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九江学院学报
  • 1篇华中学术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居易与刘勰《文心雕龙》主要文学思想的比较
2005年
白居易深受刘勰《文心雕龙》的启发,他吸收了前者的主要文学思想,在文学与现实、文学与性情、文学与自我价值等重大理论问题上,表现出自己既师法前人又富有创见的勇气与魄力。二者在主要文学思想上具有可比性。
彭曙蓉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学思想白居易自我价值性情
解析宋代词坛的好“仙”风气与相关品藻
2009年
宋代词坛的好"仙"风气颇为突出,从庄子《逍遥游》中"神人"到《世说新语》中"神仙中人"再到宋代词坛"诸仙",他们的共同意向都在于建立一种以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文人的理想人格。
彭曙蓉
关键词:品藻庄子审美心理理想人格
论陈维崧《妇人集》女性群像与作者的创作意图
2013年
陈维崧的《妇人集》作为一本闺秀诗话,记载了明末清初一百零五位女性,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集才情、才思与才貌为一体的才女形象。细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发现这些女性群像已被作为一种文化密码,藏于字里行间,不仅透露出对女性命运的人文关怀和思考,显示出借爱国女性以反观男性世界的一种反省意识,更传达出作者对于明朝灭亡和异族侵略的无限悲愤之情,并表达了教育的觉醒和进步以及对女子爱国情操的影响。
彭曙蓉
关键词:明末清初才女创作意图
论刘禹锡之东都名士风度与魏晋风度的关系
2013年
刘禹锡晚年对魏晋名士的生存方式和处世风度,表现出一种效仿的心态,他的晚年生活和居洛诗作形成了一种东都名士风度。这种风度与魏晋风度不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唐时代更具有通过疏离政治斗争而曲折反抗并关怀现实的特殊内涵,对文人词的兴起也作出了贡献。
彭曙蓉
关键词:刘禹锡魏晋风度
从洛阳到颍州,绚烂归于平淡——略论欧阳修的生命审美实践
2008年
欧阳修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地名是:洛阳和颍州,它们鲜明地构成了他生命历程的两端。欧阳修大半生推崇诗歌的平淡风格,与此美学理想相呼应,这两地之间构成一个完整的对自我生命的审美实践历程,即始于绚烂归于平淡。
彭曙蓉
关键词:绚烂平淡
殷淳《妇人集》及《妇人诗集》考论——兼与许云和《南朝妇人集考论》一文商榷
2012年
在诸史书目录志所著录的南朝共十部妇人集中,刘宋时殷淳撰《妇人集》与《妇人诗集》可以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女性作品总集,不仅开创了我国文学编纂史上撰辑女性总集的风气,并影响到从南朝梁至清代系列女性作品总集的编纂。《妇人集》的内容虽然只残存于《世说新语》、《太平御览》等书中,但已可见出撰者对待女性创作的肯定意识和前瞻心态,亦可见出汉魏六朝女性作者的文才文论与群体风貌。
彭曙蓉
论民/汉文化与民/汉士人关系在元词题序中的反映被引量:1
2013年
元代词的题序是反映元代民、汉士人关系的其中一途,不仅表现出汉文化对少数民族士人的深刻影响,也表现出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汉文化的渗透。通过对元词题序多角度多层次的数量统计和分析,结合民、汉士人集会之个案分析,可以认为,元代民、汉士人关系基本上健康和谐,元词则不仅实现了连结民、汉士人友谊的重要交际功能,本身也起到了传播汉文化的重要作用。
彭曙蓉
关键词:元词题序汉文化
从文人创作心态看田园与农村的对立统一
2013年
田园诗是历代文人关注的重要题材,"田园"一词也几乎成为文人精神家园的代称。在此意义上,诗歌中的"农村"作为现实苦难世界的代表与其拉开很大距离。然而有关农村题材的诗词,却多贯以"田园诗"的统称,这显然不太合适。从文人创作心态入手,探讨田园与农村作为不同取材范畴的内涵及关系,有利于阐释二者在诗歌世界中对立与统一的原因。其"对立",主要源自文人因寻求精神归属而忽视了真实的农村;其"统一",在于文人历来自觉的美刺心态与人文关怀。而儒释道作为思想资源,也有利于文人创作心态的调和,和田园与农村在诗世界中的统一。实际上,诗歌世界中的田园与农村,看似矛盾实则不可分割。只是由于文人的不同创作心态与选材视角,使它们分别成为中国文人永远的精神归宿与现实关怀。
彭曙蓉
关键词:创作心态田园农村对立
苏轼词中的仕隐矛盾与自我化解被引量:1
2010年
仕隐矛盾是困扰苏轼人生的一大向题,也是其词中所表现的一大主题。在此二难选择中,苏轼既执著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又始终怀有强烈的的归隐情结,并最终以"心隐"的方法对这个心理问题进行了自我化解。
彭曙蓉
关键词:仕隐矛盾
道教思想对元代寿词创作的影响
2015年
元代道教各教派自全真教丘处机起就与士人结下友好关系,形成了道士与士人结交并相互亲敬的优良传统。道教思想及其修炼方式不仅表现为元代道士专为宣传教义教旨的词中,也反映到部分寿词中,这充分表明了道教思想及其修炼方式对当时士人普遍而又深刻的影响。寿词中的道教意象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人类集体无意识心理,即一种人类自原始时代就开始的因为生命苦短而祈盼长生的心理。道教及其偶像的产生就是人类为自己建立的一个可以让灵魂永远安放的地方。
彭曙蓉
关键词:道教修炼寿词道士士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