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星
-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双容积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填塞中的价值分析
- 目的随着旋转血管造影以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本文探讨双容积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填塞中的价值分析。方法 1.资料7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56-76岁。先经我科CT扫描确诊...
- 黄勇丁仁福雷星符惠宏郑辉陈运奎
- 文献传递
- 体位优化CT靶扫描在早期不典型周围型肺腺癌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体位优化CT靶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早期不典型周围型肺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12月-2020年6月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周围型肺腺癌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胸部常规CT检查后拆薄与CT靶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差异。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图像主观评价(肺组织充气膨胀程度、伪影程度、肺血坠积效应),客观评价指标(病灶和周围背景肺CT值评价),图像恶性征象(病灶边缘、形态、密度、内部结构、瘤肺界面、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水平。结果体位优化靶扫描肺野充气膨胀程度、伪影程度、坠积效应优于常规仰卧位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仰卧位扫描相比,体位优化靶扫描图像的背景组织CT值降低、病灶对比提高,图像的SNR与CNR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胸部CT扫描相比,体位优化靶扫描联合三维重建可使病灶的密度、形态、边缘、瘤肺界面、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等的CT征象显示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优化靶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可使早期肺腺癌的恶性征象得到很好地显示,可作为诊断不典型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最佳扫描方案。
- 郑海澜张国华雷星戴国娇
- 关键词:CT靶扫描
- 侧支循环状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组织灌注及神经功能转归的影响
- 2024年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变,致残率、致死率高。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等病变导致脑组织局部供血不足,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不良影响[1]。研究表明良好的侧支循环对减轻缺血脑组织损害、改善预后有重要的积极作用[2]。RAPID软件能够自动计算头颅CT灌注(CTP)成像参数[3]。
- 戴国娇张合章明建雷星黄丹江
- 关键词:侧支循环灌注成像神经功能
- 128层螺旋CT成人胸部不屏气扫描三种方案比较
- 目的探讨128层高速螺旋CT在成人胸部不屏气情况下,使用不同扫描方案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一、设备与资料收集使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128层CT。收集2015年4月至5月150例临床上因脑...
- 陈运奎郑辉黄勇符惠宏丁仁福樊琦玮黄丹江郏鹏雷星李旻刘敏牟坚应华宝张国华杨文海张期莲张雪红赵武华郑海澜
- 文献传递
- 主动脉弓Myla分型与头颈部CTA扫描起始位置探讨
- 目的:探讨不同主动脉弓Myla分型与头颈部CTA扫描起始位置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7.1-2017.11的头颈部CTA,根据Myla分型,A组为Ⅰ型主动脉弓、B组为Ⅱ型主动脉弓、C组为Ⅲ型主动脉弓。比较三组患者年龄...
- 陈运奎雷星牟坚
- X线、CT、MRI检查对骨巨细胞瘤临床价值比较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 比较X线、CT及MRI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骨巨细胞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骨巨细胞瘤(均经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患者50例,对患者的X线、CT及MRI检查的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骨巨细胞瘤的各项影像学检查特征进行总结探讨.结果 CT检查与MRI检查在骨质破坏上的诊断率高于X线检查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181,P>0.05).CT检查与MRI检查在皂泡征、骨嵴、液-液平面及软组织肿块中的诊断率较X线检查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333、22.941、30.000、38.400、64.000、14.166、6.102、7.127,均P&lt;0.05).结论 CT检查与MRI检查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诊断准确率较X线检查更高,但其中MRI检查在肿瘤附近水肿情况上的诊断价值更优.
- 郑海澜王录兵雷星郑永飞
- 关键词:X线磁共振成像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roggraphy,DSA)下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收治的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DSA距起病时间分为6h组和7~12 h组,对比两组患者溶栓前后造影再通率和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溶栓时间窗在6h内的患者血管再通率>70%(33.33%)和血管再通率>50%(83.33%)均明显高于7~12h组(18.18%、55.5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6、5.02,均P<0.05).两组治疗前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83,P>0.05);而在治疗后1d、7d、14 d,两组ESS评分[(62.44±9.82分、(68.95±11.23)分、(73.89±11.24)分、(54.67±9.11)分、(58.02±10.47)分、(61.43±10.23)分]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42.12±8.79)分、(41.92±9.02)分,t=6.87、7.03、7.92、6.03、6.56、6.77,均P<0.05].6h组治疗后1d、7d、14 d时的ESS评分[(62.44±9.82)分、(68.95±11.23)分、(73.89±11.24)分]均明显高于7~12 h组[(54.67士9.11)分、(58.02±10.47)分、(61.43±10.23)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5、5.10、4.23,均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DSA下介入溶栓治疗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而且发病时间越短,其治疗效果越好,在临床治疗中应及时把握治疗时机.
- 雷星郑海澜王云盛刘超
- 关键词:脑梗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栓溶解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