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鹏
- 作品数:2 被引量:72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分布格局及其季节变化被引量:13
- 2019年
- 为了解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 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我们对其进行了为期2年的网格化监测。共有44个公里网格拍摄到白颈长尾雉,独立探测数量为211次,雌雄性比为1:1.64。白颈长尾雉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和缓冲区,其探测率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林、针阔叶混交林、人工油茶(Camelliaoleifera)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依次递减,主要分布在海拔600–800 m。冬、春两季,白颈长尾雉活动强度和区域相对较小,而夏、秋两季活动强度和区域相对增加,其分布在海拔段(F_(4,12)=3.76, P <0.05)和季节间(F_(3,12)=3.34, P <0.05)都存在显著差异。对海拔和气候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日平均气温和海拔对白颈长尾雉是否出现均有极显著影响(P <0.01);白颈长尾雉月探测率和探测到白颈长尾雉位点的海拔均与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01),而与月平均降水量无显著线性关系(P> 0.05)。这表明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拔和气温影响,随月平均气温的升高有向高海拔迁移的趋势。模型选择和多模型推断显示,最优模型仅保留"100 m内水源"这一个变量,次优模型是"100 m内水源×海拔",最优和次优模型的权重分别为0.18和0.14,"100m内水源"和"海拔"是影响白颈长尾雉在保护区内分布的重要因子,重要值分别为0.82和0.51。因此,白颈长尾雉的分布并非仅由某一个或几个环境变量决定,而是由多个环境变量共同决定。气温的变化和对不同海拔段的选择是导致白颈长尾雉形成不同季节分布格局的原因。
- 任鹏余建平陈小南申小莉宋虓张田田余永泉丁平
- 关键词:白颈长尾雉气候
- Beta多样性分解:方法、应用与展望被引量:59
- 2017年
- Beta多样性是指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差异,由物种周转(或物种替换)和嵌套(或丰富度差异)这两种过程决定。Beta多样性分解是将这两种过程对总体beta多样性的作用进行拆分,然后分别探讨这两种过程对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的影响。2010年之后,人们提出了beta多样性分解的方法,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由Andrés Baselga于2010年提出的BAS法(总体beta多样性分解为物种周转和嵌套组分)和由János Podani和Dénes Schmera于2011年以及JoséC.Carvalho等于2012年提出的POD法(总体beta多样性分解为物种替换和丰富度差异组分)。这两种分解方法引起了持续的争论,促进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作者归纳分析了2010年后有关beta多样性分解的文献后发现,使用BAS法的论文无论在发表量和引用次数上都多于POD法(75%vs.20%)。Beta多样性分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45%),研究类群则以动物(64%)为主。本文在回顾beta多样性分解方法的提出及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从时空维度(纬度梯度、海拔梯度、生境片断化过程以及季节和年际动态)、多样性的不同方面(物种、功能和谱系多样性)和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比较等研究角度出发,进一步阐述了beta多样性分解方法在探讨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以及形成机制中的应用。对于beta多样性分解的研究,我们认为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有:(1)beta多样性分解方法的比较分析和整合;(2)结合物种多度信息探讨beta多样性及其组分的分布格局;(3)对大尺度下beta多样性分解的结果进行普适性验证。
- 斯幸峰赵郁豪陈传武任鹏曾頔吴玲兵丁平
- 关键词:岛屿生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境片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