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颖

作品数:16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毒性
  • 4篇毒理
  • 4篇毒理学
  • 4篇小鼠
  • 3篇动物
  • 3篇亚急性
  • 3篇细胞
  • 3篇急性
  • 3篇急性毒性
  • 3篇安全性评价
  • 2篇毒理研究
  • 2篇毒物
  • 2篇毒性研究
  • 2篇亚急性毒性
  • 2篇织品
  • 2篇致敏性
  • 2篇膳食
  • 2篇神经毒
  • 2篇神经毒性
  • 2篇神经行为

机构

  • 16篇北京市疾病预...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冯颖
  • 15篇李国君
  • 12篇高珊
  • 11篇敬海明
  • 11篇宁钧宇
  • 8篇郑珊
  • 7篇张楠
  • 7篇齐丽娟
  • 6篇张维
  • 6篇聂燕敏
  • 6篇李子南
  • 6篇刘晶晶
  • 5篇张鹏
  • 4篇杜宏举
  • 3篇仝国辉
  • 3篇董一文
  • 3篇杨庆
  • 3篇胡红
  • 3篇尤育洲
  • 2篇李红

传媒

  • 9篇毒理学杂志
  • 1篇实验动物科学
  • 1篇2014线粒...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于纺织品中的纳米铜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别使用3D皮肤模型和皮肤致敏性替代法及传统动物实验研究纳米铜的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方法采用Epi Kutis 3D皮肤模型研究纳米铜的皮肤刺激性。皮肤致敏性替代法采用小鼠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Brd UELISA方法和LLNA:DA方法研究纳米铜的致敏性;同时根据GB/T 21604-2008和GB/T 21608-208化学品皮肤刺激性和致敏试验方法研究纳米铜应用液的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结果 3D皮肤模型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1%纳米铜应用液(69 mg/L)和0.25%纳米铜应用液(17.2 mg/L)ET50值均大于24 h,两者均无刺激性。纳米铜应用液(6.9 g/L)的ET50值为14.86 h(ET50值为12~24 h之间),刺激性属于非常温和。LLNA:Brd U试验结果表明:纳米铜组小鼠耳肿胀、耳重、淋巴结重量和Brd U标记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纳米铜应用液刺激性为阴性。SI值为1.3<1.6,为致敏性阴性。LLNA:DA试验结果表明:纳米铜组小鼠耳肿胀、耳重、淋巴结重量和ATP发光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纳米铜应用液刺激性为阴性。SI值为1.3<1.8,致敏性阴性。传统家兔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试验结果表明,6.9 g/L纳米铜应用液无刺激性。结论 3D皮肤模型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皮肤致敏性替代法与传统皮肤刺激性和致敏试验结果一致,可对本试验中纳米材料刺激性和致敏性做出较好评价。
齐丽娟张维郑珊聂燕敏张楠冯颖张文静李国君高珊
关键词:纳米铜致敏性刺激性
C57小鼠与C57-ras转基因小鼠模型杂交1代及其同窝阴性鼠的主要生物学特征比较
2023年
目的应用人源性ras转基因小鼠进行26周短期致癌试验前,需要做1个4周剂量探索试验,可选的实验动物有ras转基因小鼠CB6F1(+)、同窝阴性鼠CB6F1(-)以及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C57小鼠,本研究旨在比较3种小鼠特定阶段的主要生物学特征。方法选用5~6周龄的3种实验小鼠各20只,雌雄各半,比较4周内体重、摄食量与食物利用率的变化,以及检测4周末血常规及血清生化指标等。结果与相应性别的CB6F1(+)小鼠相比,雌性CB6F1(-)小鼠的WBC、RBC、HGB、ALB、TP和CHOL较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283、4.349、6.081、91.577、21.670和11.673,P<0.05或P<0.01),第3周的食物利用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662,P<0.01);雄性CB6F1(-)小鼠HCT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F=2.861,P<0.05)而EO%与UREA较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08、9.852,P<0.05);雌性C57小鼠的体重、摄食量、食物利用率与HCT、PLT、NEUT%、GLU、CREA较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12、24.573、10.995、5.931、8.926、4.628、39.916和6.311,P<0.05或P<0.01),WBC、RBC、HGB、LYMPH%、AST、ALB、TP、UREA和CHOL较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238、3.349、6.081、4.195、11.236、91.577、21.670、26.267和11.673,P<0.05或P<0.01);雄性C57小鼠的体重、摄食量、食物利用率与PLT、NEUT%、GLU较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546、109.173、18.724、7.694、23.728和24.680,P<0.05或P<0.01),LYMPH%、MONO%、ALT、AST、ALB、TP和CHOL较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500、6.767、5.689、23.288、74.435、28.203、6.853,P<0.05或P<0.01)。CB6F1(-)小鼠与CB6F1(+)小鼠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差异较小,而C57小鼠则明显较大。结论CB6F1(-)小鼠更适宜作为26周短期致癌试验剂量探索的实验动物,而应用C57小鼠时需适当地考虑种属差异。
刘晶晶张楠李红冯颖敬海明
关键词:C57小鼠生物学特征
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钠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研究
[目的]:脱氢乙酸钠是我国食品中常用的保鲜防腐剂,但目前其毒理学资料仍然比较缺乏,亟需对其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进行更深入研究,为其合理使用提供初步安全性评价。[材料和方法]:依据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15193...
杜宏举仝国辉宁钧宇高珊张鹏杨庆敬海明冯颖李国君
关键词: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
文献传递
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钠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研究
目的脱氢乙酸钠是我国食品中常用的保鲜防腐剂,但目前其毒理学资料仍然比较缺乏,亟需对其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进行更深入研究,为其合理使用提供初步安全性评价。材料和方法依据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15193.3-201...
杜宏举仝国辉宁钧宇高珊张鹏杨庆敬海明冯颖李国君
关键词: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
文献传递
PHB1基因敲除非人动物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PHB1基因敲除非人动物的构建方法及其在毒理学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利用Cre/LoxP和CRISPR/Cas9系统获得非人动物,该非人动物的脉络丛组织中PHB1蛋白不表达或表达的PHB1蛋白不具有功能,可...
李国君敬海明宁钧宇高珊胡红李子南董一文冯颖刘晶晶庞星火刘秀颖黄蕤赵磊赵可
文献传递
小鼠低纤维膳食便秘模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通过给予小鼠特制低纤维饲料,建立小鼠低纤维膳食便秘模型,并采用富含膳食纤维的样品进行模型验证。方法设5个组:普通饲料阴性对照组、低纤维饲料模型组(Low-fiber-diet,LFD)和高纤样品3个剂量组(146. 75,1 467. 5和4 402. 5 mg/kg·bw)。每组20只小鼠,10只用于小肠运动试验,另10只用于排便试验。普通饲料阴性对照组5周内持续给予普通饲料,第22天开始给予蒸馏水;LFD组5周内持续给予低纤维饲料,第22天开始给予蒸馏水;高纤样品3个剂量组5周内持续给予低纤维饲料,第22天开始给予小鼠相应剂量样品。所有动物经口灌胃1次/d,共14 d;试验第36天进行小肠运动试验和小鼠排便试验。结果小肠运动试验结果显示:LFD组与阴性对照组小鼠比较、高纤样品各剂量组与LFD组比较,小鼠小肠推进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小鼠排便试验结果显示:LFD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6 h排便粒数减少、粪便湿重降低、粪便干重降低且排便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提示模型成立。高纤样品低剂量组与LFD组比较,排便时间缩短(P<0. 01);其他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高纤样品中、高剂量组与LFD组比较,6 h便粒数增加、粪便湿重增加、粪便干重增加且排便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小鼠排便试验低纤维膳食便秘模型成立,给予高纤样品后可改善小鼠便秘情况,具有润肠通便的功能。在小肠运动试验中,低纤维膳食便秘模型不成立可能与其便秘机制与试验原理不一致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齐丽娟聂燕敏张维郑珊张楠敬海明仝国辉杜宏举冯颖宁钧宇李国君高珊
关键词:便秘模型小鼠
CP中锰毒性差异蛋白的鉴定验证及PHB1在锰致细胞周期阻滞效应中的调控作用
目的 慢性锰中毒的脑实质损伤不可逆,早期诊治尚难实现.脑室中的脉络丛(choroid plexus,CP)构成血-脑脊液屏障,是锰(Manganese,Mn)神经毒性作用的中间环节,其上皮细胞受损后在锰中毒发病过程中起关...
敬海明董一文刘君丽刘羽马玲赵超英郑珊张鹏刘建中李煜尤育洲冯颖高文晖杨帆魏开华李国君
PHB1基因敲除非人动物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PHB1基因敲除非人动物的构建方法及其在毒理学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利用Cre/LoxP和CRISPR/Cas9系统获得非人动物,该非人动物的脉络丛组织中PHB1蛋白不表达或表达的PHB1蛋白不具有功能,可...
李国君敬海明宁钧宇高珊胡红李子南董一文冯颖刘晶晶庞星火刘秀颖黄蕤赵磊赵可
硝酸镧亚急性暴露对C57-ras转基因小鼠神经行为学及海马细胞形态学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硝酸镧亚急性暴露对C57-ras转基因小鼠神经行为和海马细胞形态学的影响,初步探索ras基因在镧对小鼠海马结构与功能毒性效应中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C57-ras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4组(雌雄各半),分别灌胃0、12.5、25和50 mg/kg·bw剂量的硝酸镧六水合物(以镧计算,分别为:4.01、8.02和16.05 mg/kg·bw)28 d;20只同窝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2组(雌雄各半),分别灌胃0和25 mg/kg·bw剂量的硝酸镧六水合物(以镧计算为8.02 mg/kg·bw)28 d。末次染毒后立即进行爬杆实验、衣架实验、Y迷宫和新物体识别实验,然后采集全血、取脑并分离海马组织。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血液和脑中的镧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海马CA3区病理改变。结果硝酸镧能被吸收入血并蓄积于小鼠脑组织,海马内的蓄积量高于其他脑区。与同基因型对照小鼠相比,同窝野生型小鼠染镧25 mg/kg·bw组的爬杆时长增加,衣架评分、自发交替反应率和偏好指数均降低(P<0.05),其海马组织出现病理学改变,CA3区神经元排列层次明显减少且出现紊乱,细胞脱失较为明显,不规则细胞增多;细胞核体积变小,深染,呈核固缩;还可见细胞变性,部分细胞质中尼氏体消失。与同基因型对照组相比,C57-ras转基因小鼠12.5和25 mg/kg·bw染镧组神经行为学表现均未受影响,海马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50 mg/kg·bw镧组小鼠海马神经元出现与野生型小鼠染镧25 mg/kg·bw组相似的病理损伤。结论亚急性硝酸镧暴露可以引起小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病理改变,并损害小鼠的运动协调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而ras基因的过表达,在镧所致小鼠海马结构与功能损伤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韩高超敬海明齐丽娟张文静李子南高珊刘晶晶冯颖宁钧宇李国君
关键词:神经毒性海马
洋葱胶囊安全性评价及辅助降血压和降血脂功能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评价洋葱胶囊的安全性及研究其辅助降血压和降脂功能。方法实验操作于2012年,是依据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进行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Ames试验、30 d喂养试验、辅助降血压功能检测和辅助降血脂功能试验。结果洋葱胶囊小鼠经口MTD均大于15 g/kg·bw,属无毒级;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和TA102菌株无致突变作用;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未见致突变作用;对小鼠精子未显示损伤作用;在0.5~10 g/kg·bw剂量范围内,大鼠连续喂饲30 d后,未发现明显损害作用,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为10 g/kg·bw;连续4周经口给予自发高血压大鼠(SHR)洋葱胶囊(3 000 mg/kg·bw)后,其血压明显降低,且在相同剂量下,洋葱胶囊对正常大鼠血压未见影响;连续30 d给予大鼠3 000 mg/kg的洋葱胶囊后,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均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P<0.05)。结论对洋葱胶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检测结果表明洋葱胶囊在受试剂量范围内未见毒性作用,实验表明洋葱胶囊具有辅助降血压和辅助降血脂功能。本研究为洋葱胶囊的开发应用提供依据,也为洋葱保健功效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郑珊杨庆聂燕敏张楠冯颖高珊李国君张鹏
关键词:洋葱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