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14种不同口腔护理方法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BM、CNKI、WanFang Data和相关系统评价及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中有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口腔护理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6月,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项RCT,3548例患者,14种口腔护理方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棉球擦试法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高于刷牙+0.12%氯己定[OR=3.00,95%CI=(1.40,7.30)]、冲洗法[OR=3.80,95%CI=(1.10,14.00)]、刷牙[OR=5.10,95%CI=(1.80,15.00)]、刷牙+0.12%氯己定二葡萄糖酸盐[OR=0.44,95%CI=(0.23,0.80)]、刷牙+冲洗[OR=0.22,95%CI=(0.13,0.37)]、刷牙+冲洗+0.12%氯己定[OR=0.26,95%CI=(0.09,0.70)]、刷牙+牙膏[OR=0.40,95%CI=(0.21,0.75)]、生理盐水口鼻咽腔冲洗[OR=0.26,95%CI=(0.10,0.66)]、刷牙+牙膏+冲洗[OR=0.25,95%CI=(0.08,0.63)]、刷牙+冲洗+咽部深吸[OR=0.21,95%CI=(0.05,0.81)],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排序概率图结果显示刷牙+冲洗+咽部深吸成为最优的可能性最大。结论:本研究建议采用刷牙+冲洗+咽部深吸的方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未来可关注不同口腔护理方法的经济学指标、安全性指标,护理操作难易程度和护士工作量。
目的探寻可用于评估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有效、客观的测量工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18年7月1日发表的关于成人ICUAW评估、诊断的中、英文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质量评价,提取评估量表的研究设计类型、样本量、评估项目、信度和效度、研究对象、研究应用等指标,系统分析ICUAW评估工具、检查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评价量表应用的现状及优缺点。结果最终纳入19篇有关量表信效度检验的文献。评估ICUAW的方法有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分(MRC-Score)、巴氏指数(BI)、6min步行试验(6MWT)、临床结局变量量表(COVS)、切尔西物理功能评估量表(CPAx)、功能独立性测评(FIM)、危重患者功能状态评分(FSS-ICU)、危重患者移动能力量表(IMS)、移动指数(RMI)、佩尔梅危重患者活动评分(PERME)、危重症物理功能测试量表(PFIT)、危重症物理功能测试评分量表(PFIT-s)、手术患者最佳移动评分量表(SOMS)和曼彻斯特移动评估量表(MMS)等14个量表和超声评估。有9个量表(60%)进行了信度检验,其中评定者间信度波动在0.600~0.996,复测信度为0.970,内在一致性波动于0.680~0.992。有6个量表(40%)进行了效度检验,其中结构效度为0.57~0.94,内容效度波动于0.830~0.988,同时效度波动在0.730~0.823。说明目前ICUAW评估量表信度相对较好,但准确评估ICUAW程度相对较低。根据评估内容可以将ICUAW量表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以MRC-Score量表为代表的躯体各部分肌力评估的量表;第二类为评估躯体功能和转移能力的量表,如COVS、CPAx、FIM、FSS-ICU、IMS、PERME、PFIT、RMI、SOMS和MMS;第三类为评估日常活动能力和动作电位标记的量表,如6MWT、BI、超声。不同的量表评分与ICUAW患者住院时间、�
目的通过检索国内外成人俯卧位心肺复苏(PP-CRP)相关文献,分析内容、总结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护理和辅助医学文献累积索引(CINAHL)、Cochran图书馆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Scopus文献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6月15日。提取PP-CPR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非RCT(前瞻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报告的内容,并进行系统分析,采用范围综述的方法对检索结果进行规范化报告。结果通过检索数据库获得文献523篇,追索其参考文献及灰色文献获得14篇,共入选537篇文献。经过2名研究者严格筛查,最终共纳入26篇文献,3篇为非随机对照试验(RCT),23篇为病例报告,涉及12个国家,中文3篇、英文19篇、法文2篇、德文1篇、韩文1篇。纳入的3篇非RCT研究表明,与标准心肺复苏(CPR)相比,PP-CPR能产生更高的血压,提供良好的呼吸和循环支持。纳入的23篇病例报告中共涉及25例成人患者,其中17例报道了复苏总时间,有13例PP-CPR时间≤5 min,且均恢复了自主循环,说明PP-CPR技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在最终结局方面,4例(16.0%)患者死亡,21例(84.0%)存活,说明PP-CPR技术可以为俯卧位心搏骤停患者提供及时的血液循环,改善临床结局;而在报道了复苏后并发症的11例患者中,短期结局均未出现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说明PP-CPR技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PP-CPR可以为无法迅速仰卧的心搏骤停患者提供及时的血液循环,为除颤和进一步救治赢得"黄金时间";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需评估急救环境、施救人员数量和患者具体病情,尽快实施急救,减少俯卧位心搏骤停患者重要器官无血流时间,改善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