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
-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肠球菌血流感染(BSI)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药物敏感性及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1日-2016年10月1日医院89例肠球菌BS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情况、基础病、治疗、药敏和一般实验室检查资料;89例肠球菌BSI患者中30d死亡者32例(死亡组),余下57例患者为存活组。结果 89株肠球菌中,屎肠球菌37株,粪肠球菌52株;肠球菌BSI的易感因素:静脉置管、近期手术史、留置尿管、胃肠道感染、肺部感染;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0%,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的敏感率<14.0%,粪肠球菌对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的敏感率>80.0%;肠球菌BSI 30d病死率为36.0%;单因素分析发现,存活组在年龄、合并脑血管病、冠心病、恶性肿瘤、免疫抑制治疗、慢性肾病、慢性肺病、留置导尿液、肺部感染、肝胆胰感染、血尿素、肌酐、降钙素原、低血压、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屎肠球菌感染方面低于死亡组;在血小板、白蛋白、氧合指数、合理抗感染治疗方面高于死亡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慢性肾病、恶性肿瘤、屎肠球菌感染是肠球菌BS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是保护因素。结论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仍保持着高敏感性,但屎肠球菌的耐药性要高于粪肠球菌;慢性肾病、恶性肿瘤、屎肠球菌感染是肠球菌BS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抗感染治疗是肠球菌BSI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 陈亮李真刘颖白鹭刘佳
- 关键词:肠球菌血流感染预后
- 肠杆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肠杆菌社区获得性肺炎(EnCAP)的临床特征和影响30d病死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至2015年收治的EnCAP 237例和肺炎链球菌社区获得性肺炎(SpCAP)120例,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基础病、临床症状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以及治疗和预后。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nCAP 30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和SpCAP组相比,EnCAP组脑血管疾病(19.8%比8.3%)、慢性肝病(8.4%比1.7%)、慢性肾病(5.1%比0.0%)、吸入因素(11.0%比0.0%)比例高,PSI分级(2.9±1.3比2.5±0.8)/CURB-65评分(1.1±0.1比0.6±0.4)更高;意识改变(12.2%比0.0%)常见,血白细胞计数[(9.5±5.7)×10~9/L比(10.4±4.8)×10~9/L]、血红蛋白[(125.0±9.0)g/L比(135.0±15.0)g/L]、白蛋白[(32.0±8.0)g/L比(36.0±9.4)g/L]水平低,合并胸腔积液者(30.4%比12.5%)更常见;在合理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比例接近的条件下,两者临床结局类似,但EnCAP住院时间更长(12.0d比7.0d)。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血红蛋白(OR0.087,95%CI0.857~0.981)、合理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OR 0.108,95%CI 0.011~0.151)和脓毒性休克(OR1.700,95%CI0.781~38.326)是影响EnCAP 30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nCAP的临床表现不同于SpCAP。脓毒性休克是EnCAP 30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与合理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是保护因素,能够降低30d病死率。
- 陈亮刘佳白鹭
- 关键词:肠杆菌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
- WBC、CRP/LYM%、PLT在病毒、呼吸道细菌感染中诊断效能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与淋巴细胞百分比的比值(CRP/LYM%)、血小板(PLT)在病毒、呼吸道细菌感染中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本院发热急诊门诊收治的62例病毒性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病毒组)、66例细菌性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细菌组),并选取同期体检中心35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及病毒、呼吸道细菌感染不同严重程度者WBC、CRP/LYM%、PLT水平,分析各指标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病毒、呼吸道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3组WBC、CRP、LYM%、CRP/LYM%、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PLT与病毒严重程度呈负相关,WBC、CRP、CRP/LYM%与呼吸道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LT与呼吸道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WBC鉴别诊断病毒、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CRP、LYM%、CRP/LYM%、PLT,为0.865。结论 WBC、CRP/LYM%、PLT对病毒、呼吸道细菌感染具有一定鉴别诊断效能,可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促进病情转归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持。
- 刘佳孙成栋张雪梅白鹭
- 关键词:淋巴细胞百分比病毒呼吸道细菌感染
- 205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针接种者的血清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者血清新型冠状病毒(新冠)抗体IgG检测结果,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提供依据。方法已接种新冠疫苗的健康接种者314例,依据接种情况分为加强针组、两剂小于180天组、两剂大于180天组。加强针组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后1周~2月者,共205例;两剂小于180天组为完成两剂新冠疫苗接种后<180 d者,共49例;两剂大于180天组为完成两剂新冠疫苗接种后>180 d者,共60例。采用胶体金法测算三组接种者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结果加强针组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83.9%,两剂小于180天组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18.4%,两剂大于180天组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5.0%,两两比较,P均<0.05。加强针接种>1月者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85.2%,加强针接种<1月者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75.9%,两者相比,P>0.05。加强针组接种者中男性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85.1%,女性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82.4%,两者相比,P>0.05。加强针组接种者中18~50岁者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86.0%,>50岁者血清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为58.3%,两者相比,P<0.05。结论与接种两剂新冠疫苗相比,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可显著提升新冠抗体IgG阳性率,免疫保护作用更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后,年龄>50岁者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后新冠抗体IgG阳性率低于18~50岁者。
- 张雪梅孙成栋刘佳王燕白鹭童晶晶尹海涛
- 关键词:疫苗接种新型冠状病毒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科细菌感染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科细菌(CRE)感染的发生和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CRE感染患者84例,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的肠杆科细菌(CSE)感染患者84例及非肠杆菌感染患者84例。采用病例一病例一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CRE感染发生和患者30天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CRE和CSE患者最常见的致病菌均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杆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血管病(OR=1.960,95%C10.028~2.708,P=0.017)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OR:2.026,95%C10.031~2.570,P=0.007)是C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外科手术史(OR=1.753,95%C10.037~2.809,P=0.026)和静脉置管(OR=1.213,95%a0.092—2.959,P=0.042)是CS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187,95%CI1.029~1.414,P=0021)、肺部感染(OR=7.081,95%CI2.053~688.270,P=0.029)、血降钙素原(OR=2.098,95%CI1.313~58.799,P=0.037)是CRE感染后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医生应对导致CRE感染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加以重视。
- 陈亮刘颖李真白鹭刘佳
-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