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惠琴

作品数:26 被引量:164H指数:8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文化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9篇教育
  • 8篇高等教育
  • 5篇研究生教育
  • 3篇省域
  • 3篇逻辑
  • 3篇教育强国
  • 2篇学科
  • 2篇人文
  • 2篇人文属性
  • 2篇生产力
  • 2篇生产力发展
  • 2篇硕士
  • 2篇硕士研究生
  • 2篇教育理论
  • 2篇教育学
  • 2篇高等教育理论
  • 2篇产力
  • 2篇产学研
  • 2篇产学研协同
  • 1篇大学校长

机构

  • 25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深圳...

作者

  • 25篇刘惠琴
  • 4篇张羽
  • 3篇李锋亮
  • 3篇王传毅
  • 2篇赵琳
  • 2篇李曼丽
  • 2篇谢喆平
  • 1篇文雯
  • 1篇罗燕

传媒

  • 7篇清华大学教育...
  • 5篇中国高教研究
  • 2篇教育研究
  • 2篇学位与研究生...
  • 2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北京教育(普...
  • 1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现代教育技术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研究生教育研...

年份

  • 1篇2025
  • 6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认知科学到学习科学:过去、现状与未来被引量:36
2018年
学习科学是一门探研人的学习问题的交叉学科,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都是其研究领域,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在其孕育、诞生、发展中是最为关键的推动力。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认知科学研究被更多地纳入教育情境中,因而学习科学诞生了。从1987年第一个学习科学研究所成立到2018年中国脑科学研究计划正式落地,三代认知科学研究都在学习科学的发展史中留下浓墨重彩。本文将从认知科学更迭的角度,对学习科学从1987到2017年间的发展过程和研究重点进行综述,并预测在第四代认知科学崛起的未来,人的学习研究将成为认知研究的新焦点,教育学研究也随之而进入一个新时代。
李曼丽丁若曦张羽刘威童何海程刘惠琴
关键词:教育学
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之构建研究被引量:14
2020年
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本研究在参考教育发展指数构建经验的基础上,基于系统论的自然生长、结构分化、要素竞合和开放系统特性,构建了包含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个维度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基于2010年以来的发展指数测算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协调、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但还须进一步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最后,提出"三层四维"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体系框架,建议应用体系化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从四个维度有效监测和诊断不同层面、不同学段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为国家、省市规划研究生教育和高校对标定位自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刘惠琴王传毅李锋亮赵琳程哲
硕士研究生教育对省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被引量:8
2021年
利用2000—2017年省际数据,分析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对省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发现:2000—2017年间,我国大部分省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相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其中,陕西、甘肃和宁夏在全国位居前三,但是浙江、内蒙古和吉林三个省份的系数不显著,说明这三个省份的经济增长与硕士研究生教育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
李锋亮吴帆顾袁超刘惠琴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教育省域经济增长
多智能体协同交互的高临场感在线学习环境构建被引量:2
2024年
当前,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构建多智能体协同交互的在线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但是现有环境构建仍存在社会临场感不足、教学临场感薄弱、认知临场感缺失等问题。为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多智能体协同增强在线学习临场感的逻辑理路,强调通过多智能体与学生进行实时在线互动,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包容的讨论环境以增强社会临场感;挖掘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适应性调整教学策略以增强教学临场感;实时监测判断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水平,并通过讨论和启发性提问以增强认知临场感。在此基础上,文章设计了多智能体协同交互在线学习环境的基本范型,以大模型为基底搭建智能体平台开发对话型、分析型和决策型三种教育智能体,并以控制语言的智能体工作流为牵引,形成课前准备、交互课堂、学习评估融合的“人在回路”人机交互式课堂系统。最后,文章分析了多智能体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学习模式,以期为多智能体时代技术赋能教育提供参考。
于济凡李睿淼李曼丽刘惠琴
关键词:在线学习环境多智能体临场感
省域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构建了规模、质量和效益3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省域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实测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在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陕西因硕士生教育经济收益指标得分突出而排名靠前。与此同时,由于考虑到了人口因素以及地区发展因素,部分人口稠密的发达地区存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程度跟不上地区发展的特征。
李锋亮吴帆顾袁超刘惠琴
关键词:省域
省域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本文构建了省域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从规模、质量和效益三个维度测算了各省域2015、2017年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及历时性变化,发现:整体上,我国各省域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均有显著上升,但各省域的发展速度呈现"存量决定增量"的显著特征。同时,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呈现"效益驱动""质量提升"和"良性互动"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中规模、质量和效益维度得分的结构性特征与省域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王传毅程哲赵琳刘惠琴
关键词:省域
倍增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融合被引量:4
2024年
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和制高点,承载着自主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使命,而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是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倍增效应,当前三者在协同发展上还存在不足,因此需要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校企合作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以及多主体协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刘惠琴牛晶晶辜刘建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
普及化阶段中美高等教育结构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2
2021年
进入普及化阶段后,中国高等教育将经历由"大"到"强"的转变,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将更为成熟,同时与外部社会结构的联系将更为紧密。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以及高等教育与外部社会经济、人口要素的关系发现,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结构上各有特点,这反映了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历程;但中国高等教育与外部经济水平和人口压力的匹配程度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对此,要继续优化高等教育内部结构,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处理好文理学科的比重和关系;要着力增强高等教育与外部社会结构的协调性和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加快建设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崔亚楠文雯刘惠琴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美国高等教育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与内在逻辑被引量:8
2023年
专业学位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中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以重大事件和重要政策为关键节点,可以发现,三十年来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变迁历经了酝酿探索、创立建设、巩固发展和战略推进四个阶段。行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使命以及政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主体行动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形成了行业牵引、高等学校推动、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动力机制。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呈现出高等学校学术性教育取向的路径依赖以及职业性属性不断强化的变迁逻辑。培养目标坚持职业性取向、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以及质量评价坚持实践创新是强化专业学位职业性属性的主要路径。未来要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与学科交叉融合,打造混成组织,实现培养资源共享,推动三者螺旋发展,持续优化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牛晶晶刘惠琴
关键词:动力机制
经验生成与逻辑推演:高等教育理论的两种构建路径被引量:7
2020年
对高等教育系统化的理性知识的追求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目标。尽管理论构建历来为高等教育研究界所关注,但因高等教育的实践性、复杂性和研究的多学科性,进展未如期待。二战后世界高等教育的勃兴推动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从其构建的路径而言,这些教育理论可分为经验生成与逻辑推演两类。经验生成并不排斥逻辑推演,逻辑推演也建立在经验研究之上。高等教育理论因教育的实践性而更倾向于对经验知识的关照。除了研究者,大学校长以学者和校长的双重身份对高等教育进行思考并推动实践,对高等教育的思想流变和理论构建有深远影响。
谢喆平刘惠琴
关键词:高等教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