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龙
-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杭州市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眼底动脉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眼底动脉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71例因脑梗死住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头颅MR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脑梗死初发组36例,脑梗死复发组35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比较血糖、血脂水平,并分析眼底动脉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及发生眼底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复发组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发生率(77.1%、40.0%、31.4%)均高于脑梗死初发组(69.4%、30.6%、25.0%)和正常对照组(61.8%、17.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死初发组、脑梗死复发组的FPG、TC[(5.89±2.21)、(5.30±0.84),(6.36±2.22)、(6.32±0.87)mmol/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12±2.23)、(2.89±0.93)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脑梗死复发组中,各级眼底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率(91.4%、97.1%、88.1%、42.9%)均高于脑梗死初发组(83.3%、88.9%、69.4%、30.6%)和正常对照组[(82.4%、32.4%、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眼底动脉硬化Ⅲ级病变与脑梗死复发相关(P<0.05)。高血压、糖尿病是眼底动脉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眼底动脉硬化与脑梗死复发有关。
- 王竞男曹利民李红琴王建龙侯群
- 关键词:眼底动脉硬化脑梗死复发
- 牵正散不同剂型改善大鼠面神经损伤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比较牵正散不同剂型对面神经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最优治疗方法。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粉剂组、水煎剂组各18只和对照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用血管钳夹闭面神经造成面神经损伤的大鼠模型。粉剂组给予牵正散普通粉加黄酒调匀后灌胃,水煎剂组以牵正散常规煎煮后取汤剂2 mL灌胃(各组牵正散2430 mg·kg^(-1)·d^(-1)),每天1次,连续给药14 d后正常喂养7 d。对照组和模型组正常喂养21 d。分别于治疗7 d、14 d、21 d时对各造模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神经电生理检测、面神经组织学观察。并于治疗14 d后行肝肾功能检测评估安全性。结果:行为学评分比较,术后14 d粉剂组、水煎剂组比模型组评分更低(P<0.05)。面神经电生理检测比较,术后14 d,与模型组比较,水煎剂组、粉剂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CMAP)潜伏期均降低(P<0.05),粉剂潜伏期恢复更快(P<0.01)。术后21 d,粉剂组与水煎剂组比较,CMAP波幅明显升高。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7 d模型组、粉剂组、水煎剂组均可见神经基底膜萎缩,大量细胞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术后14 d模型组仍有神经束萎缩,粉剂组、水煎剂组神经基底膜组织结构部分恢复,部分可见神经束膜,细胞肿胀有所消退,仍可见部分细胞空泡变性。术后21 d模型组神经基底膜萎缩有所恢复,神经结构部分显示,部分细胞仍有空泡变性;粉剂组、水煎剂组,神经组织结构恢复,细胞排列有序,肿胀变性明显减少,但普通粉剂组可见少量血管增生,神经细胞增生。对照组组织各层结构清晰,细胞排列有序,无明显阳性表达。结论:牵正散治疗面神经损伤大鼠作用显著,粉剂能更好地促进面神经损伤大鼠的面神经电生理及组织结构的恢复,且安全性好。
- 李红琴曹利民金满意王建龙柴晓萍田苗苗
- 关键词:牵正散不同剂型面神经损伤
- 局部阻滞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7年
-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由临近组织的病变对坐骨神经产生刺激,压迫粘连或刺激引起,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分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病。干性坐骨神经痛主要由于坐骨神经梨状肌出口炎症引起,压痛点位于梨状肌上下,会对周围神经产生压迫,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2]。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症”范畴,在外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跌倒闪挫,致气血瘀滞,在内由于肝肾不足,筋脉失养所致。针对疾病特点,笔者采用局部阻滞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患者80例,报道如下。
- 冯晓燕侯群曹利民王建龙李红琴胡华辉
- 关键词:干性坐骨神经痛环跳穴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