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泽斌

作品数:5 被引量:9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震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全新世
  • 2篇裂带
  • 2篇滑动速率
  • 1篇地貌
  • 1篇地震事件
  • 1篇地质
  • 1篇东北缘
  • 1篇断裂带
  • 1篇断裂系
  • 1篇新构造
  • 1篇强地震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东北...
  • 1篇全新世活动
  • 1篇中强地震
  • 1篇小江断裂
  • 1篇小江断裂带
  • 1篇活动性

机构

  • 5篇中国地震局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作者

  • 5篇毛泽斌
  • 4篇韩竹军
  • 4篇郭鹏
  • 2篇姜文亮
  • 1篇周庆
  • 1篇安艳芬
  • 1篇周本刚
  • 1篇韩非
  • 1篇尹功明
  • 1篇董绍鹏
  • 1篇谭锡斌
  • 1篇呼楠
  • 1篇袁仁茂
  • 1篇刘春茹
  • 1篇冯蔚

传媒

  • 4篇地震地质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格仁错断裂带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依据谷歌地球提供的影像(Landsat和GeoEye)和野外工作,在ArcGIS平台上利用数字高程模型(ASTER GDEM数据)提取了格仁错断裂带153个亚流域盆地的基本参数,作了面积-高程积分。统计结果显示,南北2盘流域盆地的规模(面积、河网分级)差异显著,南盘流域盆地起伏、坡度、面积-高程积分(HI)值均略大于北盘,积分曲线总体呈"南凸北凹"的形态特征;在断裂走向上,盆地起伏、平均坡度、HI值皆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积分曲线由西向东具有变凸的态势。通过分析流域岩性与降雨条件,发现它们对以上地貌参数的影响有限。因此,流域盆地差异地貌特征反映并验证了格仁错断裂晚新生代南盘相对于北盘抬升,并且其南侧申扎-定结裂谷可能强化了该差异抬升运动。同时,可能指示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晚新生代早期隆升为流域盆地提供了向N掀斜的先存地貌面,后期该山体和申扎-定结裂谷的快速隆升进一步促成南北2盘流域不对称的发育。
王躲尹功明韩非刘春茹毛泽斌
关键词:地貌
青藏高原东北缘冷龙岭断裂全新世左旋滑动速率被引量:27
2017年
冷龙岭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1条重要的左旋走滑断裂,断裂滑动速率对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形变的动力学研究以及认识断裂的活动习性和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冷龙岭断裂的滑动速率仍然存在较大争议,被限定在3~24mm/a一个较为宽泛的范围内。文中以青海省门源县他里花沟上游走滑断裂断错地貌现象较为典型的牛头沟地区(37.440 2°N,102.094 0°E)和柴陇地区(37.447 3°N,102.063 0°E)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基LiDAR获取的高分辨率DEM和高精度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对断错地貌进行了位错演化模式分析和位错量的恢复测量,结合地貌面上开挖地层探坑和剥离新鲜地层剖面上的年代样品采集与测试,确定了断错地貌面的废弃年代。在牛头沟地区和柴陇地区得到的滑动速率分别为(6.4±0.7)mm/a和(6.6±0.3)mm/a,2个研究地区获得的结果存在较好的一致性。考虑到滑动速率的误差范围,认为冷龙岭断裂全新世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6.4±0.7)mm/a,该滑动速率介于前人采用地质方法获得的结果中间,也在In SAR得到的滑动速率4.2~8mm/a范围内,但比GPS速率((4.0±1.0)mm/a)稍大。祁连-海原断裂带弧形分布的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在冷龙岭地区达到最大,青藏高原东北缘在该地区最强烈的隆升也从1个侧面证实了冷龙岭断裂在调节青藏高原相对于戈壁-阿拉善地块向E运动方面所处的重要地位。
郭鹏韩竹军姜文亮毛泽斌
关键词:滑动速率全新世青藏高原东北缘
冷龙岭断裂系活动性与2016年门源6.4级地震构造研究被引量:36
2017年
2016年1月21日门源MS6.4级地震发生在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北侧.此次地震邻近冷龙岭断裂发生,震中距祁连山北缘断裂带民乐-大马营断裂和皇城-双塔断裂较远,地震破裂面近北西向,与两条断裂的走向呈一定角度相交.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与冷龙岭断裂逆-走滑运动性质略有差异.在野外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采用构造地貌分析、探槽开挖和^(14)C定年技术等研究方法,揭示冷龙岭断裂全新世活动明显,可能表现为特征滑动行为,地震震级为M_W7.3~7.5;断裂倾角较陡,倾向北北东,构造样式上表现为花状构造;最新一次地震事件的形成时间晚于1815~1065a BP.冷龙岭北侧断裂是冷龙岭断裂西北端一条伴生断裂,受到冷龙岭断裂左旋剪切在端部持续的构造推挤作用,相应发生弯曲,产生向外的构造旋转作用,偏离优势破裂方位,活动性相应减弱,在地表表现为一条晚第四纪变形不明显的逆断裂,与断裂整体呈北东向微突出的弧形形态和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断错地表的地质地貌迹象相协调,但此类断裂在深部仍可能发生破裂,产生中强地震.断裂几何学特征和运动性质与震源机制解揭示的断层节面2产状和运动性质以及余震和地震烈度的分布特征较为吻合.冷龙岭北侧断裂作为门源M_S6.4级地震发震构造较为恰当.冷龙岭北侧断裂此次的逆冲运动也为冷龙岭断裂下一次的运动腾出空间.在冷龙岭北侧断裂历史演化过程中,冷龙岭断裂和冷龙岭北侧断裂对局部地形地貌产生构造抬升作用.
郭鹏韩竹军安艳芬姜文亮毛泽斌冯蔚
关键词:发震构造构造环境
小江断裂带南段全新世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与滑动速率被引量:28
2017年
小江断裂带南段位于近SN向的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与NW向的红河-哀牢山断裂系的交会地带。在遥感影像上,小江断裂带南段线状特征清楚,且连续分布,表现为1条贯通的、单一的断裂构造,全长约70km,总体走向N20°E左右,中间呈略向E凸出的弧形。在龙潭村两岔河一带,沿着该断裂段存在比较典型的山脊、冲沟同步左旋位错现象。在跨断塞塘开挖的探槽剖面上,断裂分布状况、断错地层的沉积学特征、产状变化以及初步年代测试结果揭示了3次明显断错地表的古地震事件,显示了小江断裂带南段具有重复孕育和发生强震的能力。利用Trimble 5800 GPS实时差分测量系统,对两岔河地区存在典型同步位错特征的2条冲沟及其它们中间的台地进行了精细测量,位错量为(18.3±0.5)m;T_2阶地面是断裂西盘2条冲沟之间及其邻近地带的最高层状地貌面,通过不同深度年代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该地貌面停止接受沉积的时代约为2606a BP。根据地质方法获得了小江断裂带南段全新世左旋走滑速率为(7.02±0.20)mm/a,与利用GPS数据获得的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对小江断裂带南段活动性和滑动速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滇东南地区不存在川滇块体向S或SSE方向滑移被曲江断裂和石屏-建水断裂挤压变形吸收、而使得小江断裂带南段左旋走滑速率大幅度减小的现象,该断裂段是1条活动性明显的全新世断裂。这些初步认识为小江断裂带南段的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价以及川滇地区的地震构造模型建立和检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基础地质资料。
韩竹军董绍鹏毛泽斌呼楠谭锡斌袁仁茂郭鹏
关键词:全新世活动滑动速率古地震事件
安徽巢湖--铜陵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标志被引量:3
2018年
安徽巢湖—铜陵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1个典型的中强地震活动区,曾发生的1585年巢县南5级、1654年庐江东南5级等4次地震呈NNE向带状展布,构成了1条醒目的中强地震活动带。野外地表地质调查、浅层物探、钻探资料、年代学样品的采集测试和断裂活动性综合分析等表明该地区矾山断裂、夏家岭断裂和朗村断裂是前第四纪断裂。铜陵断裂是1条中更新世活动的隐伏断裂,可发生中强地震,控制了近地表的3个雁列状构造的演化和发展。4次地震强度呈现了向S递减的特点,而这与晚新生代无为盆地的凹陷幅度明显大于南边的贵池盆地的特点相一致。在深部构造上,铜陵断裂空间分布特征对应着1条NNE向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巢湖—铜陵地区中更新世活动的铜陵断裂、雁列状分布的构造、新构造的差异运动以及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与该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带在空间上的对应性,显示了它们应是中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构造标志。
郭鹏韩竹军周本刚周庆毛泽斌
关键词:中强地震新构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