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学强
- 作品数:17 被引量:78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姜宏教授辨治巨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介绍被引量:13
- 2018年
-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脊髓等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本病发生率高,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好发于青壮年。巨大游离型突出作为椎间盘突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压迫程度严重,神经损害几率大,病情进展快等特点。本文参考Macnab提出的腰椎间盘突出病理学分型,.
- 沈学强姜宏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
- Flow-through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或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Gustilo Ⅲ C型损伤创面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应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或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F)一期修复足部Gustilo Ⅲ C型损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7月至2021年6月, 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足踝外科治疗的足部Gustilo Ⅲ C型损伤患者共8例, 其中男7例, 女1例;年龄25~62(45.88±12.96)岁。根据创面大小、血管缺损长度及口径选择Flow-through ALTPF或Flow-through MSAPF修复足部创面, 其中6例行游离Flow-through ALTPF修复,2例行游离Flow-through MSAPF修复, 皮瓣切取面积9 cm×5 cm~22 cm×8 cm[(115.00±46.16) cm^(2)], 血管桥接长度6~12(8.75±2.50) cm。所有患者均获得门诊随访, 记录皮瓣外观、患肢血运、骨折脱位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应用Maryland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8例患者皮瓣均成活, 受区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22(12.25±5.39)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良好, 质地柔软, 患肢血运良好, 桥接血管通畅, 骨折和脱位均愈合, 足部外形及功能恢复较满意。足部Maryland功能评分:优3例, 良4例, 可1例。结论临床可以根据创面大小、血管缺损长度及口径选择运用Flow-through ALTPF或Flow-through MSAPF急诊一期修复足部Gustilo Ⅲ C型损伤创面, 后期患肢功能恢复满意, 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沈学强戴锋林顺周建东
- 关键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 细胞自噬与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7年
-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由特定基因所调控的一种进化上相对保守的溶酶体依赖性降解途径。以自噬体的出现为标志,以双层膜结构包裹部分胞质和细胞器的自噬体为判断指标,是异常蛋白质、受损细胞器、外源性微生物的溶酶体依赖性降解途径。
- 沈学强姜宏
- 关键词:细胞自噬椎间盘退变
- 正骨手法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 2025年
- 目的:探讨正骨手法联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正骨手法联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52例(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3例,女9例;年龄31~72(50.83±10.48)岁;SandersⅡ型15例,Ⅲ型37例。比较术前和术后24个月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和跟骨高度的变化情况,并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60(41.50±9.8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正常愈合,愈合时间(11.00±0.95)周;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跟骨高度分别由术前的(16.37±8.36)°、(96.27±9.62)°、(46.82±4.67)mm、(38.41±3.58)mm提高至术后24个月时的(31.48±8.24)°、(111.62±8.69)°、(42.06±4.83)mm、(44.21±3.8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个月Maryland评分为(93.04±8.83)分,其中优40例,良7例,可5例。结论:正骨手法联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可以明显改善跟骨的Böhler角、Gissane角、宽度和高度,疗效满意。
- 戴锋刘锦涛张志刚沈学强吴黎明俞鹏飞姜宏
- 关键词:跟骨骨折正骨手法经皮撬拨复位骨折内固定
- 中药熏洗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17年
- 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认为,中药熏洗治疗膝骨关节炎主要通过改善骨内循环、抑制炎症进展、促进软骨细胞修复等发挥作用.此外,细胞自噬现象与软骨细胞的退变、凋亡有密切关系.本文对以上内容进行归纳,以期对中药熏洗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思路.
- 沈学强姜宏
- 关键词:药理作用
- 益气化瘀通络方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益气化瘀通络方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转归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2月首选口服益气化瘀通络方保守治疗的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初诊和末次随访分别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疗效优良率、ODI指数、MRI突出率、MRI突出物体积评估临床疗效及转归预后。结果:4例改行手术治疗,其中马尾神经综合征1例,无法耐受疼痛3例。其余26例保守治疗完成随访,疗效优良率84.62%(优11例,良11例,可4例,差0例),重吸收发生率34.62%(9例/26例),初诊与末次随访JOA下腰痛评分、ODI指数、MRI突出率、MRI突出物体积等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瘀通络方对部分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部分患者突出髓核出现重吸收,采取中医药方法保守治疗本病的疗效及可行性值得重视。
- 沈学强董磊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巨大型临床疗效
- 吴门医派非手术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 2025年
- 目的:分析比较吴门医派非手术治疗与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以采用吴门医派非手术治疗或锁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96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样本量估算:观察组48例,采用吴门医派非手术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对照组48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对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分析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完整的随访观察,平均随访时间为(9.21±1.24)个月;夹板固定治疗后与手术钢板内固定术后肩关节疼痛均随恢复时间增长而减轻,且在治疗9个月后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式下肩关节活动度均随时间延长而提升,在3个月后,手术钢板内固定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略高于夹板固定治疗的患者。两种治疗方式在治疗9个月后肩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4例因绷带缠绕过紧而产生焦虑、头晕等不适,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或消失;7例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对肩关节功能无影响;其余未见并发症。对照组48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骨折不愈合。结论:吴门伤科锁骨夹板外固定可缓解骨折初期疼痛,避免切开复位的二次伤害,在不考虑畸形愈合的情况下,相较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吴门医派非手术治疗针对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作为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推荐治疗方式。
- 沈潇沈学强严峥袁诚啸龚冠亦许苏梁骆川姜宏刘锦涛
- 关键词: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非手术治疗钢板内固定
- 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发生重吸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9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首选非手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LDH患者1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末次随访时是否发生突出物重吸收,分为重吸收组45例和非重吸收组71例。记录2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临床因素(年龄、病程、性别)、椎间盘突出程度(Komori分型)、椎间盘突出组织成分[Iwabuchi分型、Pfirrmann分级、突出组织相对信号强度(RSI)]、影像学特点(相邻椎体Modic改变、椎管形态、神经根沉降征Schizas分型)等4个方面的信息。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筛查出2组患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变量,然后对上述具有差异的变量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其是否是LDH发生重吸收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重吸收的45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重吸收的71例患者中最终2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年龄、病程、Komori分型、Iwabuchi分型、Pfirrmann分级、RSI、Modic改变、椎管形态、神经根沉降征Schizas分型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Komori分型、Iwabuchi分型、RSI、Modic改变是LDH重吸收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病程≤1年、Komori分型C型、Iwabuchi分型1型和5型、RSI相对较高、不伴有相邻椎体Modic改变者容易发生LDH重吸收。结论:病程、Komori分型、Iwabuchi分型、RSI、Modic改变是影响LDH重吸收的因素,其中病程≤1年、Komori分型C型、Iwabuchi分型1型和5型、RSI相对较高、不伴有相邻椎体Modic改变者容易发生LDH重吸收,对临床预测重吸收发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沈学强刘锦涛俞鹏飞戴锋朱宇姜宏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聚氨酯敷料在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换药中的应用价值
- 2024年
- 目的:分析聚氨酯敷料在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换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跟骨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无菌纱布换药,观察组采用聚氨酯敷料换药。比较两组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肿胀情况、疼痛程度及患者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11.00(1.00)天,短于对照组的13.50(3.50)天,换药间隔时间2.30(0.50)天,长于对照组的0.70(0.18)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第3、6、10天观察组踝跟部肿胀值分别为(3.83±0.28)cm、2.73(0.49)cm和(1.54±0.49)cm,小于对照组的(4.59±0.35)cm、3.39(0.62)cm和(1.94±0.2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第3、7天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32±0.22)分和(5.72±0.30)分,低于对照组的(7.72±0.32)分和(5.99±0.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者生理舒适、精神心理舒适、社会舒适、环境舒适和整体舒适评分分别为5.50(0.67)分、(3.92±0.14)分、(4.87±0.18)分、3.90(0.25)分和(4.87±0.07)分,高于对照组的4.15(0.84)分、(3.42±0.24)分、(4.04±0.27)分、3.50(0.38)分和(4.05±0.3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聚氨酯敷料换药能缩短跟骨骨折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时间,减轻疼痛和水肿,提高患者舒适度,患者更容易接受。
- 杨柳王志强骆川沈学强李晓春
- 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术切口愈合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ogsplitter损伤30例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ogsplitter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Logsplitter损伤患者30例,其中典型损伤16例,非典型损伤14例;闭合性损伤28例,开放性损伤2例;合并腓骨骨折20例,内踝骨折16例,Platford骨折5例,Tillaux-Chaput骨折3例,Volkmann骨折8例,Wagstaffe骨折1例。根据骨折类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以及踝关节活动度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2.17±3.3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7~12个月,平均8.70±1.09个月。AOFAS评分50~100分,平均82.23±11.40分,优11例,良17例,可2例。踝关节活动度:跖屈12°~35°,平均(23.53±6.39)°,背伸15°~28°,平均(22.43±2.73)°,内翻12°~28°,平均(20.47±3.66)°,外翻15°~28°,平均(21.63±3.92)°。非典型损伤患者AOFAS评分及踝关节背伸、内翻、外翻活动度大于典型损伤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Logsplitter损伤,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沈学强张志刚李红卫刘锦涛俞鹏飞
-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踝关节功能骨性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