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侃

作品数:10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乐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手术
  • 3篇颈椎
  • 3篇骨折
  • 2篇诊治
  • 2篇诊治体会
  • 2篇椎体
  • 2篇内固定
  • 2篇关节
  • 1篇电子显示
  • 1篇电子显示屏
  • 1篇调节机构
  • 1篇性关节炎
  • 1篇医生
  • 1篇异位骨
  • 1篇异位骨化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表现
  • 1篇圆柱

机构

  • 9篇乐山市人民医...
  • 2篇西南医科大学...
  • 1篇简阳市人民医...

作者

  • 9篇谢侃
  • 7篇周云龙
  • 2篇舒剑臣
  • 2篇许益
  • 2篇朱宇
  • 1篇贾叙锋
  • 1篇刘波

传媒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可吸收缝线内翻缝合切口联合高真空负压引流在骨折内固定取出术中的应用
2020年
目的探讨可吸收缝线内翻缝合切口联合高真空负压引流在骨折内固定取出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自2016-02—2018-09完成80例骨折内固定取出术,40例内固定取出后采用可吸收缝线内翻缝合切口联合高真空负压引流(观察组),40例内固定取出后采用传统丝线单纯间断缝合切口联合硅胶球负压引流(对照组)。结果80例均获得12周随访。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切口换药次数更少,术后切口一期愈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时,观察组瘢痕均为线样一字形,对照组切口瘢痕均呈蜈蚣样,观察组美观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将可吸收缝线内翻缝合切口与高真空负压引流联合应用于骨折内固定取出术中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避免术后多次换药带来的痛苦,在保证术后切口一期愈合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局部积液、引流不畅等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舒剑臣史可测黄远章谢侃
关键词:可吸收缝线
肘关节骨折手术后异位骨化发生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成人肘关节骨折手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319例肘关节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后异位骨化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异位骨化组(n=110)和非异位骨化组(n=209),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肘关节骨折手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肘关节骨折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与性别、骨折部位、骨折合并症、异位骨化病史、待术时间、术后康复治疗、术后功能锻炼及冲洗创面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部位、骨折合并症是肘关节骨折手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康复治疗、术后功能锻炼是其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肘关节骨折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较多,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术后进行合理康复治疗,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异位骨化的发生。
万铖徐典康谢侃周云龙
关键词:肘关节骨折异位骨化影响因素
胫骨平台双髁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8例体会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总结胫骨平台双髁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治疗体会。方法纳入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病人58例,均实施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观察组30例,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28例,实施解剖钢板内固定。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以及完全负重时间,术后随访12个月,对两组病人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0.12±8.15)分钟,对照组(138.13±12.55)分钟,观察组出血量(299.12±4.25)ml,对照组(314.12±55.16)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3.7±2.1)周和(13.1±2.3)周,对照组分别为(18.1±5.7)周和(18.3±1.5)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HSS评分为(90.25±10.23)分,对照组(82.21±9.2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病人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与解剖钢板比较,可以更好的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膝功能。
徐典康万铖谢侃周云龙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解剖钢板锁定钢板生物性能
一种防脱出椎间融合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脱出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主要功能特征是植骨槽、升降防脱出机构、后路内固定系统槽以及固定螺丝,本体包括升降防脱出机构、外壳;所述升降防脱出机构是由圆柱齿轮和升降圆柱组构成,两个升...
谢侃周云龙朱宇
文献传递
高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治体会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总结高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手术治疗的颈_(2~3)(C_(2~3))、颈_(2~4)(C_(2~4))、颈_(3~4)(C_(3~4))节段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术后3 d,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治疗分数(JOA 20分法)评价疗效。结果:本组神经根型颈椎病位于C_(2~3)节段2例,C2~4节段3例,C_(3~4)节段19例。随访13~30个月,平均3.2年。入我科前误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1例,误诊为青光眼1例。疼痛位于枕部3例、耳颞部5例、眼球后部6例、枕部至斜方肌上方8例、斜方肌上方至锁骨上方2例。最常见体征为Spurling征阳性,最常见影像学表现为颈椎间盘突出。手术方法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型术。术后3 d,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其JOA评分和优良率(即改善率≥50%患者所占比例)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无典型症状、体征,易于漏诊。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疗效。
谢侃周云龙朱宇舒剑臣刘波黄远章史可测
关键词:影像学表现
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治体会被引量:5
2017年
背景: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起病隐匿,易于漏诊。在脊柱最常累及上颈椎,并可同时累及下颈椎,导致颈椎不稳、脊髓受压。目的:总结颈椎RA的临床表现,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颈椎RA 13例,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分析。结果:13例颈椎RA患者,女12例,男1例;年龄42~69岁,平均51岁。病程2.1~11年,平均6.2年,随访3个月~3年,平均1.7年。表现为顽固性颈痛者8例,颈痛伴脊髓受压症状者5例。神经功能评估按Rannawat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A级1例。术前X线示骨质疏松12例,寰枢脱位11例,下颈椎矢状位上移大于3.5 mm 3例;CT及三维CT示寰齿前间距4~11 mm,平均8 mm;寰齿后间距10~16 mm,平均14 mm;齿状突尖、侧块、枕骨髁及横韧带附着处不规则破坏、米粒大小死骨8例,寰枢椎垂直脱位5例。MRI示术前延髓脊髓角127°~166°,平均146°;MRI示齿突后方滑膜血管翳形成7例,颈脊髓受压6例。行颈后路寰枢融合术8例,枕颈固定融合术3例,延长固定至下颈椎2例。术中均无神经、血管及硬脊膜损伤等并发症,1例术后切口感染。4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均得到1~2级改善,其中1例(ⅢA级)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但也无进展。术后寰齿前间距2~6 mm,平均4 mm;术后寰齿后间距14~18 mm,平均16 mm。术后延髓脊髓角138°~166°,平均159°。术后颈痛消失8例,明显改善4例,1例无效;随访期间未发现内置物松动、断裂及相邻节段的不稳。结论:颈椎RA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骨质疏松的程度及累及的范围进行个性化治疗。由于其破坏呈进行性,对颈椎不稳定导致的颈脊髓受压或将发生脊髓受压及顽固性颈痛的患者应早期积极手术治疗。
周云龙谢侃许益应吕方冯大雄
关键词:颈椎
一种骨水泥注射装置
一种骨水泥注射装置,涉及骨科手术技术领域,包括转动组件,转动组件的内部连接有存储组件,存储组件包括存储管,存储管的出口端外部设置有凸块,存储管的出口端内部设置有第一密封件,第一密封件的一端外表面设置有若干组第一胶环,通过...
谢杰谢侃
文献传递
一种手术用电子显示屏三轴调节支架
一种手术用电子显示屏三轴调节支架,包括底座、升降机构、水平转动机构、竖向转动机构和平面调节机构,升降机构固定于底座上,升降杆一端插入升降机构中,另一端与水平转动机构固定连接,连杆一端与水平转动机构固定连接,连杆另一端与竖...
谢侃周云龙史可测
文献传递
颈椎病经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研究颈椎病经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4年6月我科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186例经颈椎前路固定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术式、融合节段、手术时间、失血量及吸烟史。比较不同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共有82例(44.1%)出现吞咽困难。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手术方式、吸烟史、术中节段融合情况及高血压病史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模型结果显示女性、高龄、ACCF及多节段融合是术后吞咽困难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高龄、女性、吸烟、使用ACCF术式、多节段融合是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原因。
周云龙贾叙锋谢侃许益冯大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