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帅

作品数:14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周口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急性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5篇急性脑梗死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介入
  • 2篇丁苯
  • 2篇丁苯酞
  • 2篇预后
  • 2篇预后不良
  • 2篇治疗急性脑梗...
  • 2篇神经功能
  • 2篇神经内科
  • 2篇取栓
  • 2篇组件
  • 2篇疗效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内科

机构

  • 14篇周口市中心医...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作者

  • 14篇李帅
  • 7篇岳新灿
  • 5篇井延涛
  • 1篇闫登峰
  • 1篇熊艳霞
  • 1篇刘俊英

传媒

  • 3篇医药论坛杂志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临床医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北方药学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中国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微出血与IL-6、MMP-9、hs-CRP和CD14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与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剂指数(CD14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脑出血患者,均处于急性期,以其是否存在脑微出血现象随机分为两组:脑出血组(56例)、脑微出血组(20例)。同期再选取5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并对其IL-6值、MMP-9值、hs-CRP值以及CD147水平进行测定,再于三组内实施两两比较。结果对三组对象展开专业测定后,发现脑微出血组20例IL-6值为(11.37±4.20)pg/ml、MMP-9值(460.78±128.99)ng/ml、hs-CRP值(26.00±9.78)mg/l以及CD147值为(12.20±4.21)ng/l,该测定结果高于脑出血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脑出血组患者测定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L-6、MMP-9、hs-CRP和CD147在脑微出血中增高明显,早期及时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
李帅
关键词:脑出血脑微出血HS-CRPIL-6CD147
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及血清miR-133b表达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及性质,以期为早期预防提供参考,同时观察血清miR-133b的表达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超声、miR-296-5p和miR-133b水平。结果观察组检测出颈动脉斑块1623个,平均斑块厚度为(1.88±0.27)mm,对照组检测出颈动脉斑块565个,平均斑块厚度为(1.84±0.29)mm,两组平均斑块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iR-133b的表达量为0.05(0.02,0.20),与对照组0.56(0.37,1.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iR-296-5p的表达量为0.96(0.42,2.39),与对照组0.33(0.11,4.0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检测出颈动脉斑块552个,平均斑块厚度为(1.85±0.24)mm,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组检测出颈动脉斑块1058个,平均斑块厚度为(1.90±0.30)mm,两组平均斑块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患者的混合回声、不规则形态率高于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组(P<0.05)。将两组数据置入SPSS软件ROC分类中的状态变量栏,以miR-296-5p、miR-133b两个因子作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下面积AUC以及所对应的95%置信区间,筛选出最大值对应的最佳截断值,AUC表示对疾病预测准确率的高低,值越大准确率越高,miR-133b的AUC值为0.871,高于miR-296-5p的AUC值0.437,提示miR-133b预测价值更高。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主要为形态不规则以及混合性回声,性质一般为易损斑块,颈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是发生急性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miR-133b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且可能作为诊断ACI潜
陈苗苗李帅孙岩熊艳霞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脑梗死微小RNA
一种用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闭塞的双保护伞输送导管,属于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导管包括第一导管、第一输送组件、第二输送组件;所述第一导管内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输送组件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用于输送...
李帅
早期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比较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比较早期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7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采用早期显微夹闭治疗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3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分级、炎症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OS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观察组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69%,3/39)低于对照组(25.64%,10/39),P<0.05。结论与早期显微夹闭比较,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炎性反应,改善神经功能障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提高预后效果。
刘政博李帅孙岩岳新灿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出血血管内介入
全身麻醉下行机械取栓急性脑梗死病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下行机械取栓急性脑梗死病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全身麻醉下行机械取栓急性脑梗死病人216例,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预后评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全身麻醉下行机械取栓急性脑梗死病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216例病人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病人130例,预后不良病人86例,包括死亡38例。两组入室即刻心率、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3 d NIHSS评分、术后3 d内血红蛋白峰值、血糖峰值及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室即刻心率和术后3 d NIHSS评分是全身麻醉下行机械取栓急性脑梗死病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下行机械取栓急性脑梗死病人预后不良与入室即刻心率和术后3 d NIHSS评分关系密切,临床对此类病人应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最大限度改善预后。
李帅任玉伟井延涛孙岩李直岳新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预后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取栓治疗中的意义
2025年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HMCAS)在急性大血管闭塞中的意义及对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于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64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头颅CT检查结果,分为HMCAS组(n=75)和No-HCAS(n=89),比较两组在卒中入院NIHSS评分、取栓次数、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梗死面积,90 d良好预后率、出血转化率与病死率。结果HMCAS组与No-HCAS组到院NIHSS评分分别是18和16(P=0.001);取栓次数≤3次分别是81.09%和92.86%(P<0.001);术后血管再通率分别是86.35%和82.23%(P=0.169),术后梗死面积分别是[43.49(15.79,112.63)VS 31.36(6.79,100.62),P=0.010];症状性出血转化率分别是5.82%和5.06%(P=0.680),死亡率分别是18.55%和17.26%(P=0.680),良好预后率(mRS≤2)分别为33.94%和39.29%(P=0.174)。结论HMCAS可以预测卒中严重程度,增加了术中取栓次数,对于预后和死亡率则无明显影响。
井延涛李帅任玉伟孙岩刘政博李彪杨洋岳新灿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机械取栓
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非急性期眼段症状性ICAO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非急性期眼段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ICAO)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并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非急性期眼段症状性ICAO患者共21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2年预后情况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选且接受血管内介入手术患者出院当天实现血管开通208例,开通成功率为96.30%(208/216),预后不良率为19.23%(40/208);同时出院当天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ke scale, NIHSS)评分均显著少于入院当天(P<0.05);2组年龄、合并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M)及冠心病的比例均有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病和T2DM是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非急性期眼段症状性ICA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非急性期眼段症状性ICAO患者预后不良与合并高血压病和T2DM关系密切。
李帅任玉伟井延涛孙岩李直岳新灿
关键词:介入手术颈内动脉闭塞预后
比较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头孢他啶治疗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抗感染的疗效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头孢他啶治疗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抗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神经内科重症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研究组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头孢他啶进行治疗。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主要菌株根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抗感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菌株根除效果均明显优于头孢他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李帅
关键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抗感染
阿替普酶序贯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序贯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就诊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每组38例。单一组予以阿替普酶治疗,联合组予以阿替普酶序贯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因子[脑钠肽(BN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IGF-1)]水平、血流动力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35/38),单一组为73.68%(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MMSE评分高于单一组,NIHSS评分低于单一组,BNP、NSE水平均低于单一组,IGF-1水平高于单一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序贯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治疗效果,调节神经因子水平,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和认知功能损害,安全性可靠。
刘政博李帅孙岩岳新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丁苯酞
介入溶栓和常规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对比分析介入溶栓和常规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7月至2022年5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估]、神经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MA)进行评估]、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脑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Vmin)、颈动脉最小血流量(Qmin)、脑血管外周阻力(R)]及脑出血转化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80.95%,34/42),P<0.05。治疗后,研究组BI指数(82.13±4.36)高于对照组(75.11±4.02)、NIHSS评分[(8.46±0.75)分]低于对照组[(11.23±0.91)分],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Vmin、Qmin高于对照组,R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脑出血转化率(2.38%,1/42)低于对照组(19.05%,8/42),P<0.05。结论与常规静脉溶栓相比,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提高疗效,改善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可降低脑出血转化率,提高治疗安全性。
孙岩李焕丽井延涛李帅岳新灿
关键词:介入溶栓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