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挺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卒中
  • 2篇动脉
  • 2篇新生代
  • 2篇预后
  • 2篇全球变冷
  • 2篇晚新生代
  • 2篇颈动脉
  • 2篇急性
  • 2篇急性缺血
  • 2篇急性缺血性
  • 2篇海陆
  • 1篇动脉闭塞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支架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造影
  • 1篇血管内皮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作者

  • 7篇胡挺
  • 2篇朱武生
  • 1篇孙文
  • 1篇刘新峰
  • 1篇刘晓昀
  • 1篇叶瑞东
  • 1篇李凤利
  • 1篇鹿化煜
  • 1篇王先彦
  • 1篇樊小兵
  • 1篇徐格林
  • 1篇殷勤
  • 1篇马敏敏
  • 1篇王颖
  • 1篇李玉生
  • 1篇孙瑞
  • 1篇高洁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血管内取栓次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中取栓次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行急诊血管内取栓的6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取栓次数将患者分为常规取栓组(<3次,48例)和多次取栓组(≥3次,13例)。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两组患者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将mRS评分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代表死亡。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剔除DSA资料缺失或质量差者),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取栓次数与预后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常规取栓组血管再通发生率[73.9%(34/46)比25.0%(3/12),P=0.005]和良好侧支代偿发生率[55.6%(25/45)比8.3%(1/12),P=0.004]高于多次取栓组,常规取栓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多次取栓组[14.6%(7/48)比53.8%(7/13),P=0.003]。61例患者90 d病死率为18.0%(11例)。进一步行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取栓次数与死亡呈中度正相关(r=0.517,P=0.000),取栓次数与良好功能预后无明显相关性(r=0.076,P=0.560),但尚不能排除血管再通率、侧支代偿和症状性出血差异的影响。结论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多次取栓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病死率呈正相关,但仍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两者间的关系。
单婉莹王颖胡挺段振晖陈晶晶王明徐格林
关键词:卒中血管内治疗病死率
双侧颈动脉夹层伴大脑中动脉闭塞一例被引量:1
2017年
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诊断或治疗的延误可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甚至昏迷等。临床上患者同时发生双侧颈动脉夹层少见,我们报道1例双侧颈内动脉夹层(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及随访情况,并结合文献综述进行分析。
胡挺李凤利叶瑞东樊小兵高洁孙文殷勤刘新峰朱武生
关键词:颈动脉夹层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ARTERY青年卒中
海陆记录对比揭示晚新生代全球变冷驱动亚洲中部阶段性变干
鹿化煜胡挺王先彦Peter Clift
氧糖剥夺后CD99介导中性粒细胞穿过脑血管内皮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炎性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究脑缺糖缺氧后CD99能否介导中性粒细胞穿越脑血管内皮进而参与脑损伤炎性机制过程。方法:采用细胞实验方法,将鼠脑血管内皮细胞(bEnd.3细胞系)在混合有基础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
胡挺
关键词:氧糖剥夺中性粒细胞CD99
文献传递
1100万年以来海陆古气候记录对比——以亚洲为例
海洋和陆地环境记录的对比研究,对于揭示地球系统演化、尤其是认识亚洲中部干旱环境的形成发张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亚洲干旱区下风向粉尘的堆积速率、粒度分布和覆盖面积的变化可以视为亚洲中部干旱气候演化的替代性指标;对深海岩芯有...
胡挺
关键词:晚新生代干旱化全球变冷
诊断时间延迟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误诊率较高,而关于CVST诊断时间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CVST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其诊断时间长短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延迟诊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6年8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4例CVST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四分位诊断时间将患者分为<5 d组、5~9 d组、10~16 d组、>16 d组,主要研究终点是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m,mRS)评分≤1分,次要研究终点是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mRS评分≤2分。并分析CVST患者延迟诊断时间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CVST延迟诊断时间与视乳头水肿、孤立性颅内高压综合征、癫痫、颅内病灶、GCS评分有关(P<0.05);视乳头水肿、孤立性颅内高压综合征、GCS评分14~15分需要更长的诊断时间;癫痫、存在脑出血或梗塞病灶所需诊断时间较短。实验室指标中,低清蛋白水平、低总蛋白水平、高凝血酶时间、及高C反应蛋白水平的患者所需诊断时间较短(P<0.05)。延迟诊断时间的长短与CVST患者的mRS评分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为避免延迟诊断可以以CVST患者入院时的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为体征及标志物,为指导临床CVST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参考。
李玉生胡挺刘晓昀段振晖孙瑞朱武生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预后
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血管内科学会(SCAI/SVM)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培训及资格认证专家共识声明
2017年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cnting,CAS)已成为心血管内科项目针对卒中预防提供的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专家共识声明的目的在于为这些项目提供医师培训和资格认证方面的指导,从而促进CAS安全有效地融入临床实践。自从2005年《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临床能力声明》发表以来,介入器械出现了大量创新,众多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发表,积累了丰富的真实世界临床经验,而且有健全的国家质量改进计划的广泛参与。总的来说,这些进展已导致在患者合理选择以及安全有效实施CAS所需的认知、技术和临床技能方面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因此,我们总结出版了这份指南,旨在介绍培训路径,概述能力要素,提供转归随访策略,明确设施、设备和人员要求,并提出维持CAS能力的标准。
Herbert D. AronowTyrone J. CollinsWilliam A. GrayMichael R. JaffBryan W. KluckRajah A. G. PatelKenneth A. RosenfieldRobert D. SafianPiotr S. SobieszczykSiddharth A. WayangankarChristopher J. White胡挺段振晖马敏敏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卒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