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贇
-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1
-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鸭源副粘病毒的致病性研究
- 引言鸭源副粘病毒(DPMV)为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属于禽副粘病毒Ⅰ型(APMV-Ⅰ)。鸭副粘病毒病是由鸭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2000年,安徽、山东、福建、浙江、河北等地的鸭群都报道...
- 刁有祥吴焕荣颜贇孙杰李瑶瑶
- 文献传递
- IFA检测鸭源副粘病毒及在鸭体内的抗原定位
- 引言鸭源副粘病毒(DPMV)为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属于禽副粘病毒Ⅰ型(APMV-Ⅰ)。APMV-Ⅰ是具有广泛致病性的血清型,除家禽外,已知至少有236种禽鸟可自然或实验感染,但水禽对APMV-Ⅰ具有较...
- 吴焕荣刁有祥颜贇孙杰李瑶瑶
- 文献传递
- 10株鸭源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及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目的)为探明山东省鸭群中新城疫病毒的流行情况,对2007~2008年山东不同地区发病鸭群进行了NDV的分离鉴定。(方法)对分离的10株鸭源NDV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致病指数MLDT和ICPI测定结果...
- 孙杰刁有祥李建侠吴焕荣颜贇杨建朋李瑶瑶
- 关键词:鸭源新城疫副粘病毒F基因遗传进化
- 10株鸭源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及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被引量:25
- 2010年
- 为调查山东省鸭群中新城疫病毒(NDV)的流行情况,对2007—2009年山东不同地区发病鸭群进行了NDV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的10株鸭源NDV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研究。结果显示:10株鸭源NDV的致病指数MDT和ICPI测定结果分别为50.4~60.0和1.66~1.78,表明10株分离株均属强毒株。致病性试验显示,3株代表毒株对不同日龄雏鸭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达70%~100%和20%~70%。对F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相对于基因Ⅰ~Ⅵ型NDV,10株鸭源NDVF蛋白存在较大变异,这些变异主要集中在1—30、101—124、479—494和509—516 aa处,且在52、71、176、272、314、402和489位出现了与近几年流行毒株一致的氨基酸替代。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10株鸭源NDV之间同源性在95.8%~99.9%,与2000年以来国内外分离的基因Ⅶ型NDV同源性较高,在95.7%~99.8%,与传统LaSota、F48E9同源性较低,为83.8%~90.9%。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均属于基因Ⅶd型。此外,10株鸭源NDV还具有大多数鹅源NDV所特有的973位和1 249位RsaⅠ位点。上述结果表明基因Ⅶd型NDV是造成我国鸭群近年来发生新城疫的主要病原,鸭源NDV很可能源于早期的鹅源NDV。
- 孙杰刁有祥李建侠吴焕荣颜贇杨建朋李瑶瑶
- 关键词:新城疫F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