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可桢

作品数:3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滁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1篇代文
  • 1篇动态系统
  • 1篇英译
  • 1篇英语
  • 1篇语料
  • 1篇语料库
  • 1篇最大熵
  • 1篇最大熵模型
  • 1篇文学
  • 1篇文学作品
  • 1篇现代文
  • 1篇现代文学
  • 1篇现代文学作品
  • 1篇母语
  • 1篇混合模型
  • 1篇二语写作
  • 1篇词义标注

机构

  • 3篇滁州学院

作者

  • 3篇李可桢
  • 1篇黄日朋

传媒

  • 1篇皖西学院学报
  • 1篇咸宁学院学报
  • 1篇贺州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英语词义标注
2012年
词义标注是自然语言处理的热点问题。通过建立条件概率最大熵模型,合理选择特征信息,采用不同的特征信息集合对来源于语料库的实验样本进行训练,达到英语多义词词义标注的目的。最后通过数据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李可桢黄日朋
关键词:最大熵模型词义标注语料库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母语反思对二语写作群体发展路径的影响
2024年
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旨在揭示母语反思过程对二语学习者写作能力的群体发展轨迹的影响。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研究组收集了100名母语为汉语的本科生在一年内完成的1600篇英语作文作为语料样本,学生在每次作文后需撰写母语反思。构建增长混合模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拟合后发现,受试者的课程成绩和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轨迹都出现了群体性差异,形成三个显著不同的发展群体:停滞型、稳定增长型和显著增长型。研究表明,学习者对待写作反思的态度和策略直接影响其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特别是那些采取“任务迭代+持续深入反思”策略的学习者,在二语写作能力上表现出更明显的进步,因而形成群体性差异。
李可桢
关键词:二语写作
《天下》月刊现代文学英译作品中构建中国形象的途径及效果
2023年
在全面梳理中国形象传播途径及效果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形象学、翻译学等理论,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开端及重要载体———20世纪初中国人自主创办的英文杂志《天下》月刊。研究发现,《天下》月刊所刊发的现代文学英译作品描绘中国形象的途径主要分为四种:觉醒的中国、诗意的中国、不屈的中国、变革的中国。通过分析该期刊所呈现的最终效果得出结论,《天下》月刊英译本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并未达到预期,其根源在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时代特征与翻译方法的制约。以史为鉴,国内学者应当时刻警惕和反思当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方式,时刻准备面对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遇到的话语困境。
李可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