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京华
- 作品数:12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一湾“春水”现人间——冰心手稿《春水》的文献史料价值
- 2017年
- 冰心于1922年11月21日抄录的《春水》手稿在日本九州大学被发现,这无疑是五四新文学史料研究方面的重要事件。本文在介绍手稿发现过程的同时,就其文献史料价值特别是在版本校勘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冰心与周作人乃至周作人与日本文化的关系,展开初步的考察。
- 赵京华
- 走出求法与传道的留学怪圈——中国百年留学现象的反思被引量:1
- 2019年
- 为了建立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的现代高等教育体制,也为实现真正互通有无、彼此平等的文化汇通下的思想学术交流,中国人需要走出"求法与传道"的百年留学怪圈,在结束政治化和泛国民化的留学运动同时,切记不要重回"传道"的老路上去,无论是西方人欧洲中心主义文明传播论式的,还是东方人反向的申诉抗辩式的传道。真正个人化主体性的不同文明体系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则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文化差异、坚持文明多元的世界主义高迈理念以及个人兴趣爱好之上。这样,也才能终结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留学精神史上的种种悲情和扭曲心态。
- 赵京华
- 关键词:留学运动全球文明
- 阿Q越界日本九十年被引量:2
- 2021年
- 本文聚焦《阿Q正传》在日本近一个世纪的跨文化传播,分别梳理文本翻译、戏剧改编和学界研究三个方面的情况。重点考察日本人认识的三条路径,即反思阿Q表现中国人乃至人类普遍的性格弱点,强调其与现代革命的深层关联,以及从亚洲历史经验出发肯定其体现"千古之民"生活智慧的思考路径。力图透过以上分析,重新认识文学经典的存在价值和特有力量,加深理解鲁迅文学丰饶的世界意义。
- 赵京华
- 关键词:《阿Q正传》跨文化传播
- 社会革命与亚洲改造的大视野——尾崎秀实的现代中国论被引量:3
- 2018年
- 尾崎秀实是二战前日本卓越的中国观察家,他从20世纪社会革命的大视野出发讨论中国问题和中日关系,许多观点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讨论下列问题:其一,尾崎秀实在中日开战前后是如何洞察到中国民族运动的政治意义及其与社会革命的关联,从而形成了综合动态地考察中国社会的视角;其二,他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及其南京政府的观察,透露出怎样的远见卓识;其三,在战争极限状态下他对中日关系根本解决之道的思考,与亚洲社会主义构想和世界革命理念构成怎样的内在关联;最后,尝试阐发其遗产的当代意义。
- 赵京华
- 略论鲁迅杂文的激进性与稳健性被引量:2
- 2019年
- 以1927年定居上海为界,鲁迅的杂文写作可以分为北京、上海前后两个时期。如果说,前期杂文侧重的是文明批评,即蕴含着高度政治化的总体性批判,并表现出激进色彩,那么后期杂文侧重的则是社会批评,即针对以半殖民地上海为典型的20世纪中国不完整现代性所做出的种种实践性剖析,并表现出与前期杂文不同的稳健风格。鲁迅前期杂文的文明批评对应的是其民族解放和世界主义立场,而后期的社会批评则基于阶级解放和国际主义精神。鲁迅杂文的成熟和不朽业绩表现在后期创作中,它深度融合了文明批评的总体批判和社会批评的具体剖析,从而达到了政治性和社会性高度结合的完美境界。
- 赵京华
- 关键词:鲁迅杂文文明批评社会批评稳健性
- “由文明论述到文化论述”时代主题演进中的周氏兄弟——简论1920年代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文学分殊
- 2023年
- 本文以清末民初“由文明论述向文化论述”演进的思想史为背景,分析周氏兄弟《新青年》时期的传统批判和启蒙预设沿袭了晚清以来的“文明论”思路,而《语丝》时代则出现思考方法上的分殊。即,鲁迅依然坚持“五四”文明论的基调而对社会实行激烈的文明批评,周作人则开始转向希腊、日本、中国文化之比较,较早跳出普遍主义和文明与野蛮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从民族文化差异性方面开辟出散文写作的一片新天地。鲁迅则直到定居上海而接受社会科学(唯物史观)的洗礼后才走出“五四”,由此迎来“社会批评”写作的高峰。源自欧洲19世纪后期的文明论,曾在配合资本跳出民族樊篱向世界扩张的过程中显示出等级化的二元对抗强制逻辑,但在“落后”的中国也曾激发知识者民族自我反省的志向。本文同时对这一逻辑悖论现象作出思考。
- 赵京华
- 在东西两洋间重述“中国”——近代日本的东洋学/中国学被引量:2
- 2017年
- 如今,亚洲毫无疑问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和世界政治的主要焦点之一。其中,中国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中占据核心位置而拥有巨大政治影响力和发展前景。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对于这片广袤的土地和宗教历史错综复杂的区域,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国家战略和政策立案的层面暂且不论,思想学术界是否已经具备了充足的亚洲意识,对于亚洲区域的人文科学研究之积累能否支撑起我们重新定义中国及其与亚洲关系的意愿和实践?这些还都是甚可质疑的。实际上,
- 赵京华
- 关键词:中国学人文科学研究
- 为了文化再造的知识建构——周作人《我的杂学》精读被引量:1
- 2018年
- 引言:构筑周作人研究的整体性视角新时期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周作人研究在学术探索和资料挖掘两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如今也遇到了急需突破的瓶颈。这就是,研究越来越趋于细分化甚至碎片化,精耕细作式的局部研究代替甚至取消了全景式的整体把握。
- 赵京华
- 关键词:周作人研究知识建构文化再造精读杂学学术探索
- 日本战后思想史语境中的鲁迅论被引量:8
- 2021年
- 战后日本30年间思想论坛上的鲁迅论,主要通过逢十纪念活动展开。本文结合思想史语境考察以下问题:第一,日本人如何在浴火重生的战后国家与社会重建过程中持续关注到鲁迅文学的精神特质,并将其作为本民族的思想资源;第二,日本人面临的思想课题与20世纪世界史息息相关又具有东亚独特性,在此之下,鲁迅是怎样得到创造性的阐发的;第三,日本知识者以怎样的方式将鲁迅推到本国思想论坛的中心,使其成为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尺。重点讨论了竹内好、中野重治、竹内芳郎、花田清辉等的鲁迅论,进而尝试提出"鲁迅的世界意义首先体现在东亚"这一命题。
- 赵京华
- 優秀青年學人支持計劃 第四辑 金理 走出“名教”时代被引量:1
- 2020年
- "名教"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比较重要且在当下仍然产生影响的问题。近代以来,立"名"为教、唯"名"是举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机制,始终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一大隐疾,"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鲁迅语)的现象也层出不穷。《探索与争鸣》"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四期论坛"于2019年12月20日在上海举行。围绕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金理的新著《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编辑部联合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相关领域知名学者,以"现代名教批判"为论域,展开热烈研讨。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本刊将与会专家观点汇集于此。因杂志篇幅有限,这里仅刊发精要,全文将以别册形式另行发布。
- 姜义华陈思和赵京华袁一丹张春田陈建华郜元宝文贵良王鸿生瞿骏宋声泉金理
- 关键词:文学史视野青年学人章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