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银华

作品数:10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肺炎
  • 2篇血清
  • 2篇细胞
  • 2篇小儿
  • 2篇抗生素
  • 1篇锻炼计划
  • 1篇新生大鼠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血
  • 1篇新生儿血清
  • 1篇血清降钙素原
  • 1篇一次性成功率
  • 1篇婴儿
  • 1篇婴儿肺炎
  • 1篇婴幼
  • 1篇婴幼儿
  • 1篇皂苷
  • 1篇增殖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肺发育...

机构

  • 10篇天门市第一人...
  • 2篇蚌埠医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作者

  • 10篇李银华
  • 2篇徐会荣
  • 2篇杨广龙
  • 2篇周会霞
  • 1篇闵锋
  • 1篇颜巧元
  • 1篇王萍
  • 1篇李承美
  • 1篇王平
  • 1篇刘敏

传媒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2
  • 2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出血新生儿血清TNF-α与IL-1β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颅内出血新生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98例为研究对象(颅内出血组),同时纳入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50名为对照组。分别于出生后24h内及出生后3、7d,取外周静脉血液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IL-1β、TNF-α水平。随访患儿1年,统计预后情况。结果颅内出血组新生儿血浆IL-1β、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出生后患儿血浆IL-1β、TNF-α水平随着时间逐渐下降(P<0.05)。同出血量患儿在出生后24h内,血浆IL-1β、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出血量为大量的患儿,血浆IL-1β、TNF-α水平最高。颅内出血新生儿出血量与血浆IL-1β、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r=0.409、0.376,P<0.05)。治愈组血浆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β和TNF-α在颅内出血新生儿血浆中表达异常升高,且与血肿量呈正相关。颅内出血新生儿预后与血浆IL-1β和TNF-α密切相关,预后差的患儿血浆IL-1β和TNF-α显著升高。
徐会荣卢媛玥李银华王宏勇韦登飞苏华平
关键词:颅内出血新生儿TNF-ΑIL-1Β
脑性瘫痪患儿肌肉深部刺激联合肢体模块化训练的疗效观察
2021年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患儿在深部肌肉刺激基础上强化肢体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102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训练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单纯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和试验组(单纯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基础上进行肢体模块化训练),每组51例。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FMA-UE)评分、运动力指数(MI)、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量表(FTHUE-HK)评分、Barthel指数、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和步行能力(步宽、10 m步行时间)。结果干预后,试验组MI、FTHUE-HK、GMFM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步宽大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性瘫痪患儿在使用深部肌肉刺激仪理疗的基础上强化上下肢功能训练,有助于促进上下肢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韦登飞李银华
关键词:脑性瘫痪
川芎嗪对小儿急性髓性白血病KG-1a细胞增殖及表面标志物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小儿急性髓性白血病KG-1a细胞增殖及表面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对数期KG-1a细胞,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分别以5,50,100μg·mL^(-1)川芎嗪溶液处理,对照组细胞则以等量生理盐水处理,分别继续培养24,48,72 h。分别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干预48 h后细胞形态学变化;以噻唑蓝(MTT)检测各组细胞培养24,48,72 h后增殖抑制情况;以流式细胞术检测高剂量实验组KG-1a细胞表面抗原CD7及CD56表达情况。结果低、中、高剂量实验组KG-1a细胞24 h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0. 01±0. 08)%,(32. 43±0. 09)%,(47. 38±0. 09)%; 48 h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5. 94±0. 09)%,(50. 82±0. 10)%,(60. 06±0. 12)%; 72 h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0. 26±0. 10)%,(62. 34±0. 12)%,(68. 85±0. 14)%;实验组KG-1a细胞增殖抑制率随川芎嗪作用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给药48 h后,对照组与高剂量实验组KG-1a细胞CD7表达率分别为(94. 53±3. 67)%,(79. 86±5. 02)%; CD56表达率分别为(92. 93±4. 11)%,(89. 41±3. 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结论川芎嗪可显著抑制小儿急性髓性白血病KG-1a细胞增殖,并可有效抑制其表面抗原CD7及CD56表达。
徐会荣卢媛玥李银华王宏勇韦登飞苏华平
关键词:急性髓性白血病川芎嗪细胞增殖
婴儿肺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检出率及耐药性观察
2012年
目的了解婴儿肺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检出率、耐药性及治疗情况。方法对400例因婴儿肺炎住院治疗的患儿进行咽拭培养,对阳性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然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治疗。结果检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2种病原菌共39例,检出率为9.75%(39/400),大肠埃希菌检出16例,检出率为4.00%(16/4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株13例,占81.25%(13/16);肺炎克雷伯杆菌检出23例,检出率为5.75%(23/4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株11例,占47.83%(11/23)。病原菌均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较高。40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24例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株,其中有16例按药敏试验结果更换抗生素,治愈出院;8例按常规治疗,仍治愈出院。结论婴儿肺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率较高,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临床表现合理使用抗生素。
李银华
关键词:婴儿肺炎病原抗菌药
午睡同步时间灌肠镇静提高婴幼儿辅助检查一次性成功率的效果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午睡同步时间灌肠镇静在婴幼儿辅助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婴幼儿疾病诊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372例灌肠镇静后辅助检查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23年9—11月16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随机时段灌肠镇静;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206例患儿分为观察组,行午睡同步时间(12:00~14:00)灌肠镇静。结果:观察组一次性辅助检查成功率为93.69%,对照组7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静起效时间为(14.3±3.6) min,对照组为(22.6±3.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7.3±1.7) d,对照组(8.3±0.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午睡同步时间灌肠镇静能有效提高一次性辅助检查成功率,提高灌肠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可有效节约医疗资源,提高住院满意度。
李承美刘小芬李银华谭心海颜巧元张珒珒
关键词:婴幼儿
桔梗总皂苷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大鼠肺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桔梗总皂苷(PGS)对高氧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大鼠肺损伤及HGF/c-Me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6只SD新生大鼠分为对照组、BPD组、地塞米松(TD)组及桔梗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1只。除对照组外,通过持续吸入高浓度氧(氧体积分数为90%)复制BPD模型。桔梗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50 mg/kg、100 mg/kg、200 mg/kg桔梗总皂苷,地塞米松组腹腔注射地塞米松5 mg/kg,BPD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后,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湿重/干重(W/D)值,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肺组织辐射状肺泡计数(RA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HGF、c-Met、p-c-Met在肺组织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PD组大鼠肺泡结构不完整,肺泡腔增大,肺泡间隔增厚,且出现炎症细胞浸润,新生大鼠肺组织W/D值,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HGF、p-c-Met/c-Met蛋白表达升高(P<0.05),肺组织RAC降低(P<0.05);与BPD组相比,地塞米松组、桔梗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新生大鼠肺泡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大鼠肺组织W/D值、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HGF、p-c-Met/c-Met蛋白表达降低(P<0.05),肺组织RAC升高(P<0.05)。结论桔梗总皂苷可减轻BPD新生大鼠肺损伤及肺组织炎症反应,可能与HGF/c Met信号通路有关。
吴朋李银华谭心海闵锋袁利娟郑婷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桔梗总皂苷高氧新生大鼠
儿科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分子分型及传播机制的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儿科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分子分型及传播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医院儿科分离的73株肺炎链球菌,采用E-TEST法检测菌株对青霉素钠、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吡肟、阿莫西林、莫西沙星、美罗培南、氨曲南等8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PCR扩增肺炎链球菌pbp2X、pbp1A、pbp2B基因,并与Gen Bank标准菌株R6序列进行比较,筛选实验菌株的基因突变信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耐药菌株的分子分型。结果:肺炎链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最高(82.2%),其次为头孢呋辛(69.8%)和青霉素(43.8%),对莫西沙星(1.4%)和阿莫西林(4.1%)耐药率较低。根据肺炎链球菌耐药情况分为敏感组(12株)、中介组(29株)和耐药组(32株)。pbp2X基因中,耐药组突变率显著高于中介组和敏感组(P<0.05),中介组突变率又显著高于敏感组(P<0.05);pbp1A基因中,耐药组突变率显著高于中介组和敏感组(P<0.05),中介组突变率又显著高于敏感组(P<0.05);pbp2B基因中,耐药组、中介组突变率显著高于敏感组(P<0.05),中介组与耐药组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株青霉素耐药株中有23株为A2-B1-X5型,提示部分多药耐药株可能存在克隆传播。结论:儿科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现象严重,pbp2X、pbp1A、pbp2B基因突变与耐药发生有关,在小范围内存在青霉素耐药株的克隆传播。
周会霞杨广龙李银华刘敏
关键词:儿科肺炎链球菌耐药菌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过敏性紫癜78例分析
2010年
罗兵李银华吴之宇王萍
关键词:儿童
血清降钙素原监测对小儿细菌感染性肺炎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导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监测对小儿细菌感染性肺炎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导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284例细菌感染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PCT指导组142例和标准治疗组142例,PCT指导组根据血清PCT含量指导抗生素使用,标准治疗组根据临床指导标准使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使用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持续时间、住院率、住院时间及安全性。结果:PCT指导组抗生素使用率显著低于标准治疗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不良反应持续时间显著短于标准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亚组分析显示,PCT指导的轻症亚组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显著低于标准治疗组(P<0.05),PCT指导的重症亚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显著低于标准治疗组(P<0.05);感染途径亚组分析显示,PCT指导的非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和CAP患儿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显著低于标准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指导小儿细菌感染性肺炎抗生素使用,能够显著减少抗生素使用率,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对规范抗生素使用、降低病原菌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周会霞杨广龙李银华
关键词:降钙素原抗生素
小儿长期发热87例诊断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患儿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符合长期发热诊断标准的患儿87例。结果:87例中明确诊断有84例,确诊率为96.5%,未能确诊3例。其中感染性疾病71例,非感染性疾病13例,结缔组织病9例,肿瘤4例。最终确定诊断的方法分别为:血清学和(或)细菌学检查80例,骨髓检查2例,影像学检查5例。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可以明确长期发热中的多数病例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是本组长期发热的主要病因。
李银华吴之宇王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