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修云

作品数:13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病理
  • 8篇临床病理
  • 6篇细胞
  • 5篇肿瘤
  • 5篇临床病理分析
  • 5篇免疫
  • 5篇病理分析
  • 3篇增生
  • 3篇乳腺
  • 3篇乳腺癌
  • 3篇组织化学
  • 3篇文献复习
  • 3篇腺癌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复习
  • 3篇病理学
  • 2篇肾母细胞
  • 2篇肾母细胞瘤
  • 2篇组织增生

机构

  • 13篇武汉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黄石市第二医...

作者

  • 13篇张修云
  • 12篇袁静萍
  • 4篇何惠华
  • 2篇高利昆
  • 2篇吴昊
  • 2篇饶洁
  • 1篇袁修学
  • 1篇徐细明
  • 1篇刘琳
  • 1篇陈丽霞
  • 1篇曾智

传媒

  • 4篇诊断病理学杂...
  • 3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低级别腺鳞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乳腺低级别腺鳞癌(LGA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例乳腺LGASC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56岁,因发现"右乳肿块半个月"就诊。该患者经临床查体和乳腺彩超等检查,提示右乳实性结节伴钙化(BI-RADS 4a级),行乳腺单纯肿块切除术。肿物直径约2 cm,灰白色,质韧,无包膜。镜下病变边界不清,乳腺间质中杂乱分布着小腺管样结构及鳞状分化的细胞巢。病变细胞形态温和,大小一致,无明显异型性,局灶伴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该区域内ER、PR、HER2均(-),小腺管状结构CK7(+),鳞状分化细胞巢CK5/6、p63、EGFR、p40(+),诊断为乳腺LGASC。结论乳腺LGASC是一种罕见类型的乳腺癌,易与一些良性病变相混淆,其病理学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上呈现出的不规则浸润模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作为诊断这类病变的辅助手段,严防漏诊。
罗斌何惠华黄文先张修云袁静萍
关键词:乳腺癌预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8年
免疫逃逸是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从而得以在体内生存和增殖的现象,免疫检查点蛋白表达的失调是乳腺癌实现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是乳腺癌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相关通路,可解除这种抑制作用,重新活化免疫细胞,帮助其清除癌细胞,恢复机体抵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乳腺癌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有望成为乳腺癌的新型治疗手段。
袁静萍张修云赵丽娜任家材阎红琳
关键词:乳腺癌免疫治疗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运用组织学与免疫组化分析1例穿刺标本中DS...
张修云袁静萍阎红琳吴昊
关键词: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
宫颈不典型微腺体增生7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宫颈不典型微腺体增生(MGH)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宫颈不典型MGH患者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分析。结果7例患者女性,平均年龄35.5岁(26~43岁)。因阴道不规则排液、阴道不规则出血等原因于当地医院就诊。7例均行宫颈活检病理检查,其中4例患者当地医院病理诊断均误诊为宫颈腺癌,遂至我院进行病理会诊。镜下观:7例病变均由多而大小不一且密集排列的腺腔构成,排列复杂,部分腺体呈筛孔状,胞质嗜酸,可见细胞内或细胞外空泡,细胞轻度异型,可见核分裂象,伴有广泛的未成熟鳞状上皮化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16(散在细胞+),CEA(灶+),P53(个别细胞+,野生型),ER(+),Ki-67(低增殖)。结论宫颈的微腺体增生是良性增生性病变,当病变呈不典型改变时易与宫颈腺癌及相关恶性肿瘤相混淆,需要临床和病理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其病理学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严防误诊。
罗斌袁静萍赵丽娜张修云陈丽霞
关键词:宫颈误诊病理诊断
成人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成人肾母细胞瘤(Wilms'Tumor,WT)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应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1例AWT临床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2岁,肾结石碎石后间断性无痛性肉眼血尿1年余。切除肿瘤组织学显示:肿瘤由未分化的胚芽组织,上皮样成分和间叶成分组成,上皮成分可见鳞状上皮及分化好的小管和乳头结构,间叶成分为软骨、横纹肌,另见大量间变细胞,伴大片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发现肿瘤细胞vimentin、PCK和CD99阳性,EMA、NSE、desmin、myogenin和WT-1部分阳性,Syn、CgA、S-100、MyoD1和TTF1均阴性。结论肾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原发恶性肾肿瘤,但在成人是非常罕见的,老年患者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依据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可准确诊断,早期积极采取多模式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张修云袁静萍袁修学高利昆
关键词:成人肾母细胞瘤病理诊断
原发性皮肤黏液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
202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黏液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原发性皮肤黏液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2岁及47岁。临床以面部和眼角无痛性肿块就诊。大体均为皮下边界尚清的灰白质韧结节,切面灰白呈胶冻样;镜下肿瘤多位于真皮层,可累及皮下脂肪组织,境界清楚,无包膜,肿瘤背景为大量黏蛋白形成黏液湖,并被纤细的纤维间隔分割成多房状或蜂窝状,其中漂浮着大小不一的细胞巢,肿瘤上皮团呈条索状、腺样、筛孔状、乳头状或微乳头状排列,细胞巢团间血管稀少或缺如,细胞圆形或多方形,胞质嗜酸性,个别细胞内含黏液;核轻度异形,染色质细腻,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角蛋白CAM5.2、CK7、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均(+),但CK20(-);GATA-3弥漫(+),ER、PR呈弥漫核强(+),AR、GCDFP-l5、S-100不同程度(+);Syn、Cg A均为(-);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5%~10%。结论原发性皮肤黏液癌较罕见,多见于老年男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组织学上需与多部位转移性黏液癌鉴别,肿瘤易复发,少见转移。
饶洁阎红琳张修云任俊奇张永平袁静萍
关键词:原发性皮肤黏液癌
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2例
2022年
例1,女性,61岁,因绝经后阴道出血入院,盆腔MRI示:子宫颈后壁片状异常信号伴强化。实验室检查:HPV 16型阳性,HPV 53型阳性。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并清扫盆腔淋巴结。例2,女性,42岁,因间断阴道出血半年入院。盆腔MRI示:子宫颈左后壁见混杂结节信号。实验室检查:HPV 18、58型阳性。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并清扫盆腔淋巴结。病理检查眼观:例1,子宫颈外口光滑,未见明显肿物。例2,子宫颈外口糜烂,切开可见大小2 cm×2 cm×1 cm的灰白色肿物,未侵及子宫颈管。
向丽萍袁静萍吴小艳刘琳向彩萍张修云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病例报道
肾上腺腺瘤样瘤1例及临床病理分析
2022年
患者男性,44岁。因左侧腰痛进行性加重5天,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4天入院。影像学CT检查提示:左侧肾上腺内见一大小2.0 cm×1.5 cm的结节状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欠均匀,瘤体灶区轻至中度强化。患者行后腹腔镜左侧肾上腺肿物切除术,当地医院术后病理诊断考虑:(左侧肾上腺)良性病变,建议至上级医院会诊。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术后病理切片送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会诊。
罗斌饶洁何惠华张修云袁静萍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腺瘤样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柱状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为探讨柱状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columnar cell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CCV-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本文收集分析4例CCV-PTC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年龄54~81(平均63)岁。1例男性患者可见周围横纹肌组织受累及肺组织转移;1例男性患者可见被膜侵犯,并见颈深下区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例女性患者伴低分化癌。组织学检查结果示:肿瘤细胞呈柱状,假复层排列,部分肿瘤细胞可见核上/核下空泡样变,类似分泌形态子宫内膜。免疫表型:TTF-1(+),CK19(+),TG(+),BRAF^V600E(+)。CCVPTC属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种罕见亚型,与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更具侵袭性,根据其组织学特点,并结合免疫表型即可诊断。
吴小艳张修云曾智袁静萍何惠华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运用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1例穿刺标本中DSRCT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9岁,无明显诱因右腹部出现一包块,肿瘤标记物示NSE升高。腹腔肿块穿刺组织,镜下见纤维结缔组织中小圆形细胞巢。细胞核深染圆形、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胞质少,界限不清,瘤细胞间为增生的致密结缔组织,并可见血管增生。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117阳性,desmin、PCK、vimentin、EMA核旁散点灶阳性,WT-1,LCA、NSE、Cg A、DOG1、SMA、CD34、Bcl-2、myoglobin、myogenin、Myo D1、S-100、CD99、BCL-2均阴性。结论 DSRCT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软组织小细胞肿瘤,预后较差,小的活检标本中可能不会出现典型的特征,增加诊断的困难,免疫组织化学可辅助诊断。
张修云袁静萍阎红琳吴昊
关键词: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