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脑损伤
  • 2篇重型
  • 2篇重型颅脑
  • 2篇外伤
  • 2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 2篇颅内
  • 2篇介入
  • 2篇肠内
  • 2篇肠内营养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栓塞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溶解
  • 1篇血栓溶解疗法
  • 1篇血肿
  • 1篇血肿清除
  • 1篇血肿清除术

机构

  • 6篇江苏省滨海县...

作者

  • 6篇周海
  • 4篇滕宏伟
  • 4篇仇劲松
  • 4篇周静
  • 2篇杨华
  • 2篇高峰
  • 1篇谭志平
  • 1篇王海英

传媒

  • 3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外医药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添加不同营养素的肠内营养对脑外伤患者预后及胃肠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添加不同营养素的肠内营养对脑外伤患者预后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脑外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给予短肽型营养素行肠内营养,n=40),B组(给予整蛋白型营养素行肠内营养,n=40),C组(给予短肽型+整蛋白型营养素行肠内营养,n=40),三组治疗时间为14 d。观察比较三组治疗7 d、14 d时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记录三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及住院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7 d、14 d时血清TP、ALB、H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其中C组各时间点血清TP、ALB、Hb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喂养不耐受、胃肠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低于A组和B组(P〈0.05),而7 d营养达标率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对脑外伤患者行短肽型+整蛋白型混合制剂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提高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王海英谭志平周海杨华
关键词:肠道营养营养生理学脑损伤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2023年
目的:研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C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江苏省滨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HCH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死亡率、神经功能、精神状态。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术后6个月,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HCH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精神状态。
杨子伟周海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神经功能
肠内营养支持时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时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2例。治疗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24~48 h),对照组采用延迟肠内营养治疗(6~7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营养指标及氮平衡的情况和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GCS各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蛋白、清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氮平衡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治疗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出血、胃肠道不适、高血糖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48 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GCS评分、营养指标及氮平衡。
周海滕宏伟周静仇劲松高峰杨华王国俊浦溥杨子伟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营养
静脉溶栓与介入溶栓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比较烽脉溶栓与介入溶栓治疗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溶栓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介入溶栓治疗,n=36)和对照组(尿激酶赫脉溶栓治疗,n= 44)。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活动功能Barthel指数等功能评分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综合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均显著升高,NIHSS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J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11%(27/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3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3.940,P = 0.047<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比较,介入溶栓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能显著提升血管再通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降低炎症反应,综合疗效较好。
滕宏伟周海周静仇劲松蔡勇高峰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栓塞介入术与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回顾性比较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比较分析血管栓塞介入术与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对本院及市一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介入组(血管栓塞介入)与显微组(眶上外侧入路显微镜夹闭),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结果、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随访情况。结果:介入组手术时间(60.25±21.37)min,比显微组的(153.68±20.61)min显著短,手术成功率83.33%,比显微组的100.00%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半年预后良好率、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末次随访瘤颈残留、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相比血管栓塞成功率高,术后预后可能更好,但其手术时间显著长,血管栓塞介入相比显微手术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小,建议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周海万政强滕宏伟周静仇劲松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
微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微创植入监测探头监测颅内压(ICP)在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CP监测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微创植入监测探头)和对照组(常规全麻钻孔植入监测探头),每组各20例。根据监测结果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治疗后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结局,比较两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神经功能评分(NIHSS)、并发症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47±3.58)min、(65.21±6.1i)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68±2.62)min、(97.43±12.63)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GOS、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OS评分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5/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0.00%(1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3,P=0.025〈0.05)。观察组患者总死亡率20.00%(4/20)显著低于对照组50.00%(1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41,P=0.013<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微创法颅内压探头植入可同样准确监测患者颅内压,且具有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创伤,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还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周海滕宏伟周静仇劲松
关键词:颅脑损伤危重病颅内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