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宝英
-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0例诊治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总结分析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诊治情况,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0例恶性肿瘤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并发DVT可见于各类肿瘤患者,给予溶栓、抗凝治疗后,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可达75.0%。结论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早期大多症状不明显,不易引起患者及医生的重视,导致治疗不及时,影响预后;对疑似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要积极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便及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 万芳王琳段宝英高溧鲜
- 关键词: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
-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治疗的疗效观察
- 2021年
- 目的探讨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治疗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160例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组,CAG方案治疗组(n=80)对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给予CAG方案治疗,C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组(n=80)对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开展C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C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组的治疗效果等指标优于CAG方案治疗组,P<0.05;C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CAG方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实施C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速患者病情的改善,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 张梅儒段宝英王志霞刘婷婷高溧鲜
- 关键词:疗效
- D-二聚体增高的恶性肿瘤患者预防性抗凝治疗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D-二聚体增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1月-5月收治恶性肿瘤患者163例,检测发现D-二聚体水平增高74例;随机分为抗凝组35例和未抗凝组39例。未抗凝组进行常规化疗及对症治疗;抗凝组在常规化疗及支持治疗的同时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抗凝组VTE发生率低于未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D-二聚体水平,降低恶性肿瘤VTE发生率,且不增加临床出血的风险。
- 万芳段宝英高溧鲜
- 关键词: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安全性
- D-二聚体、TEG联合检测对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风险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TEG)联合检测对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5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63例,检测D-二聚体、TEG,观察并记录患者血浆D-D、TEG检测结果,随机分为血浆D-D增高组、血栓弹力图高凝组及D-二聚体增高+TEG高凝组(联合检测)组,分析三组患者VTE发生情况。结果:163例中,D-二聚体增高组74例,有2例静脉血栓(2.70%);TEG高凝组34例,有1例发生静脉血栓(2.85%);D-D增高伴TEG高凝组有23例,有2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8.70%,三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D-二聚体增高组与TEG高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增高伴TEG高凝组与D-二聚体增高组、TEG高凝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D-二聚体联合检测能更好地评估肿瘤患者凝血状态,对VTE的发生预测价值高,值得临床应用。
- 万芳段宝英高溧鲜
- 关键词:D-二聚体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
- CD64指数、su-PAR和IL-6在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中的变化与意义
- 2024年
- 目的探讨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外周血多型核白细胞簇分化抗原64(CD64)指数、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在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实施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白血病患者50例作为感染组,另外选取59例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但未出现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化疗前(T_(0))、化疗后粒缺期(T_(1))、感染组感染时(T_(2))的CD64指数、su-PAR水平和IL-6水平;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模型分析CD64、su-PAR、IL-6诊断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价值;并观察感染组不同血培养结果及治疗前后患者的CD64指数、su-PAR水平和IL-6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T_(1)、T_(2)时的CD64指数、su-PAR水平、IL-6水平均高于T_(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T_(1)、T_(2)时的CD64指数分别为36.18±5.50、46.28±7.84,su-PAR水平分别为(23.39±4.11)、(29.30±5.13)ng/mL,IL-6水平分别为(37.15±7.63)、(43.49±8.63)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64指数:30.33±4.70、28.61±4.00;su-PAR:(19.63±3.85)、(18.26±3.55)ng/mL;IL-6:(29.82±5.86)、(27.30±6.6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4、su-PAR、IL-6及三项指标联合应用诊断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794、0.734、0.629、0.914。感染组中,有21例患者血培养细菌感染为阳性、有29例患者血培养细菌感染为阴性。阳性患者的CD64指数、su-PAR水平、IL-6水平均显著高于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在治疗第3天、第7天时,患者的CD64指数、su-PAR水平、IL-6水平均较治疗第1天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外周血CD64指�
- 段宝英高溧鲜黄文娇张梅儒万芳
- 关键词: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白细胞介素-6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