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姗姗 作品数:14 被引量:117 H指数:7 供职机构: 重庆市中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弹力线套扎术与胶圈套扎术治疗Ⅲ、Ⅳ度混合痔临床观察 被引量:35 2017年 目的对弹力线套扎术与胶圈自动套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将210例Ⅲ、Ⅳ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05例,采用弹力线套扎术加外痔切除;对照组105例,采用胶圈自动套扎术加外痔切除。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治疗效果、术后疼痛、并发症以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在住院天数、治疗效果、术后疼痛、并发症以及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力线套扎术联合外痔切除治疗Ⅲ、Ⅳ度混合痔较胶圈套扎术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加快伤口愈合。 张搏 王姗姗 徐月 王银光关键词:外痔切除术 混合痔 临床疗效 四面二次注射加直肠黏膜间断纵行缝扎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徐月 陈莹璐 张桢 何美萍 高金龙 彭位俊 王姗姗 廖波 张 1.主要技术内容:直肠黏膜内脱垂是肛肠疾病中的出口梗阻型便秘常见的一种,亚洲人发病率高达11.4%,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阻塞坠胀感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解剖或功能的病理改变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直肠内脱...关键词:关键词:直肠黏膜内脱垂 肛肠疾病 针刺联合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1 2020年 目的:观察针刺合募配穴联合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3例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41例。中药组口服痛泻要方,每天3次;针药组口服痛泻要方联合针刺治疗,穴取上巨虚、天枢、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常规针刺,每天1次;西药组口服匹维溴铵片,每次50mg,每日3次,各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肽(VIP)及MAPK信号通路指标ERK1 mRNA、ERK2 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SAS与SD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低于中药组、西药组(P<0.05);针药组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87.8%(36/41)vs 78.0%(32/41),68.3%(28/41),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CGRP、VIP水平均下降(P<0.05),针药组低于中药组、西药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ERK1mRNA、ERK2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针药组表达水平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合募配穴联合痛泻要方可有效缓解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焦虑、抑郁状态,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APK信号通路中ERK1 mRNA、ERK2 mRNA表达,降低血清CGRP、VIP水平有关。 王姗姗 王栩芮 杨瑞勇 徐月 李明玥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针刺 合募配穴 随机对照试验 电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便秘气阴两虚证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穴位埋线对慢传输便秘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4例患者分为联合组、电针组和西药组各48例。联合组予电针治疗,1次/d,治疗5 d停2 d;同时进行穴位埋线,1次/2周。电针组仅予电针治疗,方法同联合组。西药组予西沙必利片,10 mg/次,3次/d,口服。3组均连续治疗8周,随访8周。观察3组临床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便秘主要症状评分、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评分、结肠传输试验中标记物排出数及排出率、肠神经递质水平,监测3组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75%(45/48),高于电针组的83.33%(40/48)、西药组的75.00%(3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随访时总有效率为85.42%(41/48),高于电针组的79.17%(38/48)、西药组的62.50%(3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随访时便秘主要症状总分降低(P<0.05);3组治疗不同时点比较,联合组治疗后、随访时便秘主要症状总分均低于电针组、西药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PAC-QOL总分降低(P<0.05);3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PAC-QOL总分低于电针组、西药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结肠传输试验标记物排出数、排出率升高(P<0.05);3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标记物排出数、排出率高于电针组及西药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血清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下降,P物质水平升高(P<0.05);3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血清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低于电针组及西药组(P<0.05),P物质水平高于电针组及西药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便秘气阴两虚证效果满意,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神经递质水平,促进肠蠕动,以减轻便秘症状、减少便秘复发。 杨瑞勇 张桢 王姗姗关键词:电针 穴位埋线 慢传输便秘 一种LED立式肛肠科检查灯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LED立式肛肠科检查灯,包括底座,底座的中心处固定安装有安装柱,安装柱的顶部通过高度调节机构传动连接有调节架,调节架的顶部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固定轴,固定轴的侧壁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有LED发光灯,安装... 王姗姗 惠小苏 杨瑞勇文献传递 三仁通便汤治疗湿热壅滞型功能性便秘32例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三仁通便汤治疗湿热壅滞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2例诊断为湿热壅滞型便秘的患者,服用三仁通便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3.75%,治愈率为59.38%。结论对湿热壅滞型便秘患者行三仁通便汤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且无严重的毒副作用,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童瑶 王姗姗 徐月关键词:中医药疗法 功能性便秘 董氏奇穴针法联合药物治疗肛瘘术后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针法对肛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41例行肛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1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120例,脱落2例)。对照组予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肌内注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口服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双侧“三其穴”(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倒马针法联合双侧“三皇穴”(天皇副穴、地皇穴、人皇穴)动气针法治疗,每次30 min。均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1次,连续14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7、14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第1天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导尿次数;术前、术后第4天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低敏感量)。于术后1个月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第7、14天,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术后第1天(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残余尿量、导尿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自主排尿量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4天,两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及直肠最低敏感量较术前降低(P<0.05),直肠静息压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低敏感量低于对照组(P<0.05),直肠静息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3.2%(110/118),高于对照组的84.7%(100/118,P<0.05)。结论:董氏奇穴针法可减轻肛瘘术后疼痛程度,减少尿潴留发生,改善排便。 傅燕 徐月 吴海霞 王姗姗关键词:肛瘘 董氏奇穴 一种肛肠科治疗用灌肠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肛肠科治疗用灌肠装置,包括盒体和盒盖,盒盖内左右对称装配有与盒体相卡接的卡接机构,盒体的外侧壁固定安装有固定机构和气泵,盒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出料管,出料管内固定安装有单向阀,出料管的外侧壁套接有灌肠管... 王姗姗 惠小苏 杨瑞勇文献传递 穴位埋线治疗肛裂术后肛门疼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为肛裂术后疼痛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疗效维持时间长、价格低廉的镇痛方法。方法将行肛裂括约肌松解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实行穴位埋线,对照组行常规处理。结果术后4、24 h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述描绘评分法(VRS)及面部表情评估法(FP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h VAS、VRS及F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开始大便、小便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肛裂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显著,能够提前术后大便时间、小便时间。 王姗姗 徐月 张博关键词:穴位埋线 肛裂 括约肌松解术 基于Wnt/β-catenin通路探讨针药联合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不典型增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不典型增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于重庆市中医院肛肠科就诊的141例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M1组、M2组及M3组,各47例。M1组采用针刺联合愈溃宁方灌肠,M2组以愈溃宁方灌肠,M3组予美沙拉嗪灌肠剂灌肠。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肠黏膜不典型增生例数、β-catenin、GSK-3β表达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M2组、M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与M1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M1组患者溃疡性结肠炎不典型增生减少例数高于M3组(P<0.05);M1组患者结肠黏膜GSK-3β水平显著高于M2组及M3组(P<0.05),β-catenin水平显著低于M2组及M3组(P<0.05)。3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无显著差异。结论:针药联合可显著抑制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不典型增生,不良反应较轻,这与其抑制Wnt/β-catenin通路异常激活有关。 王姗姗 徐月 杨瑞勇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不典型增生 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