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氏骨折上尺桡关节分离程度与前臂骨间膜损伤范围的相关性分析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探讨孟氏骨折上尺桡关节分离程度与前臂骨间膜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估以上尺桡关节分离程度为依据的孟氏骨折新分型方法指导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8例新鲜儿童孟氏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4例,女14例;年龄3.11岁,平均6.9岁。孟氏骨折按照新分型:新Ⅰ型12例,新Ⅱ型24例,新Ⅲ型2例。其中新Ⅰ型、新Ⅱ型给予MRI检查,观察患者前臂骨间膜MRI病理表现,记录不同病理改变的距离,测量上尺桡关节分离距离,分析上尺桡关节分离程度与骨间膜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评价术后肘关节功能。结果仅11例新Ⅰ型、21例新Ⅱ型患者获得完整MRI图像。32例患儿X线显示上尺桡关节分离距离为3.30mm,平均14.5mm。新Ⅰ型、新Ⅱ型骨折患者均伴有前臂骨间膜损伤,分别有7、18例患者伴有骨问膜断裂,4、3例骨间膜无断裂。上尺桡关节分离距离与骨间膜病理改变距离、骨间膜损伤未断裂距离、断裂距离均符合正态分布,均呈正相关(P〈0.05)。新Ⅰ型、新Ⅱ型孟氏骨折患者上尺桡关节分离距离平均分别为5.6、19.1mm,骨间膜病理改变距离平均分别为29.4、54.8mm,骨间膜损伤未断裂距离平均分别为24.1、37.8mm,骨间膜损伤断裂距离平均分别为5.3、17.4mm。35例患者术后获3~9个月(平均6.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肘关节HSS评分示患儿肢体功能优良率为91.4%(32/35)。结论上尺桡关节分离程度与前臂骨间膜损伤程度存在一定正相关,骨间膜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孟氏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新分型理论指导治疗的孟氏骨折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连鸿凯谢攀攀马长生朱智肖新广夏玉礼张景义张濛
- 关键词:肘关节骨折磁共振成像
- 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分析
- 2020年
- 目的分析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62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独药物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31)和药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31)两组,对两组患者进行X线片、CT检查,必要的情况下对其进行MR检查,然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盲测评分、疼痛程度、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影像学盲测评分升高幅度、VAS评分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联合治疗组为93.5%(29/31),单独治疗组为67.7%(21/3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论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药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较单独药物治疗效果好。
- 王肖虎杨杰周亚旗李智伟朱智
- 关键词:影像学药物治疗疼痛程度
- 大成汤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后腹胀便秘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究对脊柱胸腰段骨折后腹胀便秘患者应用大成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后腹胀便秘患者120例,均通过CT、核磁共振成像(MRI),结合临床症状确诊,男72例,女48例;平均年龄(52.10±3.69)岁;根据双盲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番泻叶50 g,冲服,2次/d,连续治疗3 d。研究组60例大成汤治疗,芒硝、苏木、陈皮、枳实、当归、红花、生大黄、厚朴、地龙、木香,水煎服,每日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治疗3 d。评价及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后不同时段的排便情况、不良反应率。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在治疗后1 d、2 d、3 d的排便次数、矢气次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骨折后腹胀便秘应用大成汤治疗,疗效更满意,可促使矢气、排便,有效缓解腹胀便秘症状,且不良反应少,提高耐受性以及依从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王肖虎杨杰周亚旗李智伟朱智
- 关键词:脊柱胸腰段骨折便秘大成汤番泻叶
- MRI诊断孟氏骨折骨间膜损伤范围的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新鲜儿童孟氏骨折骨间膜损伤的MRI表现及损伤的范围。方法 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和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急诊收治新鲜孟氏骨折患儿36例,术前给予MRI检查,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为6.9岁;左侧12例,右侧24例。合并同侧桡骨远端骨骺骨折1例,合并桡神经损伤6例,尺神经损伤1例。BadoⅠ型17例,BadoⅡ型1例,BadoⅢ型18例,BadoⅣ型0例。采用肘关节表面柔顺线圈,患者仰卧、上肢伸直前臂旋后位。分别扫描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获得T1WI、T2WI、T2脂肪抑制图像,扫描层厚为3~5mm,间距为1mm,扫描范围为肘关节至腕关节前臂全长。对比正常儿童前臂骨间膜MRI图像,观察孟氏骨折患儿骨间膜损伤的MRI表现,记录不同程度损伤的距离。结果 4例患儿因不能配合MRI检查而未能获得MRI图像,最终获得32例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前臂骨间膜在轴位T1WI、T2WI均可显示,T2脂肪抑制图像显示较为理想,矢状位、冠状位无法分辨骨间膜。以桡骨头环状软骨面为起点,轴位骨间膜距环状软骨面以远30~45 mm开始显示。32例患儿均伴有前臂骨间膜损伤,其中25例损伤且伴有断裂,7例骨间膜损伤但无断裂(BadoⅠ型1例,BadoⅢ型6例)。病理改变距离(损伤未断裂+断裂)12~80 mm,平均(46.03±18.78)mm;损伤未断裂距离12~56 mm,平均(33.09±11.60)mm,断裂距离4~35mm,平均(13.25±9.96)mm。结论 MRI可以显示前臂骨间膜损伤,判断损伤程度(损伤未断裂、断裂);孟氏骨折均伴有骨间膜损伤,损伤的程度与上尺桡关节分离的程度具有一定的联系,损伤由上尺桡关节向远端延伸,远端骨间膜可保持完整。
- 连鸿凯谢攀攀马长生朱智肖新广夏玉礼张景义张濛
- 关键词:孟氏骨折核磁共振成像前臂骨间膜
- 经皮骶髂螺钉与重建钢板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效果的Meta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通过Mata分析评价经皮骶髂螺钉与重建钢板治疗TileC型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及主要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自建库至2016年12月所有比较经皮骶髂螺钉与重建钢板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和临床对照研究(CCT),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4篇临床研究,其中1篇为RCT,3篇为CCTs,共计334例患者,其中经皮骶髂螺钉组162例,重建钢板组172例(经皮重建钢板组66例,前路重建钢板组10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皮骶髂螺钉组的手术时间与经皮重建钢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经皮骶髂螺钉组手术时间少于前路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皮骶髂螺钉组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均显著小于经皮重建钢板组和前路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经皮骶髂螺钉组的术中x线暴露次数显著多于经皮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皮骶髂螺钉组与经皮重建钢板组问骨折复位Matta标准优良率及功能恢复Majeed标准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骶髂螺钉组优于前路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皮骶髂螺钉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路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皮骶髂螺钉组与经皮重建钢板组的术后骨折部位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结论与前路重建钢板固定相比,经皮骶髂螺钉和经皮重建钢板固定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其中经皮骶髂螺钉在手术切口和�
- 张昌猛李皓霎朱智杨锴连鸿凯孙天胜
- 关键词:骨盆骨折
- Scarf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踇外翻的临床疗效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评价Scarf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6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市中心医院采用Scarf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踇外翻畸形患者60例(98足)。术前术后均行患足X射线检查,观察疗效及影像学改变,同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足功能评分系统(AOFA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术后2例(2足)患者出现趾背内侧皮肤麻木,考虑为神经损伤,2~4个月后好转,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截骨处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愈合时间14周。术后踇外翻角度(11.1±3.2)°、第1、2跖骨间角(7.1±2.6)°和胫侧籽骨位置(2.13±0.50)级均低于术前[(39.8±6.2)°、(18.2±4.6)°和(4.79±0.53)级],AOFAS评分[(86.2±8.2)分]高于术前[(36.8±9.2)分](P<0.05)。结论Scarf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踇外翻畸形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 金伟林邵世坤曾冠楠朱智
- 关键词:足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