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娟
- 作品数:5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疗效观察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75例脑梗死后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15例),将观察组再分为低频1组(0.5 Hz)、低频2组(1 Hz)、高频1组(5 Hz)、高频2组(10 Hz)4小组,每小组各15例。各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和认知训练,观察组加以高、低频的rTMS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P300波幅和潜伏期检查、静息运动阈值(RMT)测定。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前认知功能评估(MoCA评分、MMSE评分、P300潜伏期及波幅)及RMT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认知功能评估改善(MoCA评分提高、MMSE评分提高、P300潜伏期缩短及波幅升高)、RMT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变化显著(P均<0.05),但低频1组、低频2组、高频1组、高频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5、10 Hz)、低频(0.5、1 Hz)rTMS治疗联合认知功能训练均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降低RMT值。
- 张娟娟朱美兰朱美兰胡东霞刘邦亮王永静龙菲
- 关键词: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重复经颅磁刺激
- 表面肌电图在单侧脑卒中患者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中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通过运用表面肌电图(s EMG)分析单侧脑卒中患者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的肌电信号特征,探讨表面肌电在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单侧脑卒中后吞咽正常患者、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各15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测定两组患者在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健患两侧舌骨上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对比分析二者间的异同。结果:在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同组舌骨上肌群健患两侧波形平均值、峰值、波形面积之间相比较,对照组健患两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试验组健侧以上指标数值均明显大于患侧(P<0.05)。上述指标组间相互比较,试验组健侧略大于对照组健侧,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侧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侧,有明显差异性(P<0.05)。单个吞咽波两组组间吞咽时限相比较,试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0s内吞咽次数相比较,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检测发现,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健患两侧AEMG、峰值、IEMG值存在明显差异性,而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正常患者健患两侧不存在;且两人群中吞咽时间、吞咽次数及患侧单侧AEMG、峰值、IEMG值亦同样有差异,这对运用表面肌电图诊断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可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刘邦亮王根发朱美兰江健张娟娟张娟娟
- 关键词:脑卒中表面肌电图吞咽功能障碍
- 呼吸与吞咽间的交互关系及其应用被引量:13
- 2018年
- 吞咽障碍发生后易并发呼吸与吞咽间的不协调,致使误吸、呛咳、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本文综述呼吸与吞咽间的具体生理机制及其临床运用,旨在关注呼吸、吞咽系统在健康及疾病之间的关系,探其在吞咽障碍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 刘邦亮朱美兰刘惠宇张蕊张娟娟张娟娟
- 关键词:吞咽障碍吞咽
- 胃癌合并肠系膜结核一例
- 2016年
-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胃癌合并其他类型的肿瘤或结核较为少见,2016年1月12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1例胃癌合并肠系膜结核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4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腹胀不适、呃逆,反酸、纳差,伴恶心呕吐,近3个月体重下降达10 kg.既往慢性胃炎病史10余年,糖尿病史1年余,否认结核疾病史.查体:慢性病容,中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肿物,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本院电子胃镜示胃窦癌;活检病理示胃底低分化癌.全腹部CT示(见封四,图1)胃窦部不规则增厚,管腔变窄,增强呈渐进性强化;下腹中部见一混杂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增强扫描见明显不规则强化;腹膜后血管旁见多发肿大淋巴结,最大者直径2.5 cm,增强扫描明显环形强化.诊断考虑胃窦癌并下腹种植转移,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
- 张东张娟娟郝海滨胡小云
- 重复经颅磁刺激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9年
- 经颅磁刺激(TMS)是由BARKER等[1]创立的,20世纪80年代首次成功应用非侵入性磁刺激引出运动诱发电位,开启了TMS在基础及诊疗领域的研究,其实质是一种无创的电神经刺激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在经颅磁刺激基础效应上发展而来,与TMS相比其优点在于长时程效应,这种作用可持续到刺激停止后一段时间[2]。因为无创、操作便捷等诸多优点很快应用于神经及精神系统的临床应用中。本文将rTMS在脑卒中后运动、吞咽功能、失语、空间忽略等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张娟娟胡东霞胡东霞朱美兰张蕊江迎
-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失语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