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斌

作品数:10 被引量:20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地下水
  • 3篇遥感
  • 3篇绿洲
  • 2篇粘性土
  • 2篇渗流
  • 2篇渗流特征
  • 2篇水位
  • 2篇黑河下游
  • 1篇地下水模拟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遥感技术
  • 1篇遥感监测
  • 1篇越流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变化
  • 1篇滞后时间
  • 1篇沙尘
  • 1篇沙尘暴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北京市地质研...
  • 1篇北京市地质调...

作者

  • 10篇龚斌
  • 7篇万力
  • 4篇胡伏生
  • 4篇曹文炳
  • 3篇金晓媚
  • 2篇梁四海
  • 2篇王大纯
  • 1篇周训
  • 1篇王雪莲
  • 1篇孙佳丽
  • 1篇杨琦
  • 1篇薛忠歧
  • 1篇曾亦键
  • 1篇陈劲松
  • 1篇张文洋
  • 1篇白利平
  • 1篇董艳辉
  • 1篇王业耀
  • 1篇陈江

传媒

  • 3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现代地质
  • 2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新疆环境保护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河下游水环境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17
2004年
黑河下游地区深处内陆腹地,气候极度干旱,冬春季节多大风,生态环境恶劣,黑河进入下游地区的水量是维系区内生态的主要水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游地区过量开采,流入下游的水量大幅减少,导致东、西居延海相继干涸,绿洲草场大面积沙化,沙尘暴肆虐,生态环境恶化。2002年以后,由于执行国务院有关黑河分水方案,东、西居延海相继恢复湖面,绿洲区生机盎然,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黑河下游地区地下水储存量达到3000×108m3以上,水质较好。黑河沿途渗漏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不同河段渗漏的水量通过古河道网络迳流、排泄,维系着额济纳绿洲和古日乃荒漠绿洲植被生态。目前,正在修建旨在防止河床渗漏的甘蒙引水渠,遗弃原有河道,将会切断地下水的补给,导致依靠地下水滋养的古日乃荒漠绿洲植被消失,形成新的规模巨大的沙尘暴源区。
曹文炳万力周训胡伏生陈劲松龚斌张文洋董艳辉
关键词:水环境沙尘暴黑河流域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退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14
2006年
本文针对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绿洲,借助遥感方法利用气象卫星数据定量确定了绿洲的多年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地下水数值模拟得到地下水水位埋深分布,提出植被覆盖率的概念较好地描述了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位埋深的定量关系,最终给出了能从宏观上研究干旱区绿洲和水资源定量关系的实用方法。
龚斌万力胡伏生金晓媚梁四海
关键词:绿洲河流地下水
基于可拓理论的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开发:以北京市为例被引量:18
2009年
泥石流是北京山区主要的地质灾害,北京市于2003年启动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但近几年的预报效果并不理想。为进一步提高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报的准确性,选取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植被作为基础因子,以北京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为响应因子,以降雨作为诱发因子,根据各因子与泥石流灾害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因子的权重系数,提出了基于可拓理论的泥石流预警预报模型,并通过G IS系统和IDL开发平台实现准确预报。利用20组历史上北京地区发生的泥石流雨量资料对建立的预警预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报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北京市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报水平,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白利平王业耀龚斌孙佳丽
关键词:泥石流地质灾害层次分析法可拓理论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06年
通过处理额济纳旗地区的卫星数据,以归一化植被指数为重要指标,对可能影响绿洲的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中包括年径流量、年降雨量、高程、坡度和地下水埋深等。结果表明:当通过狼心山的黑河流量大于3×10^8m^3/a时,额济纳绿洲面积与黑河下游径流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地区植被的生长和降雨几乎无关,两者相关系数为0.016;绿洲植被生长与高程有一定关系,最适宜绿洲植物生长的高程为930-950m;坡度和植被生长也有一定关系,坡度小的地方,植被相对茂密;地下水埋深对植被的生长存在密切的关系,用植被覆盖率的概念得到最适宜绿洲植物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为3.2~3.8m。
薛忠歧龚斌万力胡伏生
关键词:绿洲遥感NDVI地下水
基于遥感技术的黑河下游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
本论文运用地下水模拟和遥感技术对黑河流域,特别是黑河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绿洲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 通过详细地水文地质调查和收集大量资料,查明黑河流域上、中和下游水文地质概况;在此基础上对额济纳旗盆地地下水...
龚斌
关键词:绿洲地下水模拟遥感
文献传递
水位变化条件下粘性土渗流特征试验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开采孔隙承压含水系统,引起含水层水头下降。通常认为相邻含水层一经出现水头差,便会有通过粘性土层的越流渗透。但在粘性土两侧含水层出现水头差初期,粘性土内部水头降低缓慢,并伴随有释水压密过程。笔者采用多用途饱水粘性土固结和渗透试验装置,对不同岩性的粘性土原状样进行了释水、吸水与越流发展过程之间关系的试验。试验表明,含水层水位升、降变化,首先引起相邻粘性土吸水回弹或释水压密,而后出现粘性土吸水或与释水越流并存阶段,越流的出现,明显滞后于含水层水头变化,当吸水或释水过程结束后,越流渗透达到稳定。越流滞后时间与土的固结程度有关,笔者采用一维固结理论提出了计算越流滞后时间的方法。
曹文炳万力龚斌曾亦键王大纯
关键词:越流滞后时间吸水
包气带中污染物的天然降解作用被引量:4
2005年
通过包气带造纸污水中的降解试验,分析了污染物在包气带内经吸附、过滤、离子交换以及生物化学作用等净化机制,指出 生物氧化作用和生物还原作用是包气带中两种主要的生物化学作用。污染物在包气带中迁移时,会在表层形成生物氧化带,在下 部形成生物还原带。只有当生物还原带形成后,生化层才发育成熟,包气带对有机物能进行有效地降解和清除,具有良好的天然 降解功能。并指出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和包气带的厚度是影响包气带的降解能力重要因素。
王雪莲席彩杰杨琦曹文炳龚斌
关键词:包气带
水位变化条件下粘性土渗流特征试验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开采孔隙承压含水系统,引起含水层水头下降。通常认为相邻含水层一经出现水头差,便会有通过粘性土层的越流渗透。但在粘性土两侧含水层出现水头差初期,粘性土内部水头降低缓慢,并伴随有释水压密过程。本文采用多用途饱水粘性土固结和渗透试验装置,对不同岩性的粘性土原状样进行了释水、吸水与越流发展过程之间关系的试验。试验表明,含水层水位升、降变化,首先引起相邻粘性土吸水回弹或释水压密,而后出现粘性土吸水或与释水越流并存阶段,越流的出现,明显滞后于含水层水头变化,当吸水或释水过程结束后,越流渗透达到稳定。越流滞后时间与土的固结程度有关,笔者采用一维固结理论提出了计算越流滞后时间的方法。
曹文炳万力龚斌王大纯
近21年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规律被引量:93
2007年
利用GIMMS-NDVI遥感数据和GIS技术,结合多种统计、计算方法,定量分析了1982—2002年青藏高原植被覆盖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评定了植被变化的自然和人类的影响。结果表明,21年来,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呈总体增加的变化趋势,平均增长率为3 961.9 km2/年,仅局部出现退化现象,人类对高原植被覆盖未造成破坏性影响。1982—1991年,高原植被呈现良好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从东部南部向西部北部逐渐减弱,表明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弱的有利气候条件具有经向和纬向的变化规律。1992—2002年,高原中部和西北地区植被呈现退化趋势,强烈退化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澜沧江和怒江的源头地区,显示了高原中部和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向不利于植被生长方向转变,高原中部和西北地区植被是响应气候变化的最敏感区。高原植被变化具有7年、3.5年两个显著周期,均为温度所致,表现对温度的变化敏感性。21年期间,高原的8种主要植被类型中有7种类型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寒区旱区植被表现出脆弱性和难恢复性。
梁四海陈江金晓媚万力龚斌
关键词:青藏高原植被覆盖遥感
沙漠绿洲变化的遥感监测方法被引量:23
2005年
提出一种利用气象卫星数据研究沙漠绿洲时空变化规律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映绿洲植被的发育程度, 借助裸沙土壤线校正法消除大气和土壤背景值的影响, 特别是, 提出的等面积校正法实现了不同年份间遥感数据的对比。最后, 将该方法用于内蒙古额济纳绿洲面积变化规律的研究中, 取得了良好效果。
龚斌万力胡伏生金晓媚
关键词:沙漠绿洲遥感监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