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萌

作品数:88 被引量:1,066H指数:14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化学工程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6篇医药卫生
  • 4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学

主题

  • 20篇中药
  • 10篇杠柳
  • 10篇杠柳毒苷
  • 9篇香加皮
  • 8篇降解
  • 8篇荷叶
  • 7篇动力学
  • 7篇降解动力学
  • 7篇荷叶碱
  • 6篇动力学研究
  • 6篇配伍
  • 6篇稳定性
  • 5篇血脂
  • 5篇活性
  • 4篇毒性
  • 4篇药剂学
  • 4篇色谱
  • 4篇生物药
  • 4篇生物药剂学
  • 4篇首乌

机构

  • 77篇天津中医药大...
  • 15篇天津国际生物...
  • 6篇教育部
  • 3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天津中医学院
  • 1篇天津天士力集...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79篇王萌
  • 39篇任晓亮
  • 21篇刘虹
  • 12篇邓雁如
  • 11篇孙立丽
  • 10篇杨虹
  • 10篇戚爱棣
  • 9篇张慧杰
  • 8篇刘亚男
  • 8篇朱晓月
  • 7篇朱彦
  • 6篇张德芹
  • 6篇孙巍
  • 5篇姜苗苗
  • 5篇郝彧
  • 5篇郭晓
  • 4篇潘桂湘
  • 4篇郭俊华
  • 4篇高秀梅
  • 4篇王跃飞

传媒

  • 14篇中草药
  • 10篇天津中医药大...
  • 9篇中成药
  • 6篇中国实验方剂...
  • 5篇中国中药杂志
  • 4篇时珍国医国药
  • 4篇天津中医药
  • 4篇中华中医药杂...
  • 3篇辽宁中医杂志
  • 3篇中国现代中药
  • 2篇中南药学
  • 1篇分析化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山西中医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波谱学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天津中医学院...
  • 1篇中药新药与临...
  • 1篇云南中医中药...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1篇2017
  • 10篇2016
  • 9篇2015
  • 10篇2014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橙皮苷在水溶液中的降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橙皮苷水溶液在不同的pH、温度、离子强度、初始浓度条件下降解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不同条件下橙皮苷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方法计算橙皮苷在不同环境下的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预测其半衰期(t0.5)和活化能。结果橙皮苷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降解反应均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在酸性pH环境中最为稳定,碱性条件下较容易降解,pH=10时的半衰期为2.56 h,活化能为24.73 kJ·mol-1,离子强度和初始浓度对其降解影响不大。结论橙皮苷在酸性水溶液中较为稳定,随着pH的增大降解速率逐渐加快,呈现pH和温度依赖型,提示橙皮苷的使用和保存适宜在低温偏酸性条件下,避免碱性环境和高温条件。
王萌任晓亮刘虹
关键词:橙皮苷水溶液降解动力学
微透析技术在中药成分体内分析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6
2015年
中药及其制剂成分复杂,经过吸收分布后机体内成分的量较低,由于传统的生物样品取样方法存在多种不足,影响中药成分体内过程研究,从而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造成影响。微透析技术作为一种简便、灵敏的取样技术,在线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可动态揭示中药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变化规律,极大程度提高了中药活性成分体内分析精度,降低实验动物损伤。主要介绍微透析技术的原理、系统组成、特点,重点介绍了其在中药成分体内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微透析技术的应用有利于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体内过程,有利于中药靶向给药传递系统的开发,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董冉冉王萌刘志东朱彦
关键词:微透析技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何首乌炮制研究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对生首乌及制首乌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并探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方法:建立UPLC指纹图谱,获取峰面积、保留时间,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建立无监督模式识别模型,根据其结果建立4种有监督模式识别模型,并采用对偶传播人工神经网络(CP-ANN)获取的权重值分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结果: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支持向量机-判别分析(SVMDA)、对偶传播CP-ANN模型对生品和炮制品的预测成功率均达到了100%,而簇类独立软模式法(SIMCA)预测结果较差;获取了生首乌与制首乌类中的重要化学成分。结论:该方法可对生首乌与制首乌进行识别与预测,并能从整体化学成分角度研究化学成分变化。
孙立丽任晓亮张慧杰王萌刘亚男邓雁如戚爱棣
关键词:何首乌化学计量学化学模式识别
野黄芩苷及其在灯盏花素注射液中降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依照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指导原则,采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研究野黄芩苷及灯盏花素注射液水溶液在不同pH值、温度、离子强度及初始质量浓度等条件下的降解反应的动力学特征,以研究野黄芩苷降解机制,比较其制剂与单体稳定性的差异,并考察临床使用条件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考察不同条件下野黄芩苷单体及灯盏花素注射液中其量随时间的变化,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方法计算野黄芩苷在不同环境下的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预测其半衰期(t1/2)和活化能。同时考察灯盏花素注射液与5种常用输液剂(0.9%生理盐水溶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复方电解质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结果野黄芩苷单体及灯盏花素注射液在不同温度和酸碱条件下的降解反应均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25℃时其在中性水溶液环境中最稳定,单体t1/2为203.87 h,活化能为97.9 kJ/mol。在各种条件下,灯盏花素注射液水溶液中野黄芩苷的稳定性均优于单体。Na+、Cl.离子强度及溶液初始浓度对野黄芩苷降解速率无明显影响。灯盏花素注射液与5种输液剂配伍在30 d内均可观察到明显的质量浓度下降。结论野黄芩苷在中性水溶液中较为稳定,受温度、酸碱环境影响较大,初始质量浓度和离子对野黄芩苷稳定性的影响不明显,而灯盏花素注射液与5种常用输液剂配伍均不稳定。为有效地预测含野黄芩苷的中药制剂的稳定性变化提供了合理准确的依据,为含野黄芩苷的中药制剂的安全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郭晓王萌任晓亮刘虹姜苗苗
关键词:野黄芩苷灯盏花素注射液降解动力学ICH化学反应动力学
大孔树脂纯化赤芍提取物的工艺考察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考察赤芍提取物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方法]以芍药苷为指标,进行了树脂型号的选择,考察了上样量、洗脱溶剂的浓度及用量、树脂重复使用次数、再生后吸附力的恢复等。[结果]选择D101大孔树脂,上样量为树脂体积:生药=1:1g(v/w),洗脱溶剂4倍量为70%乙醇。[结论]工艺经济简单实用,可以应用于纯化赤芍提取物。
刘虹王萌郝彧朱晓月拓小瑞张德芹
关键词:赤芍大孔树脂芍药苷
丹蒌片HPLC指纹图谱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建立丹蒌片HPLC指纹图谱,为丹蒌片质量控制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检测波长,色谱柱及流动相的选择,确定丹蒌片指纹图谱最佳检测条件,采用HPLC法测定了12批次丹蒌片样品,运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实验共标定15个共有峰,12批丹蒌片HPLC指纹图谱共有峰特征明显,但不同批次的指纹图谱略有差异。结论该方法简单、快捷,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丹蒌片的质量控制。
吴学芹董娟付爱珍吴红华王萌李宁张鹏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香加皮产生毒副反应的原因及安全用药对策被引量:6
2011年
从药学角度对香加皮产生毒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原因为香加皮饮片中强心苷成分杠柳毒苷含量差异大;与药材的新鲜程度和用药部位有关;与香加皮不同的用药方式有关。对香加皮安全用药提出对策为:完善香加皮饮片的质量标准,增加饮片中杠柳毒苷的含量测定;改变香加皮临床用药方式,以具有明确杠柳毒苷含量的提取物或中药配方颗粒的形式调配;在中成药中以香加皮提取物的形式入药,投料量以杠柳毒苷量计算;杠柳毒苷与人参皂苷配伍以达到减毒作用。
刘虹刘芳朱晓月王萌王怡
关键词:香加皮杠柳毒苷配伍减毒
基于高内涵细胞影像分析系统的多种中药成分肝毒性筛选与评价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利用高内涵影像分析技术(HCA),通过两种人源性肝细胞系(HepG2细胞和L02细胞)建立并优化细胞影像分析方法并对经由药典中筛选出的56种中药活性成分进行肝毒性快速筛选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荧光探针,建立并优化基于两种肝细胞的HCA肝毒性评价方法,考察多种活性成分对细胞生存率和细胞核形态的影响,并比较药物对不同细胞影响的差异。结果能同时导致HepG2和L02细胞生存率明显降低的有雷公藤甲素、地高辛、藤黄酸等十种成分,且各成分在L02上的细胞核皱缩程度均明显高于HepG2。对L02细胞有毒性的药物有补骨脂素、补骨脂酚和吴茱萸碱,仅对HepG2有毒性的药物有吴茱萸次碱和杠柳毒苷。L02细胞可以更明显的体现出细胞核形态的变化,对肝毒性评价的结果具有更清晰的指示性。结论HCA肝毒性检测方法直观、高效,适用于大量中药活性成分的肝毒性初步筛选评价,且应用HepG2和L02两种细胞的综合评价结果更具有代表性。
余璇马喆王萌
关键词:肝毒性中药活性成分
中药肾毒性机制研究现状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31
2015年
中药是传统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近年来中医药在特定优势病种上取得的功效使其作为补充及替代医学在世界各地日益受到重视。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药物应用的两大准则,针对中药的临床应用,仅仅强调其治疗作用是不够的,对其毒副反应的研究应更加关注。由于对中药安全性问题认识存在不足,自行、盲目、长期、大量服用中药导致的中药药源性损伤事件近期逐年增多,尤其是服用中药后引起的肾脏损伤。通过检索近20年国内外有关中药引起肾损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献,对中药肾毒性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针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归纳并展望了较为前沿的中药肾毒性评价方法,并分析了其优势和可行性,以期为中药肾毒性的早期发现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支持。
郭晓王萌朱彦刘洋郝彧
关键词:中药药源性肝损伤
荷叶中生物碱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优选荷叶总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工艺。方法:荷叶药材经过冷浸、浓缩、索氏提取、萃取、碱析,分离荷叶总生物碱,并以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荷叶总生物碱含量。结果:荷叶用含0.1%盐酸的70%乙醇浸泡提取36 h,提取3次后中和、浓缩,再以乙酸乙酯为溶媒索氏提取3 h,再以pH 1的酸水及乙酸乙酯先后进行萃取,所得乙酸乙酯萃取液用40%氢氧化钠溶液碱析,所制荷叶总生物碱质量分数达到90%以上。结论:此提取纯化工艺操作简便,方法可行,重复性好,为荷叶总生物碱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朱晓月刘虹郝彧王萌张德芹
关键词:荷叶总生物碱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