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沙沙
- 作品数:10 被引量:163H指数:7
- 供职机构: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 柘树植物酵素中氨基酸分析及抗氧化性能研究被引量:30
- 2018年
- 分别以柘树的小青果、花、叶为原料,按植物酵素传统发酵工艺制得柘树小青果酵素、柘树花酵素和柘树叶酵素,研究其氨基酸种类、含量以及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三种酵素的氨基酸含量丰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2.667、2.870、1.198 mg/mL,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分别为32.8%、32.9%、40.0%,比值系数分别为54.31、31.65、46.49,柘树小青果酵素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三种酵素主要的氨基酸为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含量极少。三种酵素的抗氧化能力都很强,其中柘树小青果酵素抗氧化性能均优于柘树花酵素和柘树叶酵素,且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均表现出了浓度依赖性。氨基酸含量与抗氧化性能具有正相关性,尤其是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丙氨酸(Ala)、组氨酸(His)、精氨酸(Arg)和脯氨酸(Pro)这六种主要氨基酸含量与还原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99),可以利用还原力来评价柘树植物酵素的抗氧化性能。
- 程勇杰陈小伟陈小伟楼坚张沙沙王珍珍楼坚沙如意张婷
- 关键词:氨基酸抗氧化性能自由基
- 不同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品质与抗氧化性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9年
- 采用瞬时压榨法、液压法与正己烷浸提法提取‘凤丹’牡丹籽油,研究不同方法对牡丹籽油的出油率、理化特性、主要成分组成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己烷浸提法(31.26%)、瞬时压榨法(14.27%)和液压法(7.81%)三者出油率相互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瞬时压榨法和液压法对牡丹籽油碘值差异无显著影响(p> 0.05),对皂化值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正己烷浸提和液压油脂的水分及挥发性成分含量和过氧化值显著高于瞬时压榨油脂(p <0.05),而正己烷浸提油脂的酸值极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法(p <0.01)。在主要成分组成方面,三种方法得到的牡丹籽油棕榈酸、亚油酸、角鲨烯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正己烷浸提牡丹籽油中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法(p <0.01)。瞬时压榨法亚麻酸占总脂肪酸的30.98%,显著高于液压(23.22%)和正己烷浸提法(15.98%)(p <0.01);β-谷甾醇以瞬时压榨法最高,三种方法之间差异极显著(p <0.01)。抗氧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瞬时压榨牡丹籽油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略高于液压法,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则相反;液压牡丹籽油在270~450 nm范围内吸光度值高于其他两种方法,表明了其良好的防晒效果。生产中可先用瞬时压榨法或液压法对牡丹籽进行提取,再结合正己烷对油饼进行浸提,可获得高活性成分的油脂,并提高提取率。
- 赵优萍张沙沙张婷孙卢狄肖金妮蔡成岗方晟方晟沙如意沙如意
- 关键词:牡丹籽油液压法理化性质
- 红茶菌生产细菌纤维素及其结构表征被引量:11
- 2018年
- 红茶菌是一种中国传统酸性饮料,为了得到其生产细菌纤维素(BC)的能力及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变化情况,利用红茶菌混合菌种发酵制备细菌纤维素,对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纤维素产量、还原糖消耗量和pH值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pH值从4.77降到3.08,还原糖含量从51.16g/L降到10.55g/L,发酵7d得到4.39g/L的细菌纤维素。扫描电镜观察到细菌纤维素的直径在100~500nm之间;热重分析表明细菌纤维素在296℃处具有最大失重,失重率达46%;红外光谱揭示了细菌纤维素的特征吸收峰。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纤维素主要由C、H、O这3种元素构成,基本上符合纤维素中各元素含量;XRD结果表明细菌纤维素的结晶度为80.21%,是一种高结晶度纤维素材料。
- 张沙沙卢蔚波张婷沙如意毛建卫
- 关键词:红茶菌细菌纤维素发酵
- 树莓酵素与蓝莓酵素有机酸分析及其体外抗氧化性能被引量:37
- 2017年
- 研究树莓酵素和蓝莓酵素中有机酸种类与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性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准确地测定其有机酸含量及种类,并以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抗氧化性指标,多体系地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树莓酵素和蓝莓酵素均以酒石酸、乙酸和柠檬酸为主,同时因发酵代谢积累了少量丙酮酸、莽草酸和富马酸,而在蓝莓酵素中未检测到没食子酸。树莓酵素和蓝莓酵素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均表现出浓度依赖性。在实验剂量内,树莓酵素和蓝莓酵素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_(50)分别为2.00 mg V_C当量/m L和8.70 mg V_C当量/m L,还原力的IC_(50)分别为4.53 mg V_C当量/m L和7.62 mg V_C当量/m L,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_(50)分别为0.53 mg V_C当量/m L和2.05 mg V_C当量/m L,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_(50)分别为8.92 mg V_C当量/m L和9.14 mg V_C当量/m L,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_(50)分别为3.59 mg V_C当量/m L和6.81 mg V_C当量/m L。树莓酵素有机酸种类多于蓝莓酵素,且树莓酵素的抗氧化性能优于蓝莓酵素。
- 程勇杰陈小伟陈小伟张沙沙张婷张沙沙沙如意张婷
- 关键词:抗氧化能力
- 紫薯功能性与其食品开发研究进展被引量:52
- 2018年
- 紫薯属于甘薯的新品种,具有极好的营养价值和极高的药用价值。这极大促进紫薯在国内乃至国际的种植产业以及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除含有普通甘薯的营养成分外,紫薯还富含花青素、多糖、黄酮类、绿原酸、异绿原酸和硒等功能性成分。正因为紫薯含有这些丰富的功能性成分,所以迫切需要将其加工成营养保健食品,目前以紫薯为原料的饮料类、酒类、牛奶类、全粉类等产品已成为热点。多项研究表明,长期食用紫薯或紫薯产品,可延缓人衰老,抑制致瘤致癌物质的产生,降低血糖血脂水平,利于益生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体的增殖,改善肝功能。现国内外对紫薯功能性及其食品开发的研究颇多,本文将对此作一重点概述,旨在为紫薯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 张婷陈小伟陈小伟罗洁张沙沙姚刚张沙沙毛旸晨蔡海莺毛建卫
- 关键词:紫薯食品开发花青素花色苷
- 假木质素沉积及对纤维素酶解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20年
-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为提高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转化率,提升纤维素酶的水解效率和可发酵性糖产量,降低纤维素酶的使用量和生物质转化成本,对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进行预处理十分必要;然而,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之间的天然屏障限制了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组分的酶解。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预处理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目前更多采用质量分数小于4%的稀酸法(如盐酸、硫酸和硝酸等,120~210℃)、高温热水法、蒸汽爆破法和液相水热法等,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木质素或大部分半纤维素的溶解和去除有利于提高纤维素酶的可及性。木质素对纤维素酶解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通过预处理降低木质素含量有利于提高纤维素酶解效率。木质纤维经稀酸或高温热水等预处理后,Klason木质素相对含量反而会增加。在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预处理过程中,木质素液滴可能以假木质素形式沉积于纤维素表面,使其比天然木质素更加抑制纤维素酶解。本研究首先概述生物质预处理过程中木质素液滴和假木质素的形成过程,提出假木质素产生的可能机制,并对其组成和性质进行综述;然后阐述木质素液滴和假木质素对木质纤维酶解的影响;最后总结假木质素形成的调控策略。假木质素的形成过程属于非均相反应过程,受传质扩散(分子水平)和流动(宏观统计水平)的影响,可从介尺度行为研究假木质素的形成机制,同时建立相关模型和理论实现其科学的定量描述和定向调控,这不仅有利于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炼制工艺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跨学科科学规模的形成。
- 沙如意张沙沙张沙沙赵福权蔡成岗蔡成岗毛建卫
- 关键词:木质纤维纤维素酶生物质
- 以木薯水解液为原料静置发酵制备细菌纤维素的研究
- 选用木薯水解液为发酵培养基基制,利用纯菌种发酵制备细菌纤维素(BC)。利用单因素实验探讨木薯水解液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的最优生产条件;对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纤维素产量、还原糖消耗量以及pH等变化进行了检测,以葡萄糖培养基为对照...
- 张沙沙沙如意毛建卫
-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红外光谱分析电镜扫描
- 文献传递
- 木薯酒发酵过程中的有机酸变化及对其品质的影响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以新鲜甜木薯为原料,跟踪监测木薯酒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木薯酒发酵期间的有机酸组成及动态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酒发酵过程中的酸味强度。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木薯酒中的还原糖含量先快速上升至最高点最后趋于平稳(54.67 mg/m L);酒精度先上升后平稳(7.11%vol);总酸含量先缓慢减少至2.21 mg/m L,再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与p H值变化趋势相反。酒石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是木薯酒发酵中重要有机酸,分别占木薯酒总有机酸含量的2.66%~12.31%,41.50%~63.53%,18.21%~23.82%,1.22%~27.77%,3.17%~15.89%,其他有机酸是酒中的辅助酸味特征成分。乳酸和乙酸是木薯酒的主体酸,其味道强度值(TAV)占总TAV值的65.82%~95.84%,发酵84 h的木薯酒有最高的味道强度值,其可达到223.87。
- 张婷陈小伟陈小伟张沙沙薛淑龙张沙沙范昊安程勇杰姚刚于林凯程勇杰蔡海莺
- 关键词:有机酸
- 不同酒曲发酵生产木薯酒香气成分GC-MS分析被引量:10
- 2019年
- 分别以2种不同酒曲发酵的木薯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酒中香气成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并对比分析2种酒曲发酵生产的木薯酒的香气成分共同点及差别。结果表明:甜酒曲、白酒曲发酵的木薯酒中分别鉴定出54、31种香气成分,包括醇类、酯类、酸类、醛酮类、芳香类、烷烃类、胺类和醚类等。两种木薯酒中相同的香气成分有12种,其中含量最高的5种香气成分依次为:乙醇、异戊醇、β-苯乙醇和丁二酸二乙酯。对应的相对含量依次为:甜酒曲42.58%、15.08%、15.08%、3.19%,白酒曲70.41%、11.57%、10.55%、0.21%。不同酒曲发酵的木薯酒都含有各自特有的香气成分。乙酸戊酯、2-甲基乙酸丁酯和2,6-二甲基-4-庚醇仅在木薯甜酒中检测到,而乙酸苯乙酯、壬酸乙酯为木薯白酒所特有的挥发性成分。白酒曲产醇能力较强,而甜酒曲产酯、产醛酮及产芳香类能力均为较高水平,这说明两种酒曲发酵功能差距较大。
- 张婷陈小伟陈小伟范昊安张沙沙蒋立新赵万钙姚刚蔡海莺毛建卫
- 关键词:酒曲顶空-固相微萃取香气成分气相色谱-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