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
- 作品数:14 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昌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根际土壤MBC/WSOC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以马尾松与木荷混交林(MM)为对照,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MK)、封育林(FY)、阔叶混交林(KY)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恢复模式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MBC和WSOC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各种恢复模式均呈现出土壤MBC和WSOC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根际土壤的MBC含量较非根际土壤高,而其WSOC含量较非根际土壤低。MK、MM根际土壤的MBC含量分别与它们的WSOC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MM、MK和KY非根际土壤的MBC含量分别与其WSOC含量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总体上,各种植被恢复模式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之间MBC、WSOC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 黄诗华黄荣珍樊后保朱丽琴胡良贾龙王赫王娜
- 关键词: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
- 一种基于DDLVO理论对土壤分离能力的算法及在薄层水流试验的验证
- 为定量研究土壤分离能力和液固比的关系,根据DDLVO理论建立土壤分离能力有关土壤水膜和土壤液固比的数学模型,得到土壤分离能力关于土壤液固比与颗粒粒径的计算公式,并对已有的薄层水流试验结果进行了相应的验证。研究表明,当土壤...
- 程洪王赫黄国敏杨文利徐童心赵建民蔡高堂甘建军江辉
- 关键词:液固比薄层水流
- 基于城市内涝浅谈海绵城市建设被引量:10
- 2016年
- 通过分析典型的城市内涝发现,导致全国各地城市内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为各地入汛早、暴雨增多,城市雨洪调蓄能力差、排水设施标准低。叙述了海绵城市内涵和功能,介绍了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概况和海绵城市建设优秀案例,重点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内涵认识和措施建设上存在的主要误区,结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阐述了低影响开发设施体系是一个由源头控制、中途控制、末端控制共同构成的系统,探讨了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措施,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并对海绵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提高对海绵城市的认识,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的发展。
- 王赫肖龙刘勇贾龙朱丽琴李威黄荣珍
- 关键词:内涝
- 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对杉木幼树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全球气候变暖和氮沉降量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两大重要特征,将对树木的生长和发育造成巨大影响,从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产量。然而,由于野外研究的缺乏,树木响应气候变暖和氮沉降的生理生态机制仍不明确,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准确预...
- 王赫
- 关键词:杉木氮沉降生长发育生理特性
- 文献传递
- 红壤退化地森林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地实施生态恢复后生物生产力恢复迅速,但土壤尤其是土壤水库的功能并未获得同步恢复,导致土壤水库对于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调节能力低下,区域性洪涝灾害和季节性干旱依然突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退化地典型植被恢复类型(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0—60cm土层土壤水库各种库容差异,以及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土壤水库库容与土壤有机碳密度两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森林恢复类型死库容呈上升趋势,兴利库容和最大有效库容呈下降趋势,防洪库容变化趋势不明显,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兴利库容略高。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同一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均表现为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而活性有机碳密度则以阔叶混交林最大。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水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因果影响关系(P=0.01),其中对有机碳水平起到主导性贡献作用的是水溶性有机碳。因此,对于退化红壤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通过适当密植和立体种植,提高林地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并在马尾松等先锋树种针叶林分中补植阔叶乔灌木,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大土壤水库容量,从而有利于土壤水库结构和功能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 黄荣珍朱丽琴王赫贾龙刘勇段洪浪吴建平刘文飞
- 关键词:土壤水库库容土壤有机碳红壤
- 红壤侵蚀地不同人工恢复林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30
- 2017年
- 土壤有机碳尤其是活性有机碳可快速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地3种典型人工恢复林(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inus massoniana-broadleaved multiple layer forest(PB))、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Schima superba-Pinus massoniana mixed forest(SP))、阔叶混交林(broad-leaved mixed forest(BF)))土壤(0—60 cm)总有机碳和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林分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均表现为PB>SP>BF,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表层有机碳富集系数为0.49—0.55,表明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恢复水平和保持强度。不同林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变化范围为0.92—9.17 g/kg、535.89—800.46 mg/kg和27.24—261.31 mg/kg,且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总体以BF较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以ROC/SOC最高,DOC/SOC次之,MBC/SOC最低,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ROC/SOC的值呈逐渐降低趋势,DOC/SOC的值却呈逐渐升高趋势,MBC/SOC(微生物熵)则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林分间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以BF最高,表明阔叶混交林更有利于活性碳的积累。因此,对于红壤侵蚀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适当密植和立体种植,以提高土壤碳储量和土壤肥力,并在马尾松等先锋树种林分中补植阔叶树种,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从而有利于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功能的快速恢复。
- 朱丽琴黄荣珍段洪浪贾龙王赫黄诗华易志强张文锋
- 关键词: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红壤
- 本构因子及环境因子水对土壤粘聚力的影响2
- 为研究土壤本构因子和环境因子水对土壤粘聚力的影响,进行不同土壤(河沙、高岭土、红壤、重钙土)颗粒粒径组成分析测定、不同土壤颗粒集群的宏观力的剪切试验相结合,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寻找影响土壤粘聚力的关键本构因子及其影响权重,...
- 程洪王赫黄国敏徐童心赵建民蔡高堂甘建军江辉
- 关键词:粘聚力含水率
- 本构因子及环境因子水对土壤粘聚力的影响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为研究土壤本构因子和环境因子水对粘聚力的影响,结合不同土壤(河沙、高岭土、红壤、重钙土)颗粒粒径组成分析测定及不同颗粒集群的宏观力剪切试验,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寻找影响土壤粘聚力的关键本构因子及影响权重,研究不同含水率下土壤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变化。结果表明,小于0. 01mm的颗粒对4种土壤的粘聚力影响最大(占比98%以上),其中粗粘粒是影响粘聚力的关键因子;河沙、高岭土和红壤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但水对粘聚力的作用与本构因子密切相关,含细颗粒更多的土壤粘聚力对含水率变化的响应可能更加敏感。初步探讨了本构因子和含水率对土壤粘聚力的影响,为土壤侵蚀的防治、防止土壤分离、土壤结构加固、土壤结构稳定及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 王赫程洪黄国敏徐童心赵建民江辉
- 关键词:粘聚力含水率
-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为从微观角度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南方红壤退化地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B)、木荷×马尾松混交林(SP)、阔叶林(BF)]土壤(0~6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有机碳贡献率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总体呈"W"或"N"字分布;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粒径<0.05 mm占优势,而大粒径团聚体含量在湿筛过程中大幅降低,表明大粒径团聚体在水的浸润中更易受到影响;上层土壤(0~40 cm)水稳性大团聚体(粒径>0.25 mm)总含量均以PB最高,而在下层土壤(40~60 cm)3种植被恢复类型较为接近(48.80%~51.64%)。土壤总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PB>SP>BF,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两者均呈下降趋势;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总体高于微团聚体(粒径<0.25 mm),说明有机碳对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均以粒径0.05~0.25 mm最小,且PB中粒径>2.00 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显著高于SP和BF(P<0.05)。保留密度大、灌木(草)层盖度高的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与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更高,对土壤结构改善与功能恢复效果更好。
- 朱丽琴黄荣珍贾龙黄国敏王赫刘勇
- 关键词:植被恢复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红壤
- 基于DLVO理论的粘土颗粒分离能力与液固比模型及验证被引量:2
- 2020年
- 根据DLVO理论建立有关土壤水膜和土壤液固比的土壤分离能力数学模型,得到土壤分离能力关于土壤液固比与颗粒粒径的计算公式,并对已有的薄层水流试验结果进行了相应的验证。研究表明,当土壤液固比上升时,土壤结合水膜厚度增加,二者呈线性相关;而土壤颗粒粒径越小,结合水膜的能力对液固比的响应越敏感,要达到相同水膜厚度,小粒径土壤颗粒所需液固更大;土壤分离能力(分离压)与液固比有关,通过薄层水流实验验证发现,土壤启动临界时的粘聚力c(分离压)和薄层水流临界剪切力τ0具有相等的状态,当τ0大于c时,土壤颗粒发生分离,土壤侵蚀开始启动。研究结果对土壤侵蚀的防治、土壤分离的防止、土壤结构的加固、土壤结构稳定及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 程洪王赫黄国敏杨文利徐童心赵建民蔡高堂甘建军江辉
- 关键词:液固比薄层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