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锋

作品数:6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骨折
  • 3篇腰椎
  • 3篇手术
  • 3篇手术治疗
  • 2篇胸腰椎
  • 2篇疏松性
  • 2篇椎体
  • 2篇结核
  • 2篇后路
  • 2篇后凸
  • 2篇骨质
  • 2篇骨质疏松
  • 2篇骨质疏松性
  • 2篇骨质疏松性骨...
  • 1篇胸腰椎爆裂
  • 1篇胸腰椎爆裂骨...
  • 1篇胸腰椎骨折
  • 1篇压缩骨折
  • 1篇腰椎爆裂骨折
  • 1篇腰椎骨折

机构

  • 6篇青海大学

作者

  • 6篇陈锋
  • 5篇许勇
  • 5篇官众
  • 2篇任磊
  • 1篇沈生军
  • 1篇彭兴国
  • 1篇鲍剑峰
  • 1篇马俊
  • 1篇米明珊
  • 1篇罗伟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改良有限减压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改良有限减压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在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基础上采用后入路改良有限减压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后入路减压手术治疗。收集并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7 d的前后伤椎高度及cobb角,同时于术后12个月内进行随访,观察两组脊柱矫正角度平均丢失度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与术中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植骨融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个月内,观察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伤椎前后缘高度均较治疗前增高,cobb角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的脊柱矫正角度平均丢失度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改良有限减压手术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其能在保留患者关节囊、韧带复合体及部分棘突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脊柱受压情况,保持患者脊柱的稳定性,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锋官众
关键词:后方韧带复合体胸腰椎爆裂骨折脊髓损伤
骨填充网袋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合并椎体内裂隙征被引量:6
2019年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合并椎体裂隙征患者,较易发生骨水泥渗漏。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合并椎体内裂隙征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合并椎体内裂隙征患者,年龄60-80岁,其中31例进行单侧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注入治疗(对照组),另31例进行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研究组),记录2组骨水泥渗漏情况、手术时间与透视次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30,60d的目测类比评分与功能障碍ODI评分;通过X射线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7d伤椎高度变化;采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0 d的生活质量。结果与结论:(1)研究组手术时间与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6%,39%,P <0.05);(2)两组治疗后7,30,60 d的目测类比评分与功能障碍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研究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障碍评分比较无差异(P> 0.05);(3)两组治疗后7 d的伤椎高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 <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05);(4)两组治疗后60 d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 0.05);(5)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侧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合并椎体内裂隙征,可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减轻疼痛、提高伤椎高度。
许勇官众李永霞陈锋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
一期后路手术治疗小儿脊柱结核的远期疗效
2022年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一期后路手术治疗小儿脊柱结核的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02月-2018年7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实施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脊柱结核患儿临床资料,男18例,女12例;年龄3~12岁;胸椎10例,胸腰椎6例,腰椎9例,骶椎5例;ASIA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12例,E级13例。观察患儿手术预后情况。结果 30例随访4~8年,失访2例。脊椎后凸角:术前42~48(44.8±6.20)°,末次随访时18~22(20.4±2.37)°;神经功能:B级1例,术后恢复到D级,C级3例、D级12例术后均恢复到E级。术后1个月1例切口感染,给予抗生素、清创术后治愈;术后1年3例切口窦道形成,清创术后治愈;2例脊柱结核复发,均再次住院实施翻修清创内固定术。1年后,所有患儿均植骨融合;1例骨性融合后出现内固定断裂,予以内固定取出术。结论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小儿脊柱结核,能获得较安全可靠的远期疗效。
陈锋官众贺弘许勇罗伟
关键词:小儿脊柱结核后路手术神经功能障碍后凸畸形
腰椎结核前后路联合与前路微创后路病灶清除的临床对比研究
官众许勇鲍剑峰彭兴国任磊马俊米明珊沈生军陈锋曾振林
该课题采用前路微创小切口引流联合后路经半椎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一方面继承后路手术的优势,置钉相对简单,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满意,另一方面采用前路微创小切口清除腰大肌脓肿,完全彻底的清除大的...
关键词:
关键词:腰椎结核
经伤椎和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中期效果分析被引量:34
2020年
背景:跨伤椎螺钉置入固定容易出现椎体骨小梁不能完全恢复,影响脊柱矢状位力学稳定。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的抗屈力、抗扭转力明显增加,增加了椎体在屈曲、后伸、旋转等各种活动的承载负荷,可更好地维持伤椎稳定性,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目的:对比经伤椎和跨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中期随访结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胸腰段椎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案分为跨伤椎组、经伤椎组。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统计分析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卧床时间及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皮下血肿发生情况,对比2组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随访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及后凸Cobb角。结果与结论:①经伤椎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跨伤椎组、术中出血量大于跨伤椎组,但术后卧床时间比跨伤椎组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前及术后2周随访:2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术后6,12个月随访:经伤椎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跨伤椎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大于跨伤椎组,后凸Cobb角小于跨伤椎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跨伤椎组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30%)高于经伤椎组(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⑤提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不仅能有效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恢复椎体的生理高度及曲度,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许勇官众李永霞陈锋任磊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钉内固定
PKP治疗不同骨密度T值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2024年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不同骨密度T值(bone mineral density T value, BMD-T)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确认BMD-T在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 OSF)手术中潜在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12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接受PKP治疗的162例OS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D-T不同将患者分为轻度组(-4≤BMD-T≤-2.5,n=40)、中度组(-5≤BMD-T<-4,n=78)和重度组(BMD-T<-5,n=44)。比较手术前后椎体楔形角、后凸角度、椎体高度变化,并进行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分。随访6个月后,计算再骨折的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VAS评分、ODI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组患者的骨水泥注入量高于其他两组,手术前后椎体楔形角、后凸角、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3组患者的再骨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骨水泥渗漏、BMD-T是影响OSF患者PKP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PKP治疗不同BMD-T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BMD-T越低,术后椎体高度和脊柱后凸的矫正越明显,但越容易发生骨水泥渗漏。
陈锋许勇贺弘李永霞景青玲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