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芳
-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省台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超声心动图的心脏定量分析技术在胎儿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心动图的心脏定量分析技术在胎儿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于台州市椒江区妇幼保健院经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36例胎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胎儿心脏定量分析软件测算并比较左、右心室形状、大小及功能。结果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胎儿左心室24节段球形指数均明显大于右心室(均P<0.05),左心室球形指数较大,形状较为扁平,右心室球形指数较小,形状更似球形;左、右心室舒张末期长径未表现出明显差异(1.99±0.36 vs.2.04±0.37,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面积明显小于右心室(1.50±0.54 vs.2.40±0.83,P<0.05),左、右心室舒张末期横径Z-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右心室1~19节段横向缩短率Z-评分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均P>0.05),左心室20~24节段横向缩短率Z-评分分别为-1.36(-2.01,-0.36)、-1.48(-2.11,-0.28)、-1.47(-2.08,-0.27)、-1.45(-2.05,-0.25)、-1.44(-2.05,-0.22),与右心室的-0.35(-0.88,0.10)、-0.40(-0.77,0.16)、-0.48(-0.70,0.17)、-0.45(-0.67,0.17)、-0.42(-0.68,0.1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超声心动图的心脏定量分析技术能够有效评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胎儿心脏形状、大小及功能,推荐临床推广应用。
- 王陈雅吴芳芳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胎儿
- 预防母婴同室新生儿沐浴过程中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预防母婴同室新生儿沐浴过程中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要点。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出生的600例母婴同室新生儿进行分组研究,按照计算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0例新生儿采用常规沐浴方法沐浴,研究组300例新生儿采用改进后护理流程和消毒方法沐浴,比较两组新生儿感染率及家长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为7.0%,与研究组新生儿感染率2.0%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新生儿家长满意度分别为88.3%、99.0%,经比较,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婴同室新生儿沐浴过程中采用改进后护理流程和消毒方法的新型沐浴方式,可显著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提高家长满意度。
- 吴芳芳余瑛蒋燕
- 关键词:医院感染新生儿沐浴母婴同室护理管理
- 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的高危因素调查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调查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选取152例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为早发型败血症组,255例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为晚发型败血症组,200例无败血症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分析早发型败血症、晚发型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结果早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新生儿窒息、胎膜早破、宫内窘迫、羊水污染、孕产妇发热、肺部感染;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质量、脐部感染、喂养不当、有创操作。结论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晚发型败血症的高危因素不同,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
- 吴芳芳余瑛宋华芳
-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高危因素预防措施
- 防撞条联合鸟巢护理在新生儿黄疸光疗中的疗效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析防撞条联合鸟巢护理在新生儿黄疸光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从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疽患儿中抽取,且均通过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患儿共80例,其中40例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另外40例设为实验组,实施防撞条联合鸟巢护理。就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展开分析和数据对比。结果:实验组的胆红素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干预后的皮肤擦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生儿黄疸光疗中开展防撞条联合鸟巢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儿皮肤擦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 陈晓君宋华芳吴芳芳
- 关键词:鸟巢护理新生儿黄疸光疗
-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干预的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研究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感染干预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台州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行PICC的新生儿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实施常规置管干预,观察组55例实施PICC相关性感染干预。比较两组抗生素和PICC使用情况、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患儿近亲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时间、PICC置管时间分别为(440.65±70.49)h、(20.19±6.72)d,均短于对照组的(651.57±96.58)h、(31.52±8.64)d,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7.68,均P<0.01);观察组医护人员对患儿的全天手卫生执行依从性分别为95.15%(157/165)、78.18%(129/165)、72.73%(120/165),均高于对照组的61.82%(102/165)、40.00%(66/165)、30.30%(50/16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8、49.75、59.45,均P<0.05);观察组血流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1.82%(1/55)、1.82%(1/55)、1.82%(1/5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5%(8/55)、21.82%(12/55)、18.18%(10/5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10.56、8.18,均P<0.05);观察组患儿近亲属满意度为96.36%(53/55),高于对照组的78.18%(4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8,P<0.05)。结论PICC相关性感染干预应用在新生儿中能够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近亲属满意度。
- 宋华芳陈晓君吴芳芳
- 关键词:导管相关性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病人满意度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