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
- 作品数:14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甘肃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PV感染与头颈部鳞癌的关系被引量:3
- 2017年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的重视,吸烟和饮酒得到了相应的控制,但这并没有使头颈部鳞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反而有逐渐上升的趋势,随着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人类中多途径的广泛传播,在人体头颈部尤其是口腔黏膜病变中已检测出多种不同型别的HPV,相关研究表明,高危型HPV病毒感染可能是引起头颈部鳞癌尤其是口咽部鳞状细胞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本文对HPV的感染与头颈部鳞癌的关系做一综述。
- 王军张宏宋一丁安宁
- 关键词:HPV感染头颈部鳞癌口咽鳞癌预后
- 肺部超声监测在严重高原肺水肿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 探讨肺部超声在严重高原肺水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盲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严重高原肺水肿患者,按不同海拔高度分为2500~3000 m组、3000~3500 m组、3500~4200 m组,每组20例.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 h、24 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通过血气分析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应用床旁超声仪扫描并测定B线数目和肺动脉压(PAP),计算B线评分以反映肺水含量.各时间点B线评分与PaO2/FiO2、PAP、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60例患者无死亡或退出病例,均纳入最终分析.不同海拔高度组间PaO2/FiO2、PAP、APACHEⅡ评分、B线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海拔高度对PaO2/FiO2、PAP、APACHEⅡ评分、B线评分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312、0.014、1.098、0.236,P值分别为0.340、0.791、0.733、0.986).各组患者经积极治疗12 h起PaO2/FiO2、PAP、APACHEⅡ评分、B线评分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24 h改善情况优于12 h(均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时间对PaO2/FiO2、PAP、APACHEⅡ评分、B线评分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844.270、121.690、1173.175、19426.968,均P〈0.001),海拔高度和治疗时间对PaO2/FiO2、PAP、APACHEⅡ评分、B线评分的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304、0.404、1.172、1.403,P值分别为0.875、0.805、0.327、0.59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原肺水肿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B线评分与PaO2/FiO2均存在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579、-0.522、-0.386,均P〈0.01),说明患者B线越多,肺水肿越严重,氧合就越差,而随治疗后B线减少,肺水肿逐渐缓解,氧合逐渐改善;治疗前及治疗24 h B线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值分�
- 马德花鲍海咏张宏石海霞李成蓉李万太仲盛年刘梅侯明
- 关键词:血管外肺水高原肺水肿氧合指数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1例报道
- 2017年
- 1病例资料患者男,47岁,主因“发现右锁骨近端肿胀、疼痛并伴右肩关节活动受限20天”就诊,患者2016年3月自觉右侧锁骨及肋骨疼痛不适,2月后,在某院行胸肋锁骨三维重建+胸腹部CT提示:(1)双侧锁骨、右侧锁骨头及肩峰、右侧第3-7、9-11及左侧第4-7、10-11肋骨、胸椎多处椎体及附件囊状骨质破坏,
- 张宏王军安宁满国栋
- 关键词:骨疼痛胸肋骨转移瘤棕色瘤陈旧性骨折
- 双源CT联合磁共振成像在咽喉部位血管瘤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在咽喉部位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甘肃省肿瘤医院自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02例咽喉部位血管瘤患者纳入B组。另将同期于我院治疗的102例鼻咽癌患者纳入A组。比较两组患者双源CT、MRI定量检测结果及征象。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双源CT联合MRI对咽喉部位血管瘤的诊断效能。结果B组患者标准碘基值、肿块强化程度、能谱曲线斜率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对比剂容积转运常数、速率常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血管内体积分数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双源CT联合MRI对咽喉部位血管瘤的诊断效能高于二者单独诊断。结论双源CT联合MRI在咽喉部位血管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其早期诊断及针对性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满国栋王健力王娟张宏宋一丁武元元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鼻咽癌
- CTA与手持多普勒彩超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定位中的价值及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手持多普勒彩超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头颈颌面部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50例行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的头颈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患者,根据术前定位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A组术前运用CTA进行穿支血管定位,B组术前运用手持多普勒彩超进行穿支血管定位,根据定位穿支点对患者皮瓣进行术前设计及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穿支血管吻合率、血管危象发生情况及手术时间。结果A组患者有24例穿支完全吻合,吻合率为96%(24/25),且皮瓣穿支定位准确率高,术后皮瓣全部存活,可明显缩短手术所用的时间。B组患者有22例探测到穿支,其中有3例患者术前探测到的穿支位置与术中切开后发现的穿支位置不一致,1例是来自股直肌表面发出的穿支,1例发现穿支来源于横支,并非降支,切取横支穿支皮瓣,1例术中发现穿支血管较细,穿支搏动无力,向上仔细寻找发现穿支来源于升支,并非降支;3例患者未探测到穿支,吻合率为76%(19/25)。A组穿支血管吻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P<0.05)。术后,A组未发生血管危象,B组有1例发生动脉危象,1例发生静脉危象,经急诊手术抢救后,2例皮瓣均成活,其余皮瓣未出现坏死。A组手术时间(100±20)min短于B组的(150±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CTA检查可精准定位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可提高穿支定位的准确率,为术前设计和术中切取皮瓣提供指导,明显缩短取瓣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皮瓣移植成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张宏邵蓉王军范向达王娟张建伟宋一丁
- 关键词:CT血管造影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
- 2025年
-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例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后需行颏下岛状皮瓣修复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术后颏下岛状皮瓣成活率,评估供区及受区的功能恢复情况、肿瘤复发情况。结果20例患者的颏下岛状皮瓣全部成活,颏部供区均一期拉拢缝合,术后每3个月~半年复查1次,颏部供区均恢复良好。其中1例牙龈癌术后1年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给予再次清扫颈部淋巴结手术后,到本院放疗科行放疗治疗;1例舌癌患者术后病理提示颈部Ⅱ区有1枚淋巴结转移,术后半年出现口底复发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到本科给予免疫+化疗治疗(替雷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化疗后行放疗治疗。结论颏下岛状皮瓣因其血管蒂稳定,对供区伤害小,且皮瓣成活率高,适用于术前检查颈部Ⅰ区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口腔癌或颌面部良性肿瘤切除术后的缺损修复,但术前检查已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此皮瓣。
- 张宏王军邵蓉范向达
- 关键词:颏下岛状皮瓣
-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巨大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观察
- 2025年
- 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后口腔颌面部巨大软组织缺损利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因头颈部恶性肿瘤行扩大切除术后造成的口腔颌面部巨大软组织缺损利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切除术后的缺损范围制备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最大切取面积为32.0 cm×12.0 cm,最小切取面积为3.5 cm×7.0 cm,大腿部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观察皮瓣的成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受区及供区外形及功能恢复情况、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术后38例患者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全部成活,1例患者术后出现静脉危像,1例患者术后出现动脉危像,经急诊抢救取出血栓后皮瓣存活,大腿部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且均一期愈合,术后每3~6个月复查1次,大腿部供区均恢复良好,其中1例口颊癌因病期较晚术后1年肿瘤复发,予以免疫化疗(信迪利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及二次手术治疗。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因其血管与颈部血管粗细一致,术后皮瓣成活率高,且对供区影响小,可有效修复头颈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后的口腔颌面部巨大软组织缺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张宏王军范向达王娟张建伟宋一丁
- 关键词:头颈部恶性肿瘤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
-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腮腺巨大肿瘤术后缺损1例报道
- 2025年
- 腮腺区肿瘤切除术后缺损常常需要皮瓣修复。然而,高龄且合并较多基础疾病的患者往往无法长时间耐受手术,若采用游离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坏死的风险较大,并且很多患者难以承受二次手术创伤。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采用一种简单有效、成功率高的修复手段至关重要。颏下岛状皮瓣制备简单,术后成活率高,对于高龄患者,尤其是存在腮腺区缺损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本研究报道1例腮腺巨大肿瘤切除术后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患者。患者年龄较大,体质较差,且合并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采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成功,皮瓣血运良好。
- 张宏邵蓉王军张建伟范向达王娟
- 关键词:颏下岛状皮瓣腮腺皮瓣修复
- 增生白玉芦汤对大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治疗作用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增生白玉芦汤对大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取SPF级♂SD大鼠50只,除空白组10只外,所有大鼠头颈部接受25Gy X线放射照射1次,次日ig给药治疗10 d,每日1次,记录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和颊黏膜变化;治疗结束后,收集心脏血并处死大鼠,收集颊黏膜组织用于相关炎性因子、蛋白、基因和病理检测。结果 增生白玉芦汤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较好,体质量下降程度小,口腔黏膜炎的程度较轻;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及颊黏膜组织中IL-1β、TNF-α、磷酸化核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α、磷酸化NF-κB的表达降低,但黏膜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升高。结论 增生白玉芦汤能有效改善减轻大鼠口腔黏膜的炎性症状,减轻及修复颊黏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及促进生长因子有关。
- 崔阳阳张桂琼张强董艳琴何娟霞张宏郝天丽赵会林薛文翰
- 关键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颊黏膜炎性浸润坏死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 46例颈动脉体瘤诊治单中心经验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46例患者Shamblin分类,其中Ⅰ型2例,Ⅱ型37例,Ⅲ型7例。年龄15~74岁,平均47.8岁,男∶女=1∶5.57。左侧14例,右侧30例,2例为双侧。颈淋巴结转移1例。家族史1例,三代共计5人发病,其中1人为双侧。结果:单纯动脉外膜下剥离38例。动脉外膜下剥离合并颈外动脉切除6例。颈总动脉分歧部切除2例:其中1例未吻合血管,1例切除后行颈总-颈内动脉吻合。术后均无脑缺血症状、体征。颅神经损伤8例。ShamblinII型术后24 h内脑梗塞2例,无手术相关死亡。随访复发2例。结论:尽管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总体是安全的,仍有发生颅神经损伤、术后脑卒中的可能性。
- 张建伟王军张宏王娟
- 关键词:化学感受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