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明 作品数:34 被引量:464 H指数:13 供职机构: 上海市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上海地区一次典型空气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16 2016年 利用上海地区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逐6 h的1°×1°全球再分析资料,结合微脉冲激光雷达数据反演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和美国NOAA研制的轨迹模式HYSPLIT气流后向轨迹的模拟结果,分析了2014年5月25—30日上海地区一次严重空气污染天气过程,初步探讨了此次污染过程的污染物源、输送路径、气象条件及大气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地区此次空气污染过程以PM2.5影响为主,主要受沙尘外源性输入和秸秆燃烧共同影响,过程持续时间长;中低空(850—700 h Pa)水平输送、垂直风场分布及大气层结变化为此次空气污染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微脉冲激光雷达监测的距离平方订正回波信号强度、气溶胶消光系数和PM2.5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对上海地区污染天气过程的预报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曹钰 马井会 许建明 耿福海关键词:沙尘输送 秸秆燃烧 逆温 后向轨迹 PM2.5 2009年上海地区空气质量综述 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根据2009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等3种污染物的空气污染指数资料,统计分析了2009年上海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并与前8年(2001—2008年)的平均状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009年是2001年以来上海地区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主要表现为空气污染日31天,为9年来最少,且PM10、SO2和NO2的年平均浓度均达到了9年来的最低值。此外,本文还从地面天气类型和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分析了空气污染的成因,发现:(1)空气污染日的出现与地面天气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容易出现空气污染的地面天气形势主要有:高压前、弱高压、均压场、低压带、高压后和冷空气;(2)空气污染源的增加也是造成污染日不可忽略的原因之一;(3)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物的扩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地面风速较小时,容易出现空气污染。同时逆温层出现时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扩散,也容易出现空气污染。 甄新蓉 陈辉 许建明 张国琏关键词:空气质量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 高温预警服务公众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对高温预警服务公众评价量表进行信效度评价,为在上海地区对该项服务的评估提供有效和可靠的测量工具。方法以偶遇调查方式在上海市区进行调查,获取有效问卷435份纳入分析,采用克朗巴赫(Cronbach'sα)系数、折半系数、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分别对高温预警服务公众评价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该量表总Cronbach'sα系数为0.699,分别去除各条目后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13~0.711,折半系数为0.521。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为0.75~0.88,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84。结构效度分析提示,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量表大部分条目的因素载荷均超过0.4,大部分因子平均方差抽取量大于0.5;高分组和低分组各条目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温预警服务公众评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基本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考虑将调整后的量表(10个条目)用于上海地区高温预警服务的评估。 花静 彭丽 吴擢春 曹萌 杨丹丹 许建明 耿福海关键词:信度 量表 上海崇明岛近三年PM2.5浓度变化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利用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上海崇明岛地区颗粒物(PM2.5、PM10)的连续监测资料,研究了近三年PM2.5总体分布、季节变化、日变化及浓度频率分布规律,初步分析了逆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对颗粒物浓度的... 顾凯华 史红仙 张帅 樊曙先 许建明 谈建国关键词:PM2.5 气象条件 文献传递 上海洋山港环境空气IVOCs的浓度、组成和G20期间变化特征 被引量:4 2018年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作为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倍受关注。柴油机(包括船舶)是重要的IVOCs排放源,但其排放特征和环境影响亟待研究。本文选择船舶活动密集的上海洋山港为研究区,采集夏季(2016年8月~9月)和冬季(2017年1月~2月)环境空气IVOCs样品,分析其浓度、组成和季节变化特征,探讨船舶排放对港口环境空气IVOCs的贡献,并评估杭州G20峰会期间船舶管控措施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1)上海洋山港环境空气IVOCs平均浓度为(5.1±0.8)μg/m^3,其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分别占4.3%±0.8%和1.6%±0.5%,其余为不能单体识别的组分(UCM),包括支链烷烃(26.9%±3.9%)和剩余UCM(67.2%±4.4%);(2)时间上,洋山港IVOCs浓度夏季((5.7±0.3)μg/m^3)高于冬季((4.6±0.7)μg/m^3),"上午"(采样时段7:30~15:30)高于"下午"(15:30~23:30)和"夜晚"(23:30~7:20),显示船舶活动对港口环境空气的重要影响;(3)杭州G20会期(2016年9月4日~5日)相比于会前(8月22日~29日),洋山港IVOCs、OC、SO_2和NO_2浓度分别下降了8%、47%、31%和19%,表明船舶排放管控措施具有较显著的减排效果。 王攀攀 李英杰 张帆 陈颖军 冯艳丽 许建明 马英歌 黄成 李莉 李军 张干关键词:船舶排放 化学组成 气象综合参数相关的不同年龄变应性鼻炎发病趋势预报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通过分析气象因素与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发病时间的相关性,建立AR发病趋势的预报。方法根据北京同仁医院2007N2010年4年问AR患者的临床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资料和北京市观象台的气象要素资料,研究不同年龄AR患者平均发病时间与24节气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确立AR发病趋势的预报方程。结果①各年龄AR患者发病的高峰主要集中在8月中旬N9月中旬。②各组AR患者数与前2个节气的气象要素显著相关,海平面气压和风速与AR患者数呈左侧反抛物线非线性相关,其他8项气象要素均与AR患者数呈右侧反抛物线非线性相关,其中水汽压与各组AR患者数的相关程度最好。③建立AR患者发病趋势的非线性预报方程,其非线性相关系数在0.6710~0.9097间,并通过了显著性统计检验(F〉Fa=0.0001);AR发病非线性回归拟合趋势也通过了显著性统计检验(ra=0.0001=0.3372,Fa=0.001=11.70,P〈0.05),其中青少年AR回归拟合趋势最显著。结论AR患者发病趋势的预报方程可以为临床提供AR发病趋势的重要信息,对AR的诊断和防御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李津 欧阳昱晖 许建明 丁谊 张德山关键词:非线性动力学 2012年上海地区空气质量综述 被引量:1 2013年 应用基于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3种污染物浓度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分析了2012年上海空气污染的总体状况,结果表明:自2001年以来,2012年上海的空气质量最好,优良率最高,PM10、SO2和NO2的年平均浓度最低(分别为0.071mg/m3、0.023mg/m3、0.046mg/m3)。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大气环流背景、近地面天气状况和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分析发现:(1)地面天气形势对污染事件影响显著,2012年影响空气污染的主要地面天气形势为:高压前、弱高压、冷空气、弱低压和低压底部;(2)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条件决定大气扩散能力,当气压梯度小、风力较弱时,大气扩散能力差,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形成空气污染事件。 甄新蓉 许建明 张国琏关键词:空气污染 气象条件 统计分析 2006—2008年上海地区臭氧污染特征与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28 2010年 利用2006—2008年上海市的徐汇、浦东、宝山、金山、崇明5个监测站的臭氧观测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的臭氧污染现状。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基本呈现中心城区低、郊区高的特征,宝山钢铁工业区较低而金山化工区较高;从时间分布上来看,3—11月均会出现臭氧浓度超标,7月臭氧超标天数最多,5月和8月的超标天数也较多。一天内小时平均浓度超标(>100 ppbv;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最多的时段为13—15时,而8小时平均浓度超标(>75 ppbv;美国EPA标准)最多的时段是9—10时;根据WHO、欧盟、美国和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简称我国标准)及上海市气象局气象灾害臭氧预警信号(简称上海市标准)所统计的上海地区各监测站点超标天数可知,WHO标准统计的超标天数最多,其次为欧盟,按我国标准和上海市标准所统计出的臭氧超标天数最少。8小时滑动平均统计的臭氧超标天数比按小时平均浓度统计的超标天数要多一倍左右。从保护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用臭氧8小时平均来评价臭氧污染程度更为科学,采用小时平均浓度设定臭氧评价阈值进行污染预警和管理更具可操作性。 耿福海 毛晓琴 铁学熙 高伟 彭丽 许建明 周广强关键词:大气环境 污染特征 评价指标 地面臭氧 重霾天气气溶胶辐射效应对近地面臭氧峰值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8年 重度灰霾(或重霾)条件下,大气气溶胶颗粒物显著衰减到达地表的太阳紫外辐射,对臭氧O3光化学过程形成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2013年12月1-10日发生在长三角地区的一次重霾过程进行详尽分析,结合对流层紫外和可见光模型(TUV)及NCAR箱式模型(MM),探讨气溶胶辐射效应对地面臭氧形成和浓度峰值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域输送、稳定边界层累积和二次气溶胶过程等是导致本次重霾发生的主要原因;重霾条件下,臭氧光化学反应明显减弱,臭氧日峰值明显降低,但光化学反应仍缓慢进行;受各种因素如区域输送、边界层累积效应及二次气溶胶等过程影响,臭氧浓度随细颗粒物PM10浓度升高而缓慢上升。TUV和MM模拟结果与观测吻合较好,模拟结果进一步显示,当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由0.8增加到2.0时,到达地表的紫外辐射衰减63%,地面臭氧峰值浓度降低近83%,表明随着灰霾污染加重,近地层臭氧浓度有所降低。 刘姝岩 包云轩 金建平 刘诚 许建明 李建民 黄建平关键词:臭氧 光化学反应 紫外辐射 上海典型持续性PM_(2.5)重度污染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7 2016年 本研究针对2013年1月23~24日的上海PM_(2.5)持续重污染过程,采用WRF-Chem大气化学模式以及PM_(2.5)质量浓度、能见度、气象要素等地面实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造成上海冬季PM_(2.5)持续性重污染的一类"天气学必要成因",即一次弱冷空气活动过程导致了两种不利污染天气条件——"弱气压场(静稳形势)"和"弱冷空气扩散(输送形势)",两者先后影响上海造成PM_(2.5)浓度持续上升.主要过程如下:首先弱冷空气影响之前,上海处在不利的局地气象扩散条件下,受弱气压场控制10 h后本地PM_(2.5)质量浓度达到重度污染水平,之后夜间稳定边界层(地面静风和低层逆温)使得PM_(2.5)重度污染维持了7h,期间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172.4μg·m^(-3).后期弱冷空气影响上海,虽然改善了局地扩散条件但是同时产生了明显的周边污染物输送,使得本地PM_(2.5)质量浓度升高并达到峰值(280μg·m^(-3)),继续加重污染水平,期间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213.6μg·m^(-3).WRF-Chem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整个污染过程周边区域输送对上海PM_(2.5)平均贡献率为23%,其中两个阶段周边区域输送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7.2%和32.2%,可见在不同的污染天气条件下周边污染源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根据对污染天气类型的预判制定应急减排方案. 常炉予 许建明 周广强 吴剑斌 谢英 余钟奇 杨辰关键词:PM2.5 污染特征 输送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