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海龙

作品数:15 被引量:87H指数:4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广东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土壤
  • 3篇有机碳
  • 3篇有机碳组分
  • 3篇珠江三角
  • 3篇珠江三角洲
  • 3篇母质
  • 3篇肥力
  • 3篇成土
  • 3篇成土母质
  • 2篇有机碳储量
  • 2篇三角洲
  • 2篇三角洲平原
  • 2篇碳储量
  • 2篇土壤肥力
  • 2篇土壤肥力指标
  • 2篇土壤剖面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土壤有机碳储...
  • 2篇能谱

机构

  • 15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广东生态工程...
  • 1篇广西大学
  • 1篇浙江益壤环保...

作者

  • 15篇秦海龙
  • 14篇卢瑛
  • 11篇姜坤
  • 4篇刘红宜
  • 3篇郭彦彪
  • 2篇高玉洁
  • 1篇熊凡
  • 1篇韦翔华
  • 1篇李军辉
  • 1篇王超
  • 1篇陈勇

传媒

  • 2篇土壤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亚热带山区地形系列土壤有机碳储量与组分特征
为探究我国南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碳(SOC)随海拔变化规律,选取了广东省罗浮山作为研究对象,从山脚到山顶(海拔280~ 1210 m)共布设了10个样点,分别采集0~ 20 cm、20~40 cm、40~ 60 cm、60...
秦海龙贾重建卢瑛郭彦彪姜坤李先霞杨奇青温志滔
关键词:有机碳储量活性有机碳有机碳组分剖面分布南亚热带
广东罗浮山土壤有机碳储量与组分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18年
对广东罗浮山不同海拔有代表性的10个土壤采样点进行剖面挖掘,采集0~20 cm、20~40cm、40~60 cm、60~8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POXC)含量、土壤有机碳的各组分含量及土壤基本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探讨罗浮山不同海拔各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及组分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罗浮山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集中分布在0~40 cm深度的土壤中,且0~20 cm SOC含量及储量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SOC含量及储量、POXC含量以及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均呈增加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SOC含量及储量、POXC含量、CF1和CF2含量均呈降低趋势,而CF3和CF4含量则反之;POXC含量、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与SOC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增加SOC积累是提高SOC各组分含量的主要途径。
秦海龙贾重建卢瑛郭彦彪姜坤李先霞杨奇青温志滔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组分活性有机碳
一种可分解式野外采集土壤整段标本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分解式野外采集土壤整段标本的装置,包括上盖面板、下盖面板、装土框;上盖面板和下盖面板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上盖面板覆盖在装土框的任意一端,下盖面板覆盖在装土框的另一端,上盖面板、装土框、下盖面板之间围成...
卢瑛贾重建郭彦彪崔启超刘红宜秦海龙姜坤李军辉
文献传递
珠江三角洲平原不同种植年限土壤铁氧化物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珠江三角洲平原具有上千年的围垦历史,其土壤发生演变过程深受人为作用影响,开展此区域不同种植年限土壤中铁氧化物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的研究,能够揭示人为耕种下土壤发生演变过程。以珠江三角洲平原不同种植年限的土壤剖面为对象,研究了滨海沉积物、河流冲积物和三角洲沉积物发育的土壤及黏粒中全铁、游离铁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河流冲积物、三角洲沉积物发育土壤中游离铁(Fe_d)向土体下部淀积深度逐渐增加,黏粒中游离铁(Fe_(d(clay)))含量在水耕氧化还原层中呈减小趋势,而滨海沉积物发育的土壤Fe_d含量及淀积深度均有所减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滨海沉积物发育的土壤全铁(Fe_t)和游离铁(Fe_d)在黏粒中的富集程度呈增大趋势,而河流冲积物、三角洲沉积物发育的土壤Fe_t和Fe_d富集程度逐渐减小。土壤Fe_d与Fe_t、黏粒游离铁(Fe_(d(clay)))与黏粒全铁(Fe_(t(clay)))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全铁富集率(Fe_(t(clay))/Fe_t)、游离铁富集率(Fe_(d(clay))/Fe_d)均与Fe_(t(clay))、Fe_(d(clay))、黏粒铁游离度(Fe_(d(clay))/Fe_(t(clay)))呈极显著正相关,与Fe_t、Fe_d、土壤铁游离度(Fe_d/Fe_t)、黏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且Fe_(t(clay))/Fe_t与Fe_(d(clay))/Fe_d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铁氧化物在黏粒中的富集以Fe_d为主,且铁氧化物的富集程度受土壤黏粒含量的影响。
贾重建卢瑛熊凡崔启超刘红宜秦海龙姜坤高玉洁
关键词:铁氧化物成土母质珠江三角洲
广东省不同母质发育土壤颗粒分布的分形维数特征被引量:25
2016年
采集广东省主要成土母质(玄武岩、砂页岩、第四纪红土和花岗岩)发育的林地、耕地和园地土壤剖面各发生层土壤,测定了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CEC等理化性质,探讨了不同母质发育土壤颗粒分布的分形维数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玄武岩、第四纪红土、花岗岩和砂页岩发育土壤分形维数变幅分别为2.923 9-2.981 2,2.858 8-2.937 7,2.769 3-2.923 1和2.544 6-2.885 6;玄武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土壤颗粒分布分形维数与砂页岩发育土壤存在显著差异。土壤颗粒分布的分形维数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增大的趋势,相同母质发育土壤的深层土壤颗粒分布的分形维数接近一致。玄武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土壤颗粒分布的分形维数在不同深度土壤之间变幅较小,砂页岩和花岗岩发育土壤变幅较大。土壤颗粒分布的分形维数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负相关,与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磷、速效钾、全铁、C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土壤颗粒分布的分形维数可以作为表征土壤肥力状况指标。
姜坤秦海龙卢瑛贾重建刘红宜崔启超
关键词:成土母质土壤肥力指标
广西岩溶地区水稻土发生特性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2023年
为明确广西岩溶地区水稻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以该区域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挖掘20个典型剖面,通过野外观测、分层取样与分析,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进行分类检索。结果表明,大多剖面出现明显的复钙现象。供试剖面的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归属为人为土土纲;水耕人为土亚纲;潜育、铁聚和简育水耕人为土3个土类;复钙、铁聚和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复钙和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复钙和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7个亚类;在系统分类基层单元归属上,可划归出17个土族和续分为20个土系。考虑广西地区水耕人为土耕作层Ap1碳酸钙相当物含量往往低于犁底层Ap2的现象,而现行水耕人为土复钙亚类的检索中“表层土壤”的“表层”不尽明确而可能导致的亚类误判,建议将其修改为“水耕表层(耕作层或犁底层)土壤”;另外,由于实际调查发现广西地区的一些铁聚水耕人为土也具有复钙特征,建议在检索中增设复钙铁聚水耕人为土亚类。
欧锦琼卢瑛胡丹心周志军秦海龙熊凡阳洋
关键词:岩溶地区水稻土土壤系统分类
广西猫儿山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36
2019年
为探究我国华南地区山地土壤有机碳(C)、氮(N)、磷(P)含量垂直分布特征,阐明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和土层深度的响应,以广西猫儿山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海拔的10个地点,采集了不同发生层的土壤,测定有机C、N、P、pH、容重和机械组成等土壤性质,探讨了不同海拔及深度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土壤C、N、C/P、N/P均呈增加趋势,土壤P呈先增后降趋势,C/N则呈先增后保持平稳趋势;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C、N、P、C/P、N/P均呈显著降低趋势,C/N无显著变化,C、N在不同发生层土壤间具有较高的耦合性(C/N变异系数为4.0%);土壤P在空间上的变异较小(不同海拔、发生层间变异系数分别为31.0%和22.0%).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排序轴反映了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异信息量的74.8%,土壤pH、容重和海拔对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影响,而黏粒、粉粒和砂粒影响效果不显著.
秦海龙付旋旋卢瑛韦翔华韦翔华贾重建姜坤
关键词:海拔
广东省不同母质发育土壤颗粒组成的分形维数特征
采集广东省主要成土母质(玄武岩、砂页岩、第四纪红土和花岗岩)发育的林地、耕地和园地土壤剖面各发生层土壤,测定了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CEC等理化性质,探讨了不同母质发育土壤颗粒组成的分形维数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姜坤秦海龙卢瑛贾重建刘红宜崔启超
关键词:成土母质土壤肥力指标
香蕉茎秆及其生物炭对珠江三角洲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为了探究施用香蕉茎秆(蕉秆)及其制备的生物炭对珠江三角洲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本文通过土壤 培养和盆栽试验, 研究了施用 0.5%、1.0%和 2.0%蕉秆和水稻秸秆(稻秆)及其生物炭后, 土壤中不同粒级水稳 性团聚体的组成, 并采用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和平均重量比表面 积(MWSSA)等评价团聚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 1)珠江三角洲农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以<0.25 mm 微团聚体为主, 占团聚体比例 29.80%~52.52%;1~0.5 mm 团聚体次之, 占 18.19%~20.08%。2)施用 1.0%、2.0%蕉秆和 2.0%稻秆显著增加>0.25 mm土壤团聚体总量, 并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与不施用有机物料对照相比, 团聚体 MWD 分别增加 45.60%、62.37%和 65.50%, GMD 分别增加 43.45%、55.34%和 60.66%, D 分别降低 2.23%、2.32%和 2.78%, MWSSA 分别降低 18.14%、20.09%和 23.01%。3)MWD、GMD 与> 5mm、5~2 mm 和 2~1 mm 团聚体所占比例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与<0.25 mm 微团聚体所占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D、MWSSA 与<0.25 mm 微团聚体所占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5 mm、5~2 mm 和 2~1 mm 团聚体所占比例呈极显著或显 著负相关。4)综合主成分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 施用 2.0%和 1.0%蕉秆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效果佳, 均与施用 2.0%稻秆没有显著差异, 而施用蕉秆生物炭和稻秆生物炭短期内不能提高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蕉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土壤肥力提供参考依据。
黄伟濠秦海龙卢瑛李博唐贤王超阳洋欧锦琼
关键词:农田土壤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生物炭珠江三角洲
一种可分解式采集土壤整段标本的木盒装置设计被引量:2
2018年
本文中介绍了一种可分解式野外采集土壤整段标本的木盒装置及野外具体操作使用流程。对比目前常用的标本采集装置,有如下优点:(1)上、下盖面板可以互用,简化了装置的制作过程,对于室内进一步制作标本而言,可以有效选择更加适合的一面作为土壤观察面,使用灵活;(2)装置的固定措施更加简易、快捷,固定得也更加牢固,整个过程不需使用钉子,也使操作人员免于受伤;(3)装土框与上、下盖面板可自由拆解,也容易拆解;(4)结构简单,制作简易、快捷,成本低廉,可重复利用。
贾重建秦海龙卢瑛姜坤欧锦琼阳洋高玉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