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研究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位患者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30位患者实施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66.67%)。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HSS评分及屈伸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及疼痛感,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与活动度恢复情况理想。 郭仰丹 林涌生 郑宁 黄武斌 李扬 陈松亮 林志斌关键词: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关节镜 微创手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 人工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97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71例)及观察组(26例)。对照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31%,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3.24%,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732、3.453、20.695、11.265、38.081、52.351,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1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更佳,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陈松亮 林涌生 郭仰丹 李扬 林志斌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 肩关节镜下双排与单排缝合治疗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0 2021年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双排与单排缝合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76例肩袖撕裂患者,36例采用双排缝合技术固定(double row,DR),40例采用单排缝合技术固定(single row,SR)。DR组男12例,女24例,平均年龄(58.75±7.32)岁。SR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57±7.2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rating scale of 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8±3)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排缝合组对比,双排缝合组在术后3个月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UCLA评分、ASE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再撕裂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治疗肩袖撕裂,双排缝合技术和单排缝合技术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比单排缝合技术,双排缝合技术改善术后早期疼痛的效果更为显著。 林涌生 陈宏 李扬 林志斌关键词:关节镜 肩袖撕裂 经腹直肌旁入路在同侧髋臼及骨盆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采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同侧髋臼及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3-08—2015—08采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治疗9例同侧髋臼及骨盆骨折。术中采用仰卧位或漂浮体位,运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或联合K—L入路,采用重建钢板或加空心钉内固定。结果9例获6—12个月随访,平均9个月。髋臼、骨盆骨折复位良好,依据Matta影像学复位评估标准:优5例,良3例,可1例。术后9个月疗效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 and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优6例。良3例。无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及骨折再移位发生。结论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同侧髋臼及骨盆骨折操作简单、显露充分、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陈松亮 林涌生 郭仰丹 李扬 林志斌关键词:髋臼骨折 骨盆骨折 内固定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骨膜下注射效果 2022年 目的:探讨骨膜下注射氨甲环酸(TXA)联合罗哌卡因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骨外一科行初次单侧TKA的154例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病例纳入标准为年龄在60~80岁的仅行单侧TKA手术的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患者;排除标准为TXA或罗哌卡因药物过敏、血液指标异常或者相关数据缺失的患者),分为2组。其中TKA术中采用关节腔周围注射1 g TXA以及100 mg罗哌卡因的共80例(传统组),采用股骨远端与胫骨近端骨膜下注射1 g TXA以及100 mg罗哌卡因的患者74例(改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Hb)下降值、术后1、2、3、7以及14 d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等行统计分析。结果:15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血红蛋白、术前VAS评分、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总失血量(t=5.476)、术后3 d的Hb下降值(t=3.705)低于传统组(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1、2、3、7和14 d)不同状态下疼痛VAS评分比较发现,改良组的术后VAS评分在膝关节静息状态(F=13.512)和屈曲状态(F=18.185)均比传统组更小(均为P<0.001)。结论:骨膜下注射TXA及罗哌卡因可有效减少TKA手术失血量,并明显减轻术后早期疼痛。 林涌生 林志斌 李扬 陈宏 陈松亮关键词:关节成形术 氨甲环酸 罗哌卡因 骨膜 胫骨近端形态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研究现状 2021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运动需求逐渐提升,随之而来的是运动损伤的增加。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胫骨近端的解剖形态是ACL损伤的相关因素;但是,国内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且对于胫骨近端解剖形态的临床意义仍存在着争议。笔者通过参阅相关文献对胫骨近端的解剖学形态与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以期为胫骨近端的解剖学形态与ACL损伤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李扬 李扬 陈宏 林志斌 林志斌关键词:胫骨近端 前交叉韧带 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治疗ACL断裂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9月至2018年8月63例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无减张组(41例)采取常规解剖重建和术后康复,未采取减张技术治疗;减张组(22例)采用减张技术解剖重建及术后快速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患膝屈曲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情况,记录随访期间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3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05±2.25)个月。无减张组术后韧带松弛2例,关节僵硬1例;减张组术后未见并发症的发生,韧带生长状况良好。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患膝屈曲度明显升高,且减张组术后患膝屈曲度较未减张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增加,且减张组术后评分较无减张组评分明显增加(P<0.05)。相比术前,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HSS评分均明显增加,且减张组术后评分较无减张组评分明显增加(P<0.05)。结论:采用减张技术解剖重建及术后快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ACL断裂患者术后患膝功能,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未应用减张技术者。 陈松亮 林涌生 郭仰丹 李扬 林志斌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断裂 膝关节 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氨甲环酸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氨甲环酸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1年3月接收的100例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为常规组、研究组,各50例。常规组采用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而研究组采用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两组的术前、术后1个月血红蛋白(Hb)、D-二聚体(D-dimer)、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软组织瘀斑膝上周径和下肢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Hb、D-dimer水平均高于常规组(P<0.05);同时,研究组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其术后软组织瘀斑膝上周径短于常规组(P<0.05);且研究组术后下肢血栓发生率(0.00%)低于常规组(10.00%)(P<0.05)。结论在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中采用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氨甲环酸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Hb、D-dimer水平,减轻其疼痛,改善瘀斑,降低下肢血栓发生率。 林志斌 林涌生 李扬关键词:氨甲环酸 下肢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