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华
-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常州市卫生局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绞股蓝皂苷LI通过代谢脂肪酸通路下调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抑制结肠癌生长被引量:1
- 2025年
- 目的探讨绞股蓝皂苷LI(Gypenoside LI)通过调控脂质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CPT1B)来抑制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Gypenoside LI干预结肠癌RKO和SW620细胞,并通过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细胞克隆实验以及细胞活死染色等方法,全面评估了Gypenoside LI对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同时,利用人结肠癌组织微阵列芯片(TMA),结合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分析了CPT1B在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siRNA转染SW620细胞,运用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iRNA转染后的CPT1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此外,通过体内实验建立了裸鼠结肠癌模型,探讨了Gypenoside LI对结肠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体外实验表明,Gypenoside LI能有效抑制RKO和SW62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0.05,P<0.001),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此外,通过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发现,CPT1B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而Gypenoside LI通过抑制CPT1B,促进ROS堆积(P<0.001),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Gypenoside LI能够抑制裸鼠结肠癌的生成,并降低CPT1B的表达(P<0.001)。结论本研究揭示了Gypenoside LI通过下调CPT1B抑制结肠癌生长的机制,增加活性氧类(ROS)的堆积,引起脂肪酸氧化代谢的障碍,最终导致结肠癌细胞凋亡,这些发现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的药物靶点。
- 朱文宇张红卫唐德才陈芳园蒋华闵海燕丁洁
- 关键词:脂肪酸代谢药物靶点
- 肠菌移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探索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对于多线抗肿瘤治疗失败合并恶液质的恶性肿瘤患者,予以肠菌移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患者血清免疫及肠道微生物环境的变化。方法:入组5例多线抗肿瘤治疗后失败的恶液质肿瘤患者,予以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肠菌移植治疗,每2~3周期进行疗效评估,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并动态检测粪便16srRNA基因测序、血清免疫学指标。结果:除1名患者因入组时肿瘤负荷过大在移植2.5个月后死亡,其余4名患者的总生存期延长(7.4、8.3、28.5、52.3个月),1名肺腺癌颅内多发转移患者在肠菌移植后颅内转移病灶明显缩小,几乎消失。患者血清IL-2、IL-10、TGF-β等指标随着移植时间的增长,先迅速升高后缓慢降低,最终高于移植前,有统计学差异。16srRNA基因测序发现移植后患者总体肠道菌群结构分布出现明显差异,并逐渐向健康移植的供体靠拢,普拉梭菌可能是该类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标志物。所有患者未出现2级以上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肠菌移植联合免疫治疗或可改善生活质量、血清免疫环境及肠道微生物构成,对生存预后带来积极影响,且安全可控,为终末期恶液质患者开拓新的治疗手段。
- 储云茜薛雅蒋华戚春建戴菡珏仙晴颖朱文宇
- 关键词:恶性肿瘤
-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18例中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分析
- 2016年
- 目的观察^(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8例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在肿瘤组织中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评估所有患者植入术后的肿瘤缓解情况及生存质量改变,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18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未发现与植入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粒子分布基本与病灶重合,经过1~10个月随访,18例患者共26个病灶中,完全缓解0个,部分缓解14个,疾病稳定7个,疾病进展5个,总有效率53.8%,局部控制率80.8%。其中5例在术前存在顽固性疼痛的患者术后疼痛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局部转移的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一种选择。
- 潘晶晶蒋华
- 关键词: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清sMICA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可溶性MHCⅠ类链相关分子A(sMICA)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65例初诊NSCLC患者和50例体检健康者以及40例化疗后可评价疗效NSCLC患者的血清sMICA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12例手术或支气管镜活检肺癌组织和5例来源于肺大泡患者正常肺组织的MICA水平并分析组织MICA水平与血清sMICA水平的相关性,根据随访数据分析血清sMICA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NSCLC患者的血清sMICA水平为(127.2±25.7)ng/L,高于体检健康者的(57.2±26.7)ng/L(P<0.05)。25例Ⅰ~Ⅱ期患者的血清sMICA水平为(109.6±25.4)ng/L,低于40例Ⅲ~Ⅳ期患者的(136.2±23.6)ng/L(P<0.05);38例肺鳞癌患者的血清sMICA水平为(128.8±23.8)ng/L,与27例肺腺癌患者的(135.2±22.9)n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NSCLC患者通过化疗后,33例化疗有效者的血清sMICA水平为(72.5±29.7)ng/L,低于化疗前的(139.2±24.9)ng/L(P<0.05),而7例化疗无效者的血清sMICA水平为(153.2±35.2)ng/L,较化疗前(131.2±16.7)ng/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的血清sMICA水平与肺癌组织的MICA水平无关(r=0.131,P=0.685)。血清sMICA低水平组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185天,优于高水平组的984天(P<0.05)。结论NSCLC患者的血清sMICA水平升高且与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有关,但与肺癌组织的基因表达无关。监测患者外周血清中sMICA水平有助于NSCLC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
- 肖一文殷小伟卢绪章蒋华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
- 原花青素经ROS介导的SIRT3/HIF-1α轴抑制缺氧PANC-1细胞增殖的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抑制缺氧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GEPIA网站预测SIRT3与HIF-1α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采用厌氧培养袋物理诱导法模拟PANC-1细胞体内缺氧环境,分为常氧对照组、模型组及原花青素低(15μg/mL)、中(30μg/mL)、高(60μg/mL)浓度组;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原花青素对PANC-1细胞活力的影响;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SIRT3、HIF-1α蛋白表达。结果:GEPIA数据库预测SIRT3的表达在胰腺癌中具有上调趋势,而HIF-1α表达显著上调且两者呈正相关;在缺氧条件下,CCK-8实验表明原花青素可显著抑制PANC-1细胞的活性;原位荧光检测表明模型组细胞中ROS水平显著升高且未见明显凋亡,原花青素能逆转细胞中ROS水平并诱导凋亡;抗氧化活性检测显示模型组细胞中SOD活性显著降低而T-AOC显著升高,原花青素则以浓度依赖性提高PANC-1细胞中SOD活性及T-AOC;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SIRT3表达无明显改变,HIF-1α表达显著上调,原花青素能显著下调PANC-1细胞中SIRT3、HIF-1α蛋白表达。结论:原花青素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系PANC-1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OS介导的SIRT3/HIF-1α信号通路有关。
- 师豪朱颖蔚徐克群蒋华
- 关键词:原花青素活性氧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