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毅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医学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神经外科
  • 2篇神经外科手
  • 2篇神经外科手术
  • 2篇手术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手术
  • 1篇荧光
  • 1篇影像融合
  • 1篇中黄
  • 1篇融合技术
  • 1篇室管膜
  • 1篇室管膜瘤
  • 1篇髓室
  • 1篇肿瘤
  • 1篇椎管
  • 1篇椎管内
  • 1篇椎管内病变
  • 1篇脊髓
  • 1篇脊髓室管膜瘤
  • 1篇脊髓肿瘤

机构

  • 2篇清华大学

作者

  • 2篇王贵怀
  • 2篇孙振兴
  • 2篇苏伟
  • 2篇郭毅
  • 2篇张培海
  • 2篇王劲
  • 1篇杨峰
  • 1篇陈朋
  • 1篇董生
  • 1篇师炜
  • 1篇刘慧婷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椎管内病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椎管内病变外科治疗中的初步应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的椎管内病变患者,共11例。其中10例术中使用O-arm影像系统,1例术中未行O-arm扫描(借助后颅窝骨质自动完成融合)。利用SynergyCranial软件,将术中O.arm扫描获取的CT影像与术前CT和MRI的影像融合,构建脊柱、病变、血管等结构的三维模型,导航下完成椎管内病变的定位和切除。结果11例患者均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辅助下准确完成脊髓病变的定位及手术,均达到镜下病变全切除。O-arm扫描脊柱节段定位的时间为5~7min,联合图像融合定位的操作时间延长7~10min。导航与术中实际测量误差为0.9-5.3mm,平均(1.9±1.0)mm。术后1个月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Ⅰ级9例,Ⅱ级1例,Ⅳ级1例。结论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定位脊柱节段及椎管内病变较准确。
张培海孙振兴苏伟郭毅刘慧婷王劲王贵怀
关键词:椎管内病变神经外科手术
脊髓室管膜瘤患者术中黄荧光技术的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探讨脊髓室管膜瘤患者术中黄荧光技术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术中应用黄荧光显影技术确定肿瘤边界的脊髓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6例.于麻醉前30 min静脉内注射荧光素钠(3~4 mg/kg),在传统白光模式和黄荧光模式下交替显影并切除肿瘤.术后3个月观察肿瘤的切除情况及脊髓功能障碍改善情况,行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评估.结果 5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率为100.0%.其中肿瘤荧光显影明显者47例(术前均为MRI增强),在荧光模式辅助下切除肿瘤;荧光不显影或显影不明显者9例(2例术前MRI增强不明显;7例发生肿瘤卒中,MRI增强不均匀),在白光模式下切除肿瘤.与术后7d及1个月比较,术后3个月感觉、运动功能改善率分别为83.0% (44/53)和82.4%(42/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尿、便改善比例为8/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6例中,术后3个月McCormick脊髓功能评级Ⅰ~Ⅳ级者分别占57.2%(32例)、21.4%(12例)、14.3%(8例)、7.1%(4例),与术前的3.6%(2例)、55.3%(31例)、25.0%(14例)、16.1%(9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Ⅰ、Ⅱ级者疗效好,Ⅲ、Ⅳ级者疗效差.术后3个月MRI检查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 脊髓室管膜瘤术中辅助黄荧光技术有助于全切除肿瘤.
孙振兴王贵怀王劲郭毅苏伟陈朋董生杨峰张培海师炜
关键词:脊髓肿瘤室管膜瘤神经外科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