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健

作品数:7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青岛市市立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置换术
  • 4篇关节
  • 4篇关节置换
  • 3篇入路
  • 3篇全髋
  • 3篇全髋关节
  • 3篇全髋关节置换
  • 3篇全髋关节置换...
  • 3篇髋关节
  • 3篇髋关节置换
  • 3篇髋关节置换术
  • 2篇软骨
  • 2篇头坏死
  • 2篇前入路
  • 2篇外侧入路
  • 2篇坏死
  • 2篇骨软骨
  • 2篇骨头
  • 2篇骨头坏死
  • 2篇股骨

机构

  • 7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潍坊市人民医...
  • 1篇潍坊市中医院

作者

  • 7篇周健
  • 3篇张其亮
  • 2篇滕学仁
  • 2篇于瑜
  • 1篇李云
  • 1篇刘洋
  • 1篇陈秀丽
  • 1篇刘子钰
  • 1篇杨青
  • 1篇苑姗姗
  • 1篇吕英莲
  • 1篇李静静
  • 1篇王秀芹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一种内固定弧形通道的规划和择优方法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内固定弧形通道的规划和择优方法,其中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物对应的目标三维模型;在目标三维模型的预设点位选取入口特征点、中间特征点以及内部特征点;并以入口特征点、中间特征点、内部特征点为中心,分别生成三组预设...
杨青于腾波周健马金龙朱先杰赵海波刘洋
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共纳入拟行单侧THA患者12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65例采用DAA入路行THA,其余62例采用PLA入路行THA。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除DAA组有1例患者发生术中股骨近端劈裂骨折,术中给予钢丝捆扎。DAA组切口长度、术后第1 d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和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显著优于PLA组(P<0.05),但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DA组的VAS评分均小于PLA组,术后24 h和36 h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时两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127例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而WOMAC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各时间点DAA组的Harris评分均高于PLA组,其中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DAA组的WOMAC评分均显著低于PLA组,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未见假体松动、移位或断裂。两组患者的髋臼假体外翻角、前倾角和股骨偏心距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比较,直接前入路具有切口短、术后失血量少、术后疼痛轻等优势,其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张其亮任国清周健滕学仁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侧入路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评估直接前入路与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符合全髋关节置换指征的初次单侧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排除双侧手术、术前有髋部疾病及既往外伤史的患者,随机分为直接前入路组(DAA)和后侧入路组(PA),每组80例患者。分别按照不同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1年、2年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假体位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简式36项健康调查问卷(SF-36)及关节遗忘指数等进行观察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128例患者获得超过2年随访。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的髋臼外翻角和前倾角、股骨偏心距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4、0.883、1.733,均为P>0.05;Fisher精确检验P=1.000);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09、2.965,均为P>0.05);术后1年DAA组的WOMAC评分(F=4.699,P=0.034)、身体成分摘要(PCS)(F=4.525,P=0.037)和心理成分摘要(MCS)评分(F=8.906,P=0.004)均显著优于PA组;两组患者术后2年的WOMAC评分、MCS和P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49、2.608、0.513,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的关节遗忘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32,P=0.032),DAA组的关节遗忘指数显著高于PA。结论DAA入路与PA入路比较,在术后并发症以及假体位置方面无差异,但在改善患者术后1年内功能恢复,尤其是主观感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术后2年,DAA组在自我感觉方面仍有优势,更长期的效果差异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更全面的评估。
张其亮于瑜周健滕学仁任国清
关键词:手术伤口股骨头坏死
直接前入路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比较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8-01—2019-01完成的106例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55例行侧卧位直接前入路手术(直接前入路组),51例行侧卧位外侧入路手术(外侧入路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至开始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3、7 d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106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与外侧入路组比较,直接前入路组切口长度更短,术后至开始下床时间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1、3 d疼痛VAS评分更低,术后1、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7 d疼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外侧入路手术比较,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切口显露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的优点,尤其是在患者自我感觉恢复方面更具有优势。
张其亮于瑜任国清周健李云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外侧入路侧卧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迟发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3月在医院进行TKA 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KA迟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0例TKA发生医院感染30例,感染率为6.00%;迟发感染者7例,检出病原菌11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6株占54.5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手术时间、合并糖尿病、术后伤口引流不畅均是TKA迟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KA术后迟发感染有多种危险因素,医院应该在严格手术室无菌操作的基础上对这些因素进行重点预防,使迟发感染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王秀芹周健李静静吕英莲陈秀丽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病原菌
一种骨软骨支架
本发明提供一种骨软骨支架,包括支架,支架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阻流层和支撑层,阻流层为端面平齐的多孔基质层,支撑层为端面凹凸不平的结构层,支撑层通过若干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基层配合构成,基层的横、纵向均具有若干开口;其中,...
苑姗姗于腾波刘子钰周健
骨软骨支架组织生长后与周围组织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2024年
目的骨软骨支架在植入动物体内几个月后会发生明显的沉降。为了避免应力遮挡现象,需要较高的支架孔隙率来降低支架的力学性能。评价支架的早期固定性能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或者实验手段。但是当组织长入支架后,与周围组织的相互作用暂时无设备可进行评估。方法实验:在将支架放入缺损处3个月后,通过micro-CT图像可以得到每个孔洞中新长入的骨组织占孔空间的比例,通过其百分比建立长入骨组织后的支架简化物理模型。模拟:在0%无骨生长的支架模型中,支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接触类型为摩擦,摩擦系数为0.42。在3个月真实骨组织生长后的支架简化模型中,生长在支架上的再生组织已经附着在周围组织上并形成一部分,因此支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连接类型无疑被设置为黏连。结果动物实验结果发现支架会在比放入时下沉1~2 mm,而有限元分析发现正常的机械载荷导致的支架下沉小于0.1 mm。结论为了获得最佳的支架物理设计,评估每个特定支架参数对组织再生的影响需要巨大的成本和长期的研究。在本研究中,构建了真实物理模型(支架中长入骨组织)的体内试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机械载荷不是支架沉降的主要原因。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发现支架材料、结构、负载量和骨损失(骨重吸收)之间的关系。
周健于腾波刘子钰张英泽
关键词:应力遮挡长入骨组织重吸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