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文文

作品数:3 被引量:3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植被
  • 3篇植被覆盖
  • 3篇植被覆盖度
  • 3篇覆盖度
  • 2篇南水北调
  • 2篇南水北调中线
  • 2篇南水北调中线...
  • 1篇遥感监测
  • 1篇土地覆被
  • 1篇土地覆被变化
  • 1篇面向对象分类
  • 1篇覆被变化

机构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遥...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高文文
  • 1篇刘宇
  • 1篇赵旦
  • 1篇鞠洪波
  • 1篇吴炳方
  • 1篇赵玉金
  • 1篇曾源

传媒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2000—2015年森林动态变化遥感监测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监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2000—2015年森林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森林动态变化过程及其机制,为水源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水质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0、2010和2015年3期30 m分辨率国产环境灾害卫星HJ-1 A/B CCD以及Landsat TM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决策树分类方法,监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土地覆被,并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估算植被覆盖度。【结果】3期土地覆被数据精度(K)分别为89. 4%、86. 9%和84. 4%,2000年用户精度为98%,2010年用户精度为96%,2015年用户精度为94%。土地覆被监测结果表明,受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项目实施影响,2000—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森林面积持续增加,增幅达9. 5%,增加面积主要来自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然而,随着水源区大规模移民和区域经济不断发展,也使得约4 547 km^2的森林转化为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分市统计分析表明,十堰市和安康市森林面积增量最大,均超过1 300 km^2,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显著。2000—2015年,水源区植被覆盖度也呈增加趋势,其中森林植被覆盖度增幅达25. 4%,且植被覆盖度在0. 6以上的森林面积比例3期均超过70%。【结论】近15年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森林面积和森林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森林密度得到提升,高密度的森林植被能够在地表形成植被保护层,降低水源区发生水力侵蚀和沟渠侵蚀的风险,从而提高水源区水土保持能力。
高文文曾源刘宇刘宇吴炳方鞠洪波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面向对象分类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高文文曾源吴炳方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西南地区土地覆被变化被引量:30
2016年
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也是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土地覆被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基于全国30 m土地覆被数据集,分析了近20 a来西南地区土地覆被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同时,基于MODIS-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2000—2010年250 m分辨率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对森林、灌丛和草地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年西南地区土地覆被以森林和草地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29.08%和24.11%。2)1990—2010年西南地区森林、湿地和人工表面分别增加1.39%、5.86%和48.57%,灌丛、耕地和裸露地分别减少2.12%、2.88%和0.64%,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生态建设重点区、城市圈、地震灾区、三峡库区、三江源区、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南南部。3)2000—2010年西南地区森林、灌丛和草地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分别占26.54%、32.53%和28.87%,但汶川地震重灾区、横断山区、云南南部等地的森林及灌丛植被覆盖度下降,青藏高原东南部、川西高原草地退化。近20 a来,尽管气候变化对西南地区的土地覆被有一定影响,但人类活动仍然是导致其变化及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郑朝菊曾源赵玉金高文文赵旦吴炳方
关键词:土地覆被植被覆盖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