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唐
- 作品数:21 被引量:5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市金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上海市金山区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监测分析
- 2025年
- 目的对上海市金山区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疟疾病例报告信息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同时收集2016—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人群疟原虫感染监测和传疟媒介监测数据,使用Excel 2010和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差异的比较采用χ^(2)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6—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共报告疟疾病例67例,除2022年外,其余年份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恶性疟62例(92.54%),卵形疟4例(5.97%),间日疟1例(1.49%)。所有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感染来源地主要为尼日利亚(16.42%,11/67)、刚果民主共和国(13.43%,9/67)和喀麦隆(10.45%,7/67)等非洲国家。病例报告时间无明显季节性分布;人群分布以男性青壮年为主,主要为外出务工回国人员;具有金山区户籍病例1例(1.49%),其余为上海市其他县区籍(19.40%,13/67)、外省市籍(73.13%,49/67)和外籍(5.97%,4/67)。病例均由被动监测发现,检测阳性率为1.71%(162/9491)。从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为4 d,发病后3 d内诊断的病例占47.76%(32/67)。病例初次就诊单位主要为省级医疗机构,占61.19%(41/67);初次就诊诊断为疟疾的病例占68.66%(46/67)。所有病例均按照上海市“1-2-3+1”工作要求进行处置,规范处置率为100%。2016—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媒介监测显示中华按蚊为本区唯一传疟媒介。结论消除疟疾后,金山区输入性疟疾疫情引起本地再传播的风险依然存在,应继续加强对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和管理,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 李静赵艺明王唐许峰董兆鹏朱民
-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病例
- 2011—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钉螺分布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 了解2011—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钉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完善金山区血吸虫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螺情资料,描述性分析金山区有螺面积、最高密度、有螺环境、活螺框出现率等指标,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地形和地区的活螺框出现率是否有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1—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有螺面积为92 140m^(2),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沟渠有螺面积为15 490m^(2),波动较大;林地有螺面积为60 900m^(2),波动较大;河岸滩涂有螺面积为15 750m^(2),呈下降趋势。钉螺平均最高密度为29.89只/0.11m^(2),活螺框出现率平均为7.38%。沟渠和林地平均最高密度均呈上升趋势,河岸滩涂平均最高密度相对平稳。不同地形的活螺框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152,P<0.001);不同地区的活螺框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59,P<0.001)。结论 上海市金山区螺情总体相对平稳,但钉螺有向林地和沟渠扩散的趋势。为巩固血防成果,今后应重点加强林地和沟渠的螺情监测与控制工作。
- 王畅王唐俞瑞芳董兆鹏李淑华李静宋灿磊
- 关键词:血吸虫病钉螺
- 上海市金山区人杯状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及病毒基因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分析上海市金山区人杯状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和毒株基因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18年-2019年4月金山区人杯状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及个案资料开展分析,每起疫情随机选取经RT-PCR检测呈阳性的核酸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基因特征分析。结果共报告8起聚集性杯状病毒感染性疫情,病例115例,总罹患率为20.14%;疫情持续2 d^9 d。采集103份样本中,诺如病毒及札如病毒核酸阳性59份,检出率为57.28%。基因序列分析证实,诺如病毒GⅡ.3型2起、GⅡ.4Sydney-2012型、诺如病毒GⅡ.2型、GⅡ.6型、札如病毒GⅠ.1型、诺如病毒GⅡ.2型伴札如病毒GⅠ.3型感染、GⅡ.4Sydney-2012型伴GⅡ.17型混合感染各1起。结论金山区人杯状病毒感染聚集性胃肠炎疫情冬春季多发,GⅡ组诺如病毒为优势毒株,基因呈现多样性,应重点加强幼托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人杯状病毒感染性疫情防控。
- 宋灿磊董兆鹏杜荐如朱琳王唐李淑华
- 关键词:人杯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流行病学
- 蚊浓核病毒·Bti油悬剂与常用杀蚊幼剂对蚊幼防制效果比较
- 2024年
- 目的评价蚊浓核病毒·Bti油悬剂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淡色库蚊幼虫和白纹伊蚊幼虫的防制效果,为蚊幼控制的药剂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幼虫浸渍法,将30只蚊幼分别置于含有不同杀蚊幼剂的搪瓷盆中,观察并记录幼虫的死亡时间、化蛹及羽化情况;利用SPSS 18.0软件计算半数致死时间(LT50)及95%可信区间(CI)、毒力回归方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蚊浓核病毒·Bti油悬剂、双硫磷和Bs对淡色库蚊低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85.7、73.2和109.8 min,对淡色库蚊高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82.8、71.6和128.2 min;蚊浓核病毒·Bti油悬剂、双硫磷、Bs对淡色库蚊低龄幼虫100%的死亡率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60、160和200 min,对淡色库蚊高龄幼虫100%的死亡率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40、140和300 min;Bti对淡色库蚊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的24 h死亡率均为0;新药1、新药2和新药3对白纹伊蚊高龄幼虫100%的死亡率所需时间分别为280、260和180 min,LT50分别为95.8、68.8和54.3 min;双硫磷和Bti对白纹伊蚊幼虫24 h死亡率均为100%,LT50分别为222.0和272.5 min。结论蚊浓核病毒·Bti油悬剂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幼虫均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且与常用的3种杀蚊幼剂相比防治效果各有优势,可用于蚊幼的防治。
- 王唐刘曜宋灿磊许峰董兆鹏刘洪霞
- 关键词:淡色库蚊白纹伊蚊
- 2018—2019年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和抗药性调查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了解2018—2019年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指导白纹伊蚊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卵器法进行密度调查,采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测定幼虫抗药性。结果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幼虫诱蚊诱卵指数季节消长呈单峰趋势,6—7月为密度高峰期。2018年和2019年诱蚊诱卵指数最高分别为12.95和5.29。2019年的平均MOI值(2.87)比2018年的平均MOI值(6.69)下降57.10%。2018年金山区白纹伊蚊幼虫对双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5.92、25.03、57.25和46.16,2019年金山区白纹伊蚊幼虫对上述4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9.49、65.96、211.75和243.36。结论应开展以环境治理为基础的白纹伊蚊综合防治措施,延缓抗性产生。
- 王唐刘洪霞许峰李淑华董兆鹏蔡光宋灿磊
- 关键词:白纹伊蚊抗药性
- 一种新型灭蚊膜对白纹伊蚊控制效果的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新型灭蚊膜对白纹伊蚊幼虫和蛹的控制效果,评价其对蚊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致死活性。方法2019年7-9月在实验室内采用幼虫浸渍法,将30只白纹伊蚊幼虫或蛹分别放置于含有不同蚊幼杀虫剂的搪瓷盆中,观察并记录幼虫或蛹的死亡时间、化蛹或羽化情况;利用SPSS 18.0软件计算半数致死时间(LT50)及95%可信区间(CI)、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型灭蚊膜组和双硫磷组白纹伊蚊蚊蛹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100%和2.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174,P<0.001),双硫磷组未死亡的蛹均羽化为成蚊。球形芽孢杆菌组、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亚种组、双硫磷组幼虫的24 h死亡率均为100%;1 h观察1次生物膜组和5 h观察1次生物膜组幼虫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55.56%和60.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P>0.05),所有未死亡的幼虫均未化蛹。新型灭蚊膜对高龄组和低龄组幼虫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90.00%和18.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747,P<0.001)。结论新型灭蚊膜对白纹伊蚊幼虫及蛹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用于蚊虫防控。
- 王唐宋灿磊许峰董兆鹏刘洪霞
- 关键词:白纹伊蚊
- 上海市金山区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调查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德国小蠊对乙酰甲胺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这4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为指导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在金山区某农贸市场大量采集德国小蠊成虫,带回实验室饲养1代,选择羽化后2~3周的健康雄性成虫。用WHO推荐的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获得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及其95%置信区间(95%CI)评价其抗药性程度。结果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残杀威、乙酰甲胺磷这4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抗性倍数(R/S)分别为8.07、9.98、2.59、1.39。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中度的抗药性;对残杀威、乙酰甲胺磷类杀虫剂产生低度抗性。结论金山区德国小蠊对4种杀虫剂产生不同的抗药性,应注意轮换使用杀虫剂和改换使用方式。同时应加强对辖区内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监测,了解抗药程度和地域范围,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
- 王唐许峰宋灿磊许志隆
- 关键词:德国小蠊杀虫剂抗药性
- 2017年上海市金山区柯萨奇病毒A组6型VP1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目的 分析金山区2017年三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中分离到的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VP1基因特征.方法 对金山区2017年采集到引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4株CV-A6毒株进行VP1全长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进而应用...
- 董兆鹏孙箐爽臧浩王唐蔡光李淑华宋灿磊
- 关键词:系统发育分析同源性分析
- 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规范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幼虫浸渍法检测白纹伊蚊幼虫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使用SPSS 18.0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及杀虫剂对幼蚊半数致死浓度(LC_(50));用成蚊接触筒法检测白纹伊蚊成蚊在常用杀虫剂诊断剂量时24 h死亡率,评价抗药性水平。结果2018和2019年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呈现中度和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5.03和65.96倍;对溴氰菊酯呈现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7.25和211.75倍;对氯菊酯呈现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为46.17和243.36倍;2018—2019、2021和2023年对双硫磷呈现中度和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9.55、23.94、53.48和22.12倍;2021和2023年对倍硫磷呈现中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0.04和12.54倍。2021和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成蚊对0.03%溴氰菊酯、0.07%高效氯氟氰菊酯、0.4%氯菊酯和0.08%高效氯氰菊酯均呈现抗性,死亡率在17.20%~49.67%;对0.7%高效氯氟氰菊酯和0.2%杀螟硫磷均产生可能抗性,死亡率分别为97.48%和83.74%;对0.05%残杀威表现为敏感,死亡率100.00%。结论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对菊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均呈现不同程度抗药性。建议加强白纹伊蚊抗药性动态监测,采取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科学合理地选用卫生杀虫剂,延缓和降低抗药性产生。
- 李静王唐陈汝燕许峰董兆鹏刘洪霞
- 关键词:白纹伊蚊幼虫成蚊杀虫剂抗药性
- 2014-2017年金山区诺如病毒感染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及基因特征分析
- 目的 分析金山区2014-2017年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和毒株基因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14-2017年金山区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及个案资料开展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
- 宋灿磊董兆鹏臧浩王唐杜荐如莫平华
- 关键词:诺如病毒流行病学实时荧光RT-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