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玲珑 作品数:23 被引量:106 H指数:6 供职机构: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建筑科学 更多>>
跟腱断裂合并跟腱末端病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介绍跟骨结节切除带线铆钉止点重建术治疗跟腱断裂合并跟腱末端病变的手术技术。[方法]7例跟腱断裂合并跟腱末端病变患者采用跟骨结节及变性跟腱切除、带线铆钉止点重建术。术中切除足够大的跟骨骨块,切除变性坏死跟腱,对于缺损较小者(<2 cm)直接行带线铆钉缝合固定于跟骨,缺损较大者(>2 cm)采取腓肠肌腱V-Y延长技术及自体肌腱移植来恢复跟腱长度和维持后期踝关节功能。延长跟腱,带线铆钉跟腱止点重建,术后石膏固定4周。[结果]术后1例切口出现红肿,经伤口换药、升级抗生素后愈合。7例获6个月~2年随访,采用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临床结果评定为优6足,良1足。所有患者踝关节背伸跖屈功能正常。[结论]跟骨结节及变性跟腱切除、带线铆钉止点重建术治疗跟腱断裂合并跟腱末端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中细致操作、足够大的骨块切除、变性坏死跟腱的切除、带线铆钉止点重建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魏驰 余黎 邓玲珑 屈文强 祝少博关键词:跟腱断裂 隐血管骨膜瓣预防骺板损伤后骨桥形成的实验研究 2022年 目的建立未成年兔骺板损伤模型, 探究隐血管骨膜瓣预防骺板损伤后骨桥形成的效果。方法 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 将30只新西兰幼兔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0只), 解剖其膝关节血管, 设计隐血管骨膜瓣。用直径为3.0 mm克氏针损伤幼兔单侧股骨远端骨骺, 建立骺板损伤的模型, 为实验侧, 另一侧作为对照侧。对损伤的骨骺分别进行以下处理:A组实验侧切取与C组实验侧相同大小的骨膜并舍弃;B组实验侧在损伤区填充不带血管蒂的骨膜瓣;C组实验侧在损伤区填充隐血管蒂的骨膜瓣。术后24周测量股骨标本的长度及内外翻角, 评估骺板损伤对骨骼生长的影响, 并通过脱钙标本的剖面观、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 评估隐血管骨膜瓣预防骨桥形成的效果。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 组内及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B两组实验侧股骨均较对照侧表现出明显短缩与外翻畸形, 组内两侧股骨长度与外翻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实验侧股骨长度及外翻角与对照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面观显示A组骨骺损伤区出现骨桥, 与周围骺板界限清楚;B组损伤区骨膜瓣被吸收, 以纤维组织填充为主, 伴有少许浅白色骨组织形成, 与周围骺板界限清楚;C组损伤区由与骺板色泽相同的乳白色透明软骨组织填充, 与骺板界限不清。HE及甲苯胺蓝染色发现,A组损伤区填充大量的骨组织, 未见软骨组织;B组损伤区主要为纤维组织, 可发现少量的骨组织;C组沿着损伤区隧道有大量透明软骨组织形成, 且与正常骺板连接紧密。结论骺板损伤后隐血管骨膜瓣填充可预防骨桥形成, 避免患肢出现短缩及成角畸形。 邓玲珑 邓凯 余黎关键词:骺板 骨膜瓣 骨桥 虚拟仿真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伤急救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虚拟仿真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伤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2年9至12月, 选取武汉大学医学部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80名见习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创伤急救培训中, 试验组40名学生实施虚拟仿真教学, 对照组40名学生实施传统方式教学。授课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 对教学方式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 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92.13±1.42)分比(85.22±1.92)分, (94.62±1.96)分比(90.03±2.05)分, 均P<0.001]。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方式具有高满意度者占比72.5%(29/40), 对照组学生占比20.0%(8/40),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虚拟仿真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创伤急救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提高了创伤急救的教学效果和满意度。 刘华麒 邓玲珑 谭金海 陈文靖 余国荣 余黎关键词:创伤学 急救 临床见习 教学满意度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修复骺板缺损的机制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SD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外泌体(Exos)修复骺板缺损的相关机制。方法通过超离心提取鼠BMSCs来源的Exos,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负载的Exos(PLGA-Exos)支架,扫描电镜对支架进行表征。提取鼠软骨细胞,探究PLGA-Exos/RAW264.7细胞/软骨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巨噬细胞及软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将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A、B、C 3组,构建胫骨近端骺板缺损模型,将PLGA负载的BMSCs-Exos缓释棒(A组)及无Exos负载的PLGA棒(B组)分别填塞于骺板缺损区,C组为对照组(无填塞)。术后6周获取鼠胫骨标本,通过影像学X线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巨噬细胞表型蛋白[M1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2型:Arg-1]染色,评估骺板缺损的修复效果。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LGAs支架为三维多孔结构,孔隙分布均匀,具有较高的连通性。Exos被成功加载至PLGA中。PCR结果发现,在炎症微环境中,与对照组比较,BMSCs-Exos调控巨噬细胞高表达M2表型蛋白Arg-1(7.12±1.01比1.00±0.03,t=10.47,P<0.01),且促进软骨细胞COL-2及Sox9基因mRNA表达(8.25±0.74比1.00±0.12,t=16.84,P<0.01;4.64±0.16比1.00±0.01,t=38.64,P<0.01)。术后6周胫骨标本影像学及组织学分析显示,A组骺板缺损区可见结构致密、与正常骺板结构及功能相似新生透明软骨组织,B组骺板缺损区新生组织由大量的纤维组织及少量的透明软骨组成,C组骺板缺损区骨桥形成。骺板损伤区巨噬细胞相关的表型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M2型巨噬细胞表型蛋白Arg-1染色呈阳性显色反应,M1型巨噬细胞表型蛋白iNOS染色为阴性;B组少量细胞质基质被Arg-1抗体染为弱阳性,iNOS染色为阴性;C组Arg-1抗体染色为阴性,而iNOS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在炎症微环境中,BMSCs-Exos调控巨噬细胞向M2型编程,促进骺板缺损修复。 邓玲珑 成昊 余黎 朱纯权 陶圣祥 邓凯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巨噬细胞 骺板 三阶段Masquelet技术在足踝部感染性骨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三阶段Masquelet技术在足踝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10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9例足踝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18~68岁[(39.6±12.3)岁]。16例为细菌感染,3例为结核杆菌。感染累及胫骨末端、距骨及其周围关节14例,内踝2例,中足及跗骨间关节1例,跖骨及跖趾关节2例。手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彻底清创并辅以负压封闭引流(VSD)持续冲洗,明确致病菌;第二阶段用针对性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预防或治疗感染;第三阶段为抗生素骨水泥充填3个月后,局部伤口无感染征象,取出骨水泥,应用内固定植骨的方式行骨重建手术。观察皮瓣存活和创面愈合情况,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足踝部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按照放射学骨愈合评分标准(RUST)评价骨愈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12个月[(11.1±1.0)个月]。2例内踝皮肤因术前感染坏死致软组织缺损,于第二阶段手术时分别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皮瓣均完全存活。术后骨愈合时间3~7个月[(3.5±1.4)个月]。19例患者经过三阶段手术,足踝部创面或窦道均愈合,随访期间无感染复发。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71.4±5.7)分,较术前(36.3±12.1)分明显提高(P〈0.05)。VAS为(1.4±0.9)分,较术前(5.3±1.2)分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RUST骨愈合评分为8~12分[(10.2±1.1)分]。结论应用Masquelet技术分三阶段治疗足踝部感染性骨缺损,能有效控制感染,利于创面愈合,促进骨性愈合,改善足踝部功能,并减轻疼痛。 余黎 汪冰 谢哲 邓玲珑 魏驰 邓凯 余国荣 祝少博关键词:足损伤 跗骨窦综合征的诊疗概况 被引量:8 2016年 跗骨窦综合征(sinustarsisyndrome,STS)是基于关节不稳定、韧带撕裂、关节纤维化、腱鞘囊肿、关节去神经等病理改变,引起距下关节跗骨窦区疼痛的一系列疾病。1958年O’Connor 和1960年Brown等首次提出跗骨窦综合征的概念。但多数临床医生对该疾病认识不足,往往耽误诊治的最佳时机。本文针对该病的解剖、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予以综述。 赵星 祝少博 余黎 邓玲珑 魏驰 汪冰关键词:跗骨窦综合征 经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Meta分析 被引量:29 2018年 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经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系统检索Pub Med、EMbase、Central、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经跗骨窦切口(试验组)和外侧L形切口(对照组)内固定治疗Sander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篇,观察性研究8篇;共1 224例,试验组604例,对照组6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Gissane角恢复更为满意,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更高,术后切口感染、切口边缘坏死、腓肠神经损伤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可以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及手术时间,缩短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早期切口并发症,而且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更为满意。 赵星 祝少博 余黎 邓宇 邓玲珑关键词:META分析 钢板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2018年 目的系统评价采用钢板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网(VIP)、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EMbase和Central等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搜集比较钢板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疗效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发表时间均为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17年4月。同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骨折解剖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和末次随访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等。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80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采用螺钉固定的手术时间更短[SMD=0.81,95%CI(0.40,1.23),P<0.05]、术中出血量更少[SMD=0.84,95%CI(0.17,1.50),P<0.05],钢板固定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SMD=-0.35,95%CI(-0.56,-0.14),P<0.05];2种固定方式的骨折解剖复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6,95%CI(0.99,1.13),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8,95%CI(0.74,1.56),P>0.05],末次随访钢板固定的AOFAS踝-后足评分更高[RR=2.71,95%CI(0.60,4.81),P<0.05]。结论在手术治疗后踝骨折的2种固定方式中,钢板固定比螺钉固定更利于患者更早达到骨性愈合,且使踝关节在术后获得更好的功能。 邓玲珑 余黎 赵星 魏驰 祝少博关键词:踝关节 骨折 META分析 富血小板血浆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修复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提取兔BMSCs及制取PRP。分别以含PRP的培养基(PRP组)及普通培养基(对照组)培养BMSCs,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及蛋白多糖(Aggrecan)的基因表达。将45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3组,制做软骨缺损的模型。制备PRP-BMSCs凝胶和PRP凝胶,分别填塞于A、B组缺损区,对照组(C组)不予处理。术后12周对标本大体观察、苏木素-伊红(HE)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软骨修复效果。结果PCR显示,PRP组Ⅱ型胶原、SOX9及Aggrecan的表达(6.592±0.067、6.967±0.062、9.097±0.073)均高于对照组(0.627±0.016、0.817±0.016、0.478±0.016;t=86.450,P<0.05,t=96.412,P<0.05,t=114.801,P<0.05),Ⅰ型胶原表达(0.500±0.009)与对照组(0.523±0.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92,P>0.05)。动物模型:A组新生组织与周围整合较好,可见大量软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强阳性。B组缺损与周围界限清楚,新生软骨细胞较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弱阳性。C组缺损区仍可见凹陷,新生组织主要为纤维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阴性。结论PRP能促进BMSCs的体外/体内成软骨分化,PRP-BMSCs可修复动物关节软骨缺损。 王显勋 邓玲珑 余黎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 骨髓间质干细胞 软骨修复 骨瓣联合皮瓣修复足跟部复合组织缺损七例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应用腓骨皮瓣及髂骨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方法一期修复足跟部复合组织缺损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3月至2015年6月,分别以腓血管为蒂的腓骨骨皮瓣和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骨(腱)皮复合组织缺损7例。结果术后移植或转位的复合组织瓣或联合组织瓣仅1例皮瓣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组织瓣均全部成活。所有患者均获得12-60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1例患者行1次皮瓣成形术,其余皮瓣外形满意,足跟恢复负重功能。结论骨瓣联合皮瓣的方法可同时修复足跟部较大的骨缺损和大范围的软组织缺损,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余黎 喻爱喜 邓玲珑 陈振光 陶圣祥 邓凯 祝少博 余国荣关键词:足跟 复合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