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文彬

作品数:11 被引量:33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脑瘫
  • 6篇患儿
  • 3篇动功
  • 3篇下肢运动
  • 3篇脑瘫患儿
  • 3篇痉挛
  • 3篇痉挛型
  • 3篇痉挛型脑瘫
  • 3篇儿童
  • 2篇脑瘫儿
  • 2篇脑瘫儿童
  • 2篇脑性
  • 2篇脑性瘫
  • 2篇脑性瘫痪
  • 2篇痉挛型脑瘫患...
  • 2篇步态
  • 2篇粗大运动
  • 2篇粗大运动功能
  • 1篇低频重复经颅...
  • 1篇穴位

机构

  • 11篇郑州大学第三...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11篇孟文彬
  • 4篇朱登纳
  • 4篇杨斌
  • 3篇熊华春
  • 3篇刘锋伟
  • 3篇陈海
  • 2篇李杨
  • 2篇王明梅
  • 2篇陈镇
  • 2篇夏冰
  • 2篇董婵
  • 2篇芦静
  • 1篇郜辉
  • 1篇刘峰伟
  • 1篇靳攀峰
  • 1篇杨斌

传媒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医研究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灸辅助语言训练对脑瘫语言障碍患儿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针灸辅助语言训练对脑瘫语言障碍患儿适应性及语言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脑瘫语言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语言训练,观察组进行针灸辅助语言训练,比较两组患儿的适应性及语言能力。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语言发育商评分和适应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辅助语言训练可提高脑瘫语言障碍患儿的适应性,并改善其语言功能。
孟文彬
关键词:针灸语言训练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DCP)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DCP患儿6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干预组、RAGT组、联合干预组, 每组患儿20例。常规干预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 RAGT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RAGT训练, 联合干预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RAGT联合TOT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和24周后, 采用10 m步行测试(10MWT)、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的D能区(站立位)和E能区(走、跑、跳)评价3组患儿的下肢步行能力。结果治疗12周和24周后, 3组患儿的10MWT、GMFM-88 D和E能区的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 且治疗24周后, 联合干预组10MWT[(0.765±0.105)m/s]、GMFM-88 D能区评分[(32.72±4.00)分]和E能区评分[(42.94±6.22)分]均显著优于常规干预组和RAGT组同时间点(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RAGT联合TOT, 可显著改善DCP患儿的步行能力。
熊华春袁素雅肖宁李杨唐国皓赵会玲冯欢欢孟文彬芦静
关键词:任务导向性训练
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步态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步态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22年5月至2024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70例SCP患儿均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BWSTT,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下肢(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步态(步长、步速和步宽)。结果治疗后,两组FMA-LE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治疗后FMA-LE评分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BBS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步长、步速水平均上升,而步宽水平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步长、步速水平较高,而步宽水平较低(P<0.05)。结论肉毒毒素注射联合BWSTT可有效改善SCP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步态,该治疗方案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靳攀峰熊华春王以文唐国皓孟文彬赵会玲冯欢欢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肉毒毒素下肢运动功能步态
生酮饮食治疗智力发育障碍患儿的临床效果
2021年
目的客观评价生酮饮食(KD)治疗智力发育障碍(IDD)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集的符合研究标准的本院IDD患儿共101例,征得家长同意后,纳入对照组48例,治疗组53例。两组患儿均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KD方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测试(C-WISC)、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量表)、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质量Z评分(WAZ)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C-WISC的语言商(VIQ)、操作商(PIQ)评分在优于对照组[(44.75±13.68)分比(44.45±13.56)分、(54.05±12.66)分比(52.43±13.89)分,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总智商(FIQ)评分虽较治疗前有升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16±14.87)分比(50.21±15.24)分,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S-M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7(6,9)分比7(6,8)分,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HAZ、WAZ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2±0.92)分比(-0.08±0.89)分、(-0.41±1.23)分比(-0.29±1.20)分,均P>0.05]。治疗组KD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75%(11/53),且不良反应会随时间延长逐渐消失。结论KD治疗可改善IDD患儿的神经行为发育及生活能力,且不影响生长发育。
马丹丹朱登纳刘锋伟孟文彬
关键词:生酮饮食智力发育障碍生长发育
揿针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揿针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73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及观察组37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康复治疗,且在运动疗法后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揿针疗法。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4、8、12、16周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GMFM-88评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存在时间效应(P<0.05);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存在分组效应(P<0.05);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对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治疗第8周、第12周和第16周,观察组GMFM-8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GMFM-88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的前一时间点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BS评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存在时间效应(P<0.05);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存在分组效应(P<0.05);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对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治疗第8周、第12周和第16周,观察组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的前一时间点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DL评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存在时间效应(P<0.05);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存在分组效应(P<0.05);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对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治疗第12周和第16周,观察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的前一时间点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促进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提升,提高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陈海杨斌孟文彬曹良东夏冰马丹丹
关键词:脑瘫核心稳定性训练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全身振动训练对1~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1~3岁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75例,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n=38)和常规训练组(n=37),常规训练组给予12周的运动疗法、石蜡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全身振动训练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12周的全身振动训练。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表面肌电图(sE MG)被动状态数值对患儿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MTS评分、MTS踝关节角度R1、R2、sE MG被动状态数值、GMFM-88评分、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身振动训练组MTS评分、MTS踝关节角度R1、R2、sEMG被动状态数值、GMFM-88、BBS评分较常规训练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缓解1~3岁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痉挛,改善其粗大运动及平衡功能。
孟文彬刘锋伟刘锋伟杨斌董婵王明梅杨斌朱登纳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儿童痉挛粗大运动功能
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4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机器人干预组,每组22例。常规干预组给予基于任务导向的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干预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使用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和24周,比较两组患儿的十米步行测试(10MWT)步速、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的D能区(站立位)和E能区(走、跑、跳)评分。结果:治疗12及24周,两组患儿的10MWT步速、GMFM-88 D及E能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机器人干预组10MWT步速、GMFM-88 D及E能区评分高于常规干预组(P<0.05)。结论:基于任务导向的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熊华春李杨肖宁袁素雅唐国皓赵会玲冯欢欢孟文彬芦静
关键词:脑瘫
全身振动训练对1~3岁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孟文彬朱登纳刘峰伟董婵杨斌马丹丹王明梅陈镇
左乙拉西坦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对比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联合穴位埋线法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01-2016-01收治100例癫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采取左乙拉西坦片联合穴位埋线法治疗,对照组50例采取单药左乙拉西坦片治疗,连续观察3个月,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中NSE及IGF-1变化,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NSE及IGF-1水平分别为(11.91±2.13)μg/L、(7.45±2.54)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9.64±3.05)μg/L、(10.21±3.17)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过程中2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左乙拉西坦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小儿癫痫疗效优于单纯左乙拉西坦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术推广应用。
杨斌郜辉朱登纳陈海刘锋伟孟文彬
关键词:穴位埋线小儿癫痫
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脑性瘫痪肝肾亏损证证候诊断模型的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肝肾亏损证证候诊断模型。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诊治的CP儿童4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关于肝肾亏损证的中医辨证标准自制CP肝肾亏损证四诊信息采集表并判定肝肾亏损证是否成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四诊信息并建立肝肾亏损证证候诊断模型,通过ROC曲线进行诊断模型效能判定。结果:生齿落后、肢体僵硬、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目无神采、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红8个证候是脑性瘫痪肝肾亏损证成立的相关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CP肝肾亏损证诊断模型,预测函数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P<0.001。该诊断模型的约登指数为0.704,灵敏度为87.6%,特异性为82.8%。同样本验证的一致率为84.6%。结论: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的CP肝肾亏损证证候诊断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和参考价值。
陈海杨斌孟文彬曹良东夏冰马丹丹
关键词:脑性瘫痪LOGISTIC回归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