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健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3篇静脉
  • 3篇腹腔
  • 3篇腹腔镜
  • 2篇胆囊
  • 2篇胆囊切除
  • 2篇导管
  • 2篇血栓
  • 2篇置入中心静脉...
  • 2篇术后
  • 2篇中心静脉
  • 2篇中心静脉导管
  • 2篇肿瘤
  • 2篇肿瘤患者
  • 2篇外周
  • 2篇外周静脉
  • 2篇外周静脉置入
  • 2篇外周静脉置入...
  • 2篇经外周静脉

机构

  • 8篇湖州市中心医...

作者

  • 8篇张健
  • 3篇吴小昌
  • 2篇魏锋
  • 2篇谢平
  • 1篇韩春蕃
  • 1篇沈苑
  • 1篇潘杰
  • 1篇沈华
  • 1篇宋建文
  • 1篇宋卫华
  • 1篇徐爱民
  • 1篇魏强

传媒

  • 4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浙江医学
  • 1篇全科医学临床...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肝动脉化疗TACE联合3DCRT治疗HCC伴PVTT患者的疗效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射(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HCC伴PVTT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单纯行TACE,B组行TACE联合3DCRT,同时进一步将癌栓分层,比较两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A组的肿瘤有效率和癌栓有效率分别为52.5%和55%,B组的肿瘤有效率和癌栓有效率均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0和13.1个月(P〈0.05),在癌栓分层中:B组的Ⅰ型、Ⅱ型中住生存期均明显高于A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TACE次数和放疗是患者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TACE联合3DCRT治疗HCC伴不同类型的PVTT有效。
张健龚少娟宋卫华徐爱民
关键词:门静脉癌栓肝动脉化疗栓塞三维适形放疗
胰腺残端经腹壁悬吊技术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胰腺残端经腹壁悬吊技术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胰肠吻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4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由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的87例行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肠吻合术时行胰腺残端经腹壁悬吊患者45例(悬吊组),未进行悬吊患者42例(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年龄、BMI、实验室检查、基础疾病等)、术中指标(胰腺质地、肿瘤直径、胰管直径、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指标(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术后胰瘘(POPF)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指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胰腺质地、肿瘤直径、胰管直径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悬吊组胰肠吻合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均P<0.05)。术后指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症和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悬吊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胰管直径是LPD患者发生POPF的危险因素,而胰腺质地软是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胰腺残端经腹壁悬吊技术在胰肠吻合时暴露充分,操作方便,吻合口质量高,该技术能够缩短胰肠吻合时间和手术时间,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张健朱霄峰曹国良韩春蕃谢平吴小昌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腹腔镜胰瘘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PICC置管血栓形成和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血栓及非计划拔管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术后行PICC置管的患者51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PICC置管资料以及活动时间等临床资料,统计发生血栓及非计划拔管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1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中,发生血栓36例,发生率为7.06%;单因素分析显示,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置管上肢活动时间为PICC并发血栓的高危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MI、糖尿病史、活动时间为PICC并发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非计划拔管27例,发生率为5.29%;单因素分析显示,BMI、导管堵塞和导管相关血栓形成是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导管堵塞和导管相关血栓形成是非计划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加强PICC小组对患者导管的规范化管理,可预防导管相关血栓形成、降低非计划拔管率。
张健宋建文赵伯贤沈苑魏锋
关键词: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非计划拔管
日间手术模式与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联合应用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日间手术模式与加速康复外科联合应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月367例日间模式与加速康复联合应用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组)及425例常规模式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规组),联合组使用本院制定的联合诊疗规范进行围手术期的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组延长住院24例(6.5%),中转开腹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联合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方面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日间手术模式与加速康复外科联合应用是安全和有效的,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加速患者康复,降低了手术风险及医疗费用,提升了医疗质量及就医感受,值得推广。
沈振华张健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腹腔镜日间手术加速康复
益生菌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1年
目的分析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口服益生菌对肠道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口服益生菌,分为2组,常规治疗为对照组(58例),常规治疗+益生菌口服为观察组(60例)。出院2周后,分析两组患者的肠道症状、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肠道菌群和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肠道症状、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同时发现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明显升高,而拟杆菌、肠杆菌水平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致炎因子IL-6、IL-22和TNF-a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而抗炎因子IL-10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加用益生菌,能够降低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致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肠道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张健吴小昌万仁瑞沈华谢平
关键词:益生菌肠道功能炎症因子
溶栓疗法联合利伐沙班治疗肿瘤患者PICC并发急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观察溶栓疗法联合利伐沙班治疗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急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2例PICC并发急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溶栓+利伐沙班治疗(治疗组,40例)和单纯溶栓治疗(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的疗效、凝血指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的D-D和纤维蛋白原均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均延长,肘上、下各15 cm处患肢与健侧周径差值均降低;治疗组患者上述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00%vs.81.25%)(P<0.05)。治疗期间,两组出血、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和血管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单纯溶栓治疗比较,溶栓疗法联合利伐沙班治疗肿瘤患者PICC并发急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更好,能够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预后。
赵伯贤张健潘杰魏强魏锋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溶栓利伐沙班上肢深静脉血栓
不同血糖控制水平的化脓性肝脓肿患者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不同血糖控制水平的化脓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116例化脓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A组(HbA1c≤7%)32例,B组(7%9.0%)38例。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和预后因素。结果肝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中,C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A、B组;C组肝功能明显高于A、B组,C组白蛋白明显低于A、B组。C组寒战发热、乏力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C组脓毒血症、肺部感染、急性肝衰、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体重指数、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脓肿伴糖尿病患者预后风险因素为体重指数、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结合患者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张健沈振华吴小昌
关键词:肝脓肿糖化血红蛋白预后因素
胆树充气试验在预防肝切除术后胆漏的价值
2019年
目的探讨胆树充气试验在预防肝切除术后胆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肝切除术患者,术中采用传统干纱布擦拭法测胆漏的37例患者纳入常规组;术中采用胆树充气试验法测胆漏的34例患者纳入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均成功实施胆树充气试验,未发现该试验相关并发症,治疗组在术中胆漏检出率、术中检出的胆漏点个数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80,t=-5.44,P均<0.05)。治疗组在术后胆漏、肝周积液发生率,术后第3天腹腔引流量和引流液胆红素,术后第1天、第3天血清胆红素,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5.64、4.60,t分别=3.44、2.80、2.59、2.50、2.71、3.42,P均<0.05)。治疗组在肝切除类型,术后大量胸水、切口感染、术后腹腔大出血发生率,以及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方面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35、2.72、3.63、0.93,t分别=1.22、-1.67,P均>0.05)。结论肝切除术中胆树充气试验实施便捷且安全可靠,能够在术中发现胆漏的精确部位,减少术后胆漏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康复。
沈振华张健
关键词:肝切除术胆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