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秋萍
- 作品数:5 被引量:6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基于Lidar数据的大规模三维森林可视化场景建立技术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数据的大规模三维森林可视化场景建立技术。利用激光雷达扫描获得的森林点云数据,首先提取出地面点和非地面点。地面点通过插值建立...
- 郭庆华徐光彩孙喜亮翟秋萍刘瑾薛宝林
- 生物多样性近地面遥感监测: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被引量:28
- 2016年
- 近年来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我国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条件。其中,以激光雷达技术为核心的近地面遥感平台,作为Sino BON综合监测与管理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研发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软、硬件技术体系,可以提供林下地形建模,林分高度、林分表面结构,林窗或内部分界线,郁闭度动态,植被群落划分、群落内部精细空间结构,单木高度与胸径,冠层形态、周长和盖度,物种识别,亚米级三维景观图等数字产品,从而能够为国家相关部门和研究单位开展多种时空尺度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和保护工作提供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持。本文首先介绍了遥感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发展历史及最新趋势。然后在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研究进展基础之上,总结了从遥感数据中可提取的重要生物多样性指标,以及选择不同类型遥感数据源时需要考虑的时空尺度信息。在详细阐述NEON、CEOS、GEO BON等国际合作组织推动遥感技术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的过程中指明:以无人机为代表的近地面遥感平台具有机动灵活、高效低廉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可在卫星平台、载人航空平台和地面常规调查平台之间架构起生物多样性信息尺度推绎不可或缺的中间桥梁,将是未来生物多样性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文章指出:Sino BON近地面遥感平台的逐步建设完善将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提供全方位的立体定量化信息,在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向跨尺度等级动态系统监测、多源信息集成、智能决策与服务的平台方向发展意义重大。
- 郭庆华刘瑾李玉美翟秋萍王永财吴芳芳胡天宇万华伟刘慧明申文明
- 关键词:激光雷达高光谱遥感
- 遥感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33
- 2018年
-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不断升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全球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生物多样性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地面调查方法为主,重点关注物种或样地水平,但无法满足景观尺度、区域尺度以及全球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评估需求。遥感作为获取生物多样性信息的另一种手段,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发展迅速,其覆盖广、序列性以及可重复性等特点使之在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制图以及评估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收集整理,从观测手段、研究尺度、观测对象和生物多样性关注点等方面综述了遥感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重点分析不同遥感平台的技术优势和局限性,并探讨了未来遥感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应用趋势。遥感平台按观测高度可分为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能够获取样地–景观–区域–洲际–全球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星载平台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应用最多,航空遥感的应用研究偏少主要受飞行成本限制。近地面遥感作为一个新兴平台,能够直接观测到物种的个体,获取生物多样性关注的物种和种群信息,是未来遥感在生物多样性应用中的发展方向。虽然遥感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随着传感器发展和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完善,遥感能更好地从多个尺度、全方位地服务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评估。
- 郭庆华胡天宇胡天宇金时超王瑞关宏灿杨秋丽李玉美吴芳芳李玉美刘瑾吴芳芳
- 关键词: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激光雷达
- 基于Lidar数据的大规模三维森林可视化场景建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数据的大规模三维森林可视化场景建立方法。利用激光雷达扫描获得的森林点云数据,首先提取出地面点和非地面点。地面点通过插值建立...
- 郭庆华徐光彩孙喜亮翟秋萍刘瑾薛宝林
- 文献传递
- 地基激光雷达灌丛化草原小叶锦鸡儿生物量估算被引量:7
- 2020年
- 小叶锦鸡儿是内蒙古灌丛化草原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植物,准确估算小叶锦鸡儿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对研究灌丛化草原生态系统、监测草原灌丛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地基激光雷达TLS(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可通过获取高密度点云数据准确估算灌木体积,被广泛应用于反演灌木生物量,但在灌丛化草原中尚未得到有效应用。本研究首先在中国科学院灌丛化草地植被恢复试验区获取了5个样方(10 m×10 m)共42株灌丛的TLS点云数据及实测生物量信息;然后分别使用整体凸包法、切片凸包法、切片分割法、体积表面差分法、体素法5种方法计算灌丛体积并与实测生物量进行回归分析;最后,通过留一交叉验证对5种方法建立的生物量估算模型精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TLS可在不破坏植被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准确地小叶锦鸡儿灌丛生物量反演,是传统野外调查方法的可靠替代技术。研究中采用的5种方法均能较好地估算灌丛生物量,其中:(1)相比于整体凸包法(R^2=0.87,p<0.001,RMSE=30.50 g),切片凸包法(R^2=0.89,p<0.001,RMSE=28.01 g)与切片分割法(R^2=0.88,p<0.001,RMSE=29.03 g)可有效减弱离群点造成的体积高估,生物量估算精度有所提升;(2)格网大小为3 cm、高度统计变量选取标准差时,体积表面差分法计算的体积与实测生物量拟合度最好(R^2=0.89,p<0.001,RMSE=28.89 g),表明高度标准差是估算小叶锦鸡儿灌丛生物量的强预测因子;(3)体素法解释了生物量估计值90%的变化(R^2=0.90,p<0.001,RMSE=26.28 g),是适合小叶锦鸡儿灌丛生物量反演的最优模型。
- 刘晓亮隋立春白永飞赵旦赵玉金刘艳书翟秋萍
- 关键词:遥感灌丛化小叶锦鸡儿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