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卓

作品数:21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消融
  • 10篇射频
  • 10篇射频消融
  • 8篇室性
  • 7篇心律
  • 7篇心律失常
  • 6篇电生理
  • 6篇心房
  • 6篇心房颤动
  • 6篇室性心律
  • 6篇室性心律失常
  • 6篇房颤
  • 5篇射频消融治疗
  • 5篇消融治疗
  • 4篇动脉
  • 4篇心动过速
  • 4篇流出道
  • 3篇导管消融
  • 3篇电生理特征
  • 3篇束支

机构

  • 21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北京老年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1篇梁卓
  • 17篇王云龙
  • 15篇任学军
  • 12篇韩智红
  • 10篇张涛
  • 6篇赵华
  • 6篇王芸
  • 5篇汪烨
  • 3篇李学斌
  • 2篇李巧元
  • 2篇刘旭
  • 2篇隗祎
  • 1篇郭继鸿
  • 1篇张俊蒙
  • 1篇陈少敏
  • 1篇刘书旺
  • 1篇白瑾
  • 1篇杨丽
  • 1篇张烨
  • 1篇王楠

传媒

  • 10篇心肺血管病杂...
  • 4篇中国循证心血...
  • 3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As)体表心电图特点及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连续9例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VAs患者。所有患者均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采用压力监测导管进行激动标测和基质标测,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患者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结果 9例VAs患者经射频消融即刻成功8例(8/9),失败1例(1/9),后经心外膜标测消融,心内膜、心外膜均可见大片异常电压区,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VAs患者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V1、V2导联呈r S型,Ⅰ、V5及V6导联呈R型,胸前导联移行区通常在V4或之后,由三尖瓣环后侧壁到侧壁再到前侧壁,下壁导联R(r)波逐渐增高,而S(s)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同时R(r)波呈Ⅱ>a VF>Ⅲ,S(s)波呈Ⅲ>aVF>Ⅱ。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的VAs安全有效,该部位起源的VAs患者有典型心电图特征,部分超声心动图结构正常的患者继发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可能为其早期表现。
张涛王云龙梁卓赵华韩智红任学军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三尖瓣环
冠状动脉导丝辅助房间隔穿刺与常规穿刺技术的随机对照研究
2023年
目的:冠状动脉导丝辅助房间隔穿刺(transseptal puncture,TSP)与常规穿刺技术的安全有效的研究。方法:共入选TSP患者240例(其中228例心房颤动,12例左侧旁道),进行描述分析。将患者分为导丝组(Wire-TSP,n=120),TSP使用SWARZ鞘和Brockenbrough房间隔穿刺针,并且穿刺针内芯插入0.36mm冠状动脉导丝,穿刺针一旦穿过房间隔后可将冠状动脉导丝软端推入左心房(left atrium,LA),并送入左上肺静脉(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LSPV),证实针尖已进入LA。然后将扩张鞘和外鞘淹没针尖进入LA,将穿刺针和冠状动脉导丝交换为0.81mm的导丝,导丝送入LSPV。扩张鞘和外鞘通过0.81mm的导丝进入左心房。常规方法组(Con-TSP,n=120),使用标准TSP方法通过TSP在左心房注射造影剂确认针尖位置。结果:两组患者LAD无明显差异,均能够成功进行TSP建立了LA通道,且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导丝组房间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造影剂组(82.1%vs.75%,P<0.001),Wire-TSP组平均尝试1.2次(范围1~3),而Con-TSP组平均尝试1.9次(范围1~4)(P<0.05)。两组在房间隔膨出瘤比较,Wire-TSP组TSP操作时间明显缩短(30 vs.230s)结论:导丝组TSP方法安全且有较高的一次通过成功率,因此是常规TSP方法的一种备选方法。该方法尤其适用于房间隔膨出瘤及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梁卓刘丽凤刘铮王云龙刘小青
关键词:房间隔穿刺造影剂
永存左上腔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永存左上腔患者的解剖和电生理特征,明确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7月至2017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883例,其中12例(1.4%)患者合并永存左上腔。收集临床资料,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电生理特征和治疗特点。结果 12例合并永存左上腔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年龄23~47岁,平均(35.1±11.8)岁,女性9例。其中9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均为慢快型,其他3例为A型预激综合征。9例AVNRT中仅2例在常规慢径区域消融成功,其他7例均在冠状窦前缘距窦口1 cm内消融始能成功,这7例成功消融靶点局部电位小A,大V(A波高频,复杂,AV比例>1∶3)。3例A型预激综合征均经穿间隔途径消融成功。结论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永存左上腔多数为AVNRT,大部分成功靶点位于冠状窦前缘距窦口1 cm内。A型预激综合征合并永存左上腔消融与未合并永存左上腔相似。
王云龙梁卓王芸韩智红汪烨赵华任学军郭继鸿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冠状窦
经上腔静脉行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联合个体化消融策略治疗复发性持续性心房颤动一例报道被引量:2
2022年
持续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常需要在环肺静脉电隔离(PVI)的基础上增加肺静脉外触发灶的消融,包括线性消融、BOX消融及碎裂电位消融等。二尖瓣峡部是线性消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传统射频消融很难达到二尖瓣峡部的彻底阻滞。经下腔静脉送入指引导管至冠状静脉窦,注入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可实现二尖瓣峡部心外膜和心肌阻滞,联合二尖瓣峡部心内膜补点消融能明显提高房颤患者二尖瓣峡部隔离效果。本文主要报道1例经PVI+BOX消融后复发的持续性房颤患者,经上腔静脉行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联合个体化消融策略,出院后随访2周,无房颤复发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马彦卓杨茜陈瑜宋新星李洁梁卓唐丽娜齐书英
关键词: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上腔静脉
零射线下应用倒U法联合普通弯法行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零射线环境下应用倒U法联合普通弯法行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期前收缩(PV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射频消融的36例PVC患者,术前行体表心电图监测。术中借助三维标测系统和压力监测导管,在零射线下采用普通弯法激动标测RVOT,再采用倒U法激动标测肺动脉瓣上,并于最早激动点处行射频消融。结果 36例PVC患者于RVOT零射线消融成功,其中31例首先通过倒U法于肺动脉瓣上行射频消融(30例消融成功;1例消融无效,最终通过普通弯法于RVOT前间隔消融成功),其余5例首先通过普通弯法于RVOT消融(3例消融成功;2例无效,最终通过倒U法于肺动脉瓣上消融成功)。术后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除1例患者外所有患者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且无再次PVC发作。结论借助三维标测系统和压力监测导管,在零射线下应用倒U法联合普通弯法行射频消融治疗RVOT PVC是安全可行的。
张涛王云龙梁卓韩智红赵华任学军
关键词: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右心室流出道
一种房间隔穿刺针鞘
本发明涉及医疗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房间隔穿刺针鞘,包括鞘管,所述鞘管的内部安装有扩张管;所述扩张管的内部安装有穿刺针本体;所述鞘管的端部设置有管座,所述管座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上连接有...
李延广胡志鹏梁卓李娟卫奕王云龙李巧元
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与射频消融被引量:2
2017年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diopath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IVA)是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中出现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诊断标准:室性期前收缩计数时间≥2分,平均每分钟多于5次),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
王芸梁卓任学军
关键词: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
住院人群心房颤动发病风险的动态评估
202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随访中的C2HEST评分在预测住院人群新发心房颤动风险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大数据管理中心建立的临床随访数据库。标记随访过程中包含在C2HEST评分内的新发疾病。计算基线状态及随访中的C2HEST评分。评价随访C2HEST评分在预测新发心房颤动风险中的表现。结果:共计120133例患者(346,400人-年随访)纳入分析,2304例研究对象出现心房颤动(发病率0.67/100人/年)。C2HEST评分在随访过程中显著增长,其中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平均C2HEST评分从1.62增长至2.96,高于无心房颤动发生组。相当比例的患者出现新诊断疾病(心房颤动组:61.9%delta-C2HEST≥1;非心房颤动组:14.6%delta-C2HEST≥1)。心房颤动组患者的主要新增合并症为心力衰竭(绝对增长22.4%)与冠心病(绝对增长20.2%)。非心房颤动组患者主要新增合并症为高血压(绝对增长7.5%)。随访中的C2HEST评分在预测新发心房颤动中的表现显著优于基线时的C2HEST评分(曲线下面积:0.874比0.758),净临床改善指数显著(24.7%),同时临床决策曲线更佳。结论:在该住院随访人群中,个体新发心房颤动风险随时间推移、年龄增长逐渐增加。随访中的C2HEST评分在预测新发心房颤动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基线状态下的C2HEST评分。
李延广刘逸杰吴钦超李巧元刘旭尹言张涛陈少敏白瑾刘书旺梁卓王云龙
关键词:心房颤动风险评估
合并永存左上腔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的特点
2016年
目的:回顾总结合并永存左上腔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的电生理特点以及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本中心采用射频消融治疗的典型AVNRT患者375例,其中有9例(2.4%)患者合并有永存左上腔,分析其射频消融成功靶点的特点。结果:9例合并有永存左上腔的患者中,女性8例(88.9%),平均年龄(62.3±7.2)岁,平均发病年龄(35.6±5.8)岁。其中仅2例在常规的慢径靶点位置消融成功,其余7例需要在冠状窦前缘距离窦口1cm以内位置才能消融成功。成功消融靶点为相对复杂的心房电位和大的心室电位(心房电位/心室电位振幅比值>1∶3),和常规靶点位置相比阻抗升高大约20Ω。结论:对于合并永存左上腔的AVNRT患者,射频消融是安全和可行的,大部分成功消融靶点位于冠状窦前缘距离窦口1cm以内的非常规位置。
梁卓王云龙韩智红张俊蒙任学军
关键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
主动脉左右冠窦小叶间三角起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和射频消融疗效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左冠窦(LCC)右冠窦(RCC)小叶间三角(ILT)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入选2016年1月~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3A病房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证实起源于RCC、LCC间ILT的28例特发性VA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右室流出道(RVOT)、主动脉根部及左室流出道(LVOT)行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征、左右室流出道标测电生理特点、成功消融靶点处电位特征并观察分析射频消融的疗效。结果12%的特发性VAs起源于RCC、LCC间ILT,其体表心电图多呈类左束支阻滞(LBBB)图形,下壁导联R波直立,I导联主波多向上,78%(22/28)的患者I导联呈特征性“M”型,胸前导联移行均早于V3导联。60.7%(17/28)的患者成功消融靶点可见收缩期前电位。RCC、LCC间ILT起源的VAs患者中21例(75%)成功消融靶点位于ILT上部,7例(25%)成功消融靶点位于ILT中下部。结论RCC及LCC间ILT起源VAs较常见,其体表心电图I导联多呈特征性M型,胸导移行早于V3导联。多数患者成功消融靶点处存在特殊收缩期前电位。
李霞玲郭馨竹梁卓张涛吴永全任学军王云龙
关键词:射频消融主动脉窦室性心律失常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