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峭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小麦
  • 2篇锈菌
  • 2篇条锈菌
  • 2篇小麦条锈菌
  • 2篇小种
  • 2篇霉病
  • 2篇赤霉
  • 2篇赤霉病
  • 1篇冻害
  • 1篇毒力
  • 1篇毒力测定
  • 1篇毒性
  • 1篇多样性
  • 1篇锈病
  • 1篇药剂
  • 1篇植株
  • 1篇植株生长
  • 1篇致病力
  • 1篇生理小种
  • 1篇适合度

机构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富平县农业技...

作者

  • 6篇王保通
  • 6篇李强
  • 6篇王峭
  • 2篇杨立军
  • 1篇樊玉
  • 1篇王文立
  • 1篇巢凯翔
  • 1篇赵中华
  • 1篇李高宝
  • 1篇薛楠
  • 1篇马金娟
  • 1篇赵小宁

传媒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陕西关中2018年春季小麦冻害及引发赤霉病调查与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2018年采用田间调查法对陕西关中地区20个县(区)小麦冻害率及受冻畸形麦穗上赤霉病的发病率进行了调查,并对畸形麦穗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分析了冻害的成因和畸形麦穗感病的原因,提出了预防策略。结果显示,陕西关中不同地区小麦受冻害程度不同,西北部地区冻害程度严重,冻害率最高可达24%;由室内鉴定可知,受冻麦穗易感染赤霉病菌引发赤霉病,且相同地区的不同品种及相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有较大的差异,西部较湿润地区冻害穗赤霉病发病率达80%以上,东部旱塬地区基本在70%以下。表明小麦冻害及冻害穗上赤霉病严重程度存在地区与品种差异性。
靳鹏飞朱运启王峭李倩李强王保通
关键词:小麦冻害赤霉病
2009-2018年陕西省小麦区试品种(系)抗主要病害趋势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为了解2009-2018年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三种主要病害的抗性变化趋势,对来自陕西省各育种单位提供的1200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三种病害的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1200份材料中,879份材料对条锈病表现抗病,303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抗病,295份材料对赤霉病表现抗病,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73.25%、25.25%和24.58%。其中,对条锈病表现免疫(近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分别有136份、223份和520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1.33%、18.58%和43.33%;对白粉病表现免疫(近免疫)、高抗、中抗的分别有7份、111份和185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0.58%、9.25%和15.42%;对赤霉病表现高抗、中抗的分别有107份和188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8.92%和15.67%,没有发现对赤霉病免疫的品种(系)。供试材料除抗条锈病频率10年间保持基本平稳外,抗白粉病和赤霉病以及兼抗频率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西农837、XC-29、西农223、9916、9925、陕943、惠麦286等20个品种(系)对1~3种病害具有较好抗性,可作为抗病品种推广或作为抗源材料。鉴定结果表明,2009-2018年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整体较高,对赤霉病与白粉病的抗性整体较差,应当加强综合抗病育种。
李娟王文立王峭靳鹏飞巢凯翔李强王保通
关键词:区试品种条锈病赤霉病
小麦茎基腐病防治药剂及抗病品种的筛选
2024年
为获得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药剂和抗病品种,测定12种杀菌剂对小麦茎基腐主要病原菌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的室内毒力、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室内防治效果,并鉴定144份小麦品种(系)对茎基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对假禾谷镰孢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15%氰烯菌酯·5%己唑醇的抑制率最高,EC50为0.002 mg/L,其次是6.6%嘧菌酯·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25 g/L咯菌腈和430 g/L戊唑醇,EC50分别为0.016、0.069和0.099 mg/L。12种杀菌剂拌种处理对小麦出苗、株高、根长和鲜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出苗率影响最大,其中15%氰烯菌酯·5%己唑醇处理的出苗率最低,为30.41%。15%氰烯菌酯·5%己唑醇拌种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为70.43%;其次是430 g/L戊唑醇和25 g/L咯菌腈·37.5 g/L精甲霜灵,防治效果分别为56.34%和53.34%。在供试144份小麦品种(系)中,仅3份对小麦茎基腐病表现为中感,其余141份均表现为高感,无免疫和抗病品种。综上,目前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时建议选用15%氰烯菌酯·5%己唑醇等杀菌剂进行拌种处理,但应严格控制药剂用量,以防影响小麦出苗。
付燕子朱运启王峭朱立林王保通李强
关键词:药剂毒力测定植株生长品种抗性
2015年湖北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及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明确湖北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构成以及变化动态,利用中国鉴别寄主对2015年采自湖北省6个地(市)的102份条锈病标样进行了群体结构分析,鉴定到已知条锈菌小种(类型)19个,其中CYR33和CYR32是湖北省的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分别居第一位(40.2%)和第二位(17.65%),其他小种(类型)以水源11类群、Hybrid 46类群以及贵农22类群为主,首次从湖北省标样中监测到贵农22菌系,其出现频率为17.64%。群体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被测条锈病标样在物种水平上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9,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1,表明湖北省小麦条锈菌毒性多样性比较丰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95~0.99,相似系数较高,遗传距离较小,群体之间交流广泛,并且毒性遗传结构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
王峭马金娟杨立军李强王保通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
陕西省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被引量:13
2022年
为明确陕西省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组成及其致病力,于2019年小麦灌浆期在陕西省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和渭南市共63个采样点采集具有茎基腐病典型症状的病株,对其进行组织分离,结合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以及利用ITS和EF-1α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株所属类群,并对不同病原菌进行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到224株菌株,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其中201株菌株鉴定为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3株菌株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14株菌株鉴定为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6株菌株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其中假禾谷镰刀菌占总分离菌株的89.73%,是陕西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不同种的镰刀菌对小麦植株均有一定的致病性,但假禾谷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强,而且分离自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地区的假禾谷镰刀菌株间的致病力也存在一定分化。
朱运启靳鹏飞王峭赵小宁赵中华李强王保通
关键词:病原菌致病力
鄂西北地区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的寄生适合度研究
2016年
为准确预测条锈菌流行小种在鄂西北地区的变异动态,本研究采用抗性组分法测定了CYR32、CYR33对当地主栽品种的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决定鄂西北小麦条锈菌最重要的寄生适合度组分依次为条锈菌的侵染能力、扩展能力和产孢能力;建立了小麦条锈菌寄生适合度属性3个主成份的数学模型;从总体结果看CYR32、CYR33均表现较高相对寄生适合度,且CYR32略高于CYR33,但相比感病对照品种和外来品种,供试小种对当地主栽品种鄂麦352和襄麦55表现出较低的寄生适合度。
薛楠王峭樊玉杨立军黄朝炎李高宝李强王保通
关键词:鄂西北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寄生适合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